初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谭东芳

贵州省桐梓县第四中学,贵州 桐梓563200

摘要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教育语境下,初中英语教材作为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文化元素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和文化认同建构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与教学实践反思,系统探讨文化元素深度挖掘的路径与价值。研究发现,当前教材存在文化呈现失衡、解读表层化等问题,表现为异域文化占比偏高、本土文化表达弱化,且多聚焦饮食、节日等表层文化,对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的呈现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文本解构、活动重构、评价革新三个维度构建深度挖掘体系:在文本解读中建立“语言-文化-思维”的关联链条,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文化对比体验任务,在评价体系中纳入文化反思能力指标。研究认为,深度挖掘教材文化元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能培育其文化自信与批判性思维,为初中英语教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提供实践范式。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材;文化元素;深度挖掘;跨文化意识;教学实践

正文


一、文化元素深度挖掘的实践价值

一)培育跨文化交际的对等意识

深度挖掘认识打破传统跨文化教学“文化输出”、“文化输入”的单向思维,让学生认识异国文化同时建立母语文化表达自信,一次“中医与西医”辩论中,学生不仅能引用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阐释西医理论,也能用英语讲解中医“辨证施治”个性化治疗思路,还能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创新观点,这是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的关键素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中也讲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理解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的基础上平等的进行对话。”

二)建构双重文化身份的平衡感

青少年处在文化身份塑造的关键时期,深入挖掘帮助他们在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某个教学案例表明,经过文化深度挖掘训练之后,学生在“最想居住的国家”调查里,选择“中国”的比例由32%增长到68%,但这不是排外主义的回归,他们通常会说“我既喜欢德国的工匠精神,也喜欢中国的‘精益求精’;既喜欢美国的创新精神,也喜欢中国的‘守正创新’”,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正是文化自信的高级形态。

三)推动英语教学的范式转型

文化元素挖掘倒逼英语教学走出“工具理性”迈向“文化育人”。在转型过程中,教材不再只是语言知识点堆积,而是文化对话场所;教师不再是语法规则“讲授者”,而是文化理解“引路者”;学生不是机械“习得”语言,而是积极进行文化阐释与创新。这样的转型呼应了新课标“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代新人”要求,给英语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途径。

二、文化元素深度挖掘的路径构建

一)文本解读的三维透视:从语言形式到文化思维

要达成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首先要构建起“语言形式-文化内涵-思维模式”的三维解读框架,在文本分析时,不仅要着眼于词汇、句式等语言表层结构,还要探究语言符号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及其所体现的思维逻辑,拿人教版九年级“Unit10You'resupposedtoshakehands”来讲,教材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问候礼仪来显示文化差别,传统教学大多止步于“握手、鞠躬、亲吻脸颊”这类行为词汇的记忆层次,而深入解读则应当促使学生察觉到,这些礼仪差别其实反映的是不同文化对于“个人空间”的认知差别,欧美文化看重“个体独立”,所以握手时会保持一臂距离;日本文化看重“层级秩序”,因此鞠躬深度同对方的社会地位成正比;拉丁文化重视“情感联结”,于是亲吻脸颊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表达。

这样的解读,需要教师具备“文化解码”的能力,在教“龙”这一文化意象时,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dragon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而是要让学生去对比中国“龙”的形象,蛇身(土地)、鹰爪(天空)、鱼鳞(水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西方“dragon”的蝙蝠翅膀、鳄鱼鳞片,源于《圣经》中“与上帝对立的恶魔”叙事,体现二元对立的思维,对比之下,学生不仅了解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差异,更能体会不同文化背后的思维方式,做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二)教学活动的体验重构:从知识接受到文化共情

深度挖掘就是把静态的文化知识变成动态的文化体验,这需要教学活动设计冲破“看图识物”“连线匹配”这类浅层形式,形成“情境模拟—文化实践—反思迁移”的体验链条,在学习“餐桌文化”单元的时候,可以规划“中西宴会筹备”项目式学习,学生分组做好“中式圆桌宴会”和“西式长桌宴会”的计划,从座位安排体现出“尊卑有序”和“平等对称”的文化差别,从菜品挑选体现出“五谷为养”和“蛋白质优先”的饮食观念,再到祝酒辞的设计表现出“谦逊含蓄”和“直接表达”的交际风格,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文化背后的逻辑。

更有创新性地是把本土文化纳入跨文化对比的坐标系里,在“传统节日”单元教学期间,可以做“清明与复活节的对话”主题活动,学生走访烈士陵园,撰写英文祭扫感言,从而体会清明节“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通过剖析复活节彩蛋的“重生”寓意,比较基督教“救赎”观念同儒家“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念,这种活动设计冲破了文化教学的“异域猎奇”倾向,让本土文化变成跨文化对话的平等主体,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真正的文化学习就是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映照之中达成的自我认识。

三)评价体系的维度拓展:从语言测试到文化素养

深度挖掘要有配套的评价体系作保障,当下英语测试大多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文化素养的评价长期缺失,这种“考什么教什么”的导向极大限制了文化教学的深入发展,创建“文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迫在眉睫,这个体系包含三个层面:文化认识,能不能分辨“龙”在中西文化里的不同含义;文化技能,能不能用英语解释“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文化反思,能不能辩证看待“个人主义”的利弊。

在评价方式上,采用“档案袋评价”和“情境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档案袋”里包含学生的“文化对比日记”(比如春节与圣诞节家庭团聚的差异),以及“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比如反思与外教沟通时的误解原因);“情境任务”可以是“国际青少年论坛”模拟活动,让学生用英语对“环境保护中的东方智慧”这一话题发表演讲,既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也考查文化阐释与创新能力。这样就把文化素养的发展纳入教学闭环,让深度挖掘从理念变为可操作、可监测的教学行为。

结论

初中英语教材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其实是一场从“语言教学”到“文化教育”的理念革新,要求我们从文化符号的识记上升到文化思维的内核层面,从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对立格局走向平等对话的文化生态,从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走向沉浸式文化体验情境,这既是提高学生跨文化素养的需要,也是全球化时代培养文化自信、塑造完整人格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戴玉萍.初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元素传播探索[J].中学生英语,2024,(30):101-102.

[2]郑芳.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跨文化元素及其教学应用[J].校园英语,2024,(22):133-135.

[3]陈琳.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元素呈现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3.

[4]但孝甜.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呈现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23.

[5]翟文杰.初中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元素表征比较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