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视域下的长征精神传播:逻辑、困境与创新路径剖析
摘要
关键词
长征精神;微短剧
正文
【基金资助】本文系南昌职业大学2024年度红色文化与长征精神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长征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核心构成,始终是党和民族的精神坐标。当前,微短剧以碎片化叙事、强媒介融合等特征,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型场域,为长征精神传播开拓了新途径。
一、微短剧传播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与价值重构
(一)微短剧的媒介特性与长征精神叙述逻辑的吻合度。
在数字化时代,微短剧正成为传播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渠道之一,其显著特点为内容的零散性、高互动性及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当前推广长征精神的需求与之相得益顺,相映成宜。以《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为例,本剧恰如其分地呈现出其特色:第一,时长介于5至15分钟之间,与当代年轻人对媒体碎片化消费的偏好高度契合,将长征的历史内容分成了五个独立的故事部分,集中描绘“粮食补给”、“伤病救治”等细节场景,第二,剧情始终以“超市货架”为叙事焦点,详实描绘了红军战士的日常生活与战斗情形,这种叙述手法与传统宏大叙事模式相异,从贴近生活的角度进行观察,使年轻观众对长征精神的深层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种非典型的影视叙述形式,微短剧实现了“唤起情感共鸣——促进裂变式传播”的传播新途径,以移动互联网为传播手段,它巧妙地采用了灵活、易于接纳的展示形式,散布了长征精神等正面信息资料,推动观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向主动参与及共鸣转变,极大地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延续与弘扬。
(二)历史叙事与青年文化的符号融合
参照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数正迈向11亿这一关键数字,其中网络视频用户(涵盖短视频)的增长势头明显,短视频凭借其便捷与吸引力独树一帜,现已成为互联网内容消费的普遍模式之一,在庞大的网络用户阵容中,青年群体中,"00后"与"90后"的比例相对较大,他们在社交平台上频繁进行互动交流,活跃度极高。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阶段里,用户的需求正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的特点,他们不再仅仅采用过去那种单一、基础的信息传播方法,更倾向于挖掘一个具有高包容度、高开放度及高保密性的信息交流领域。而且00后个性显著,见解独步,并且频繁置身于网络过度娱乐化的潮流漩涡,也同样处于革命精神传播的领域,微短剧碎片化传播特点恰巧与年轻人群的媒体使用习性深度契合,运用“符号转换”手段,高效普及长征精神于年轻一代中。在《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中,剧中巧妙地穿插了巧克力、药品等超市的货物,成为历史与现代表达的桥梁标志,红军士兵对巧克力的“反差萌”进行了别出心裁的展示,不仅保留着历史的庄重情调,而且巧妙地融合了流行文化内容,有效弥合了革命历史与年轻一代的隔阂,新一代普遍接受了“艰苦奋斗”与“团结友爱”等核心价值的教育。该剧在Z世代中的影响力比例高达78%,不容小觑,该年龄段用户占比超过一半,这一数据揭示了其传播途径的卓越效能,微短剧成功引入了二次元、穿越等年轻文化因子,形成了“主旋律与流行文化结合”的别致叙事模式。微短剧采纳了其特有的叙事方式,顺应年轻一代的媒体使用需求,也在革命精神的传播过程中,系抵制娱乐主义、重塑价值观的实效途径。
(三)传播形式与价值共振的话语构建
利用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长征精神传播网络的形成正在稳步进行,独具特色,在《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故事里,以长征精神为核心创作主题,采用“先短视频发布、后社交平台推广、最后长视频保存”的传播策略,长征故事与数字传播技术实现了无缝结合。抖音实施了内容碎片化传播途径,将连续剧集内容拆散,制作成多个独立的短视频,观看峰值达到1200万次,采用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形式,用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半条被子”、“飞夺泸定桥”等革命传奇。微博实施话题策略以促进运营,锁定“长征途中之现代超市”话题,阅读量累计达4.2亿,挖掘社交媒体的传播潜力,扩展长征文化的传播边界,B站,这个青年亚文化聚集点,精心制作的深度纪录片及相关内容,点燃了用户的参与激情。在这里,网络平台上弹幕互动与考证式讨论盛行,网民群体自主投入到历史文献的核实与剧情真实性的检验中,传播序列之内,观众从单纯的接收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涌现了电子祭奠、历史人物原型探究、长征故事深度挖掘等文化再创作形式。分析指出,在新型媒体生态体系里,当前,红色文化的传播已采用“互动传播与共同构建”的传承新模式。
二、微短剧传播长征精神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创新的矛盾
近期,在主旋律短剧这一范畴,高点击量短剧在历史事实与艺术创意上存在分歧,诸多短剧追求感官满足的愉悦,违背历史真实性,胡乱篡改历史事实,以《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为鉴,力求提升剧情的紧张效果,该制作团队采用了这一手段,呈现了红军战士携带现代枪械的画面,这一做法引起了历史学界的非议。究其原因,诸多创作团队对历史资料的搜集不够认真,在简化制作流程及成本降低的考虑之下,制作团队似乎对历史真实性的关注不够重视,常常对聘请专业历史学者核实持消极立场。导致长征故事的大叙事结构虽然与历史真相相吻合,但多出细节层面仍然存在不一致之处。部分观众进行了周到的审查,红军干部在剧中的服装设计与30年代红军制服样式不符,尤其是纽扣的样式与那个时代的规范存在差异。此外,台词内容显现出与历史背景相悖的矛盾性,又如,“持续拼搏,力求早日达到自由”等话语,与长征时期的历史背景相悖离,此类问题并非单一问题样本,微短剧在处理革命历史相关内容,普遍存在创作上的不足表现,这一苗头已开始显现。
(二)工业生产与高端需求差距的根源挖掘
当前,现阶段微短剧市场出现流量盛行,忽视内容品质的普遍现象,行业资料指出,在微短剧制作中,超过80%的作品拍摄周期在15天内,每集制作费用不超过10万元,该模式以迅速高效为特点,在服装设计、化妆、道具制作及场景布置等环节,作品质量未能达标,品质未达主旋律题材的预定标准。
以《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为例,该剧制作过程历时近两个月,并且该作品描绘的战斗场面烟火效果及红军制服面料,构成明显反差,这一现象显然说明,采用专业与工业化的生产模式,高质量展现主旋律内容的关键步骤必不可少。剧本编写环节中,此类生产模式的问题同样显而易见,据行业调查报告揭示,微短剧的单集台词量平均只有传统长剧的三分之一那么少,台词大幅删减,内容削减,人物特征可能显得单薄,难以细致呈现全图,在众多以长征为背景的迷你剧里,红军的形象往往被塑造成“英勇无畏”的象征性符号,未对个体情感进行深入剖析,这使年轻观众难以与之形成深远的情感纽带。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剧中描绘“战士翻看家乡相片”、“炊事班用简陋食材制作美食”等生动的生活瞬间,展现出一幅逼真的人物长卷,该作品的非凡成就揭示,这部作品的出色表现昭示了短视频行业在制作高品质内容方面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流量至上与价值传播的目标博弈
当前,短视频行业普遍采用的盈利途径为“流量投入与收益分成”的商业模式,在这种经营策略里,制作者力求增加观看量及经济收益, 不顾迁就少数人的低俗喜好,在主旋律创作领域范围内,这一现象特别显著,众多创作者倾向于运用“穿越恋爱”、“历史人物反差萌”等引人关注的技巧,往往未能全面揭示红色文化精神的深层价值。
分析揭示,带有“恋爱”标识的短片,观看频次普遍高于历史题材的呈现,该市场响应,往往让创作者偏离了传播红色文化价值的初衷,创作焦点逐步转向追求话题和流量效应。
以《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为分析对象,不管怎样,该剧已实现显著的突破,观看量已高达4000万之数,在上线之初,引入的“超市穿越”概念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观众及专家中有人显现出忧虑,娱乐化倾向可能削弱长征历史的庄严与深刻性。此现象实际上揭示了微短剧行业在流量与传播价值上的纠结矛盾,在确保内容既有娱乐性又有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下, 保留历史叙述的精确性及红色文化的深层文化精神核心,微短剧行业面临的最紧迫的核心问题正是这一焦点。
三、微短剧传播长征精神的创新路径与发展策略
(一)构建历史定位与艺术展示相结合的话语体系
第一,实施“双轨制”创作结构,为历史与艺术创新融合的关键途径,一方面,我们必须捍卫“不可侵犯的历史界限”,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发展过程、核心人物的基本信息、关键战役的详细内容等,应当进行详尽的核实;另一方面,非核心内容的对话场景,可以对艺术性细节进行一定限度的艺术化改编。揭示《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案例分析,将现代元素用作实用工具(例如,将超市商品作为历史事件的起点,而非对历史场景进行现代化的翻新调整,将创意与历史之界限打破,历史原态得以保持,极大地提升了故事的吸引力。
第二,提议建立“主旋律微短剧历史审核资料库”,影视与党史领域的专家联合编撰创作指导手册,长征等历史场景(诸如会议、战斗、民众互动等)的规范化素材可作为借鉴资料,此外,提议制作团队采纳“史料可视化”策略,将红军的饮食记录与行军日记纳入剧情叙述,剧里呈现了“树皮炒面”这一道具形象,采用此方式,历史文献中的物品得以复活,实施周到的细节核查,作品的历史再现真实性得到了明显进步。
(二)推动 “工业化制作 + 质量审核” 的生产升级
一方面,增进主旋律微短剧的制作质量,关键在于摆脱“作坊式”生产模式,效法《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所运用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组建一支由历史研究专家、资深编剧和一流电影制作团队构成的创作核心,提升制作费用,在服装、道具、场景布置与后期制作上,均实施高品质制作规范,另一方方面,实施“主旋律微短剧培育活动”极为关键,呼吁行业学会与影视院校共同举办特色化的教育课程,共同研究长征精神推广的相关问题,培育精通历史又能进行短剧创作的多面专家。最后,打造结合网络传播与实体互动的全面产业链,增进价值传播的传播力度,比如,可创建一个以“长征精神”为特色的体验馆,借助VR技术,游客仿佛直接进入了时空穿越的情境,深刻掌握长征历史发展的线索;同时,与文化旅游机构联合,实施“微短剧拍摄地红色旅游路径开发计划”,将历史情节与长征遗迹地点巧妙融合在一起,达成无缝对接,达成内容欣赏、现场体验与感悟认同的连贯转换。
(三)落实“政策引导与行业自律相辅相成”的规范操作体系。
相关部门规范主旋律微短剧制作标准,如划定了题材挑选、历史表述、价值引领的范畴,此外,即将启动“主旋律导向的微短剧专项扶持计划”,对高品质项目实施制作成本补偿。同时,地方宣传机构能够启动实施步骤,为创作团队的历史资料搜集提供帮助,搭建沟通桥梁,与专业机构建立联系,降低创作难度要求。
长征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微短剧等新媒体形式传播长征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种传播方式让年轻一代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长征历史,感悟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革命精神的广泛传播能够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大众的爱国热情和奋斗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周成源,孟旭琼.全媒体时代长征精神弘扬与传承的实践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5,41(02):22-24.
[2]崔宝菊.从《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到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探寻智慧与信念的长征之路[J].标准生活,2025,(01):62-64.
[3]刘晓云,孙佳怡,李欣.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党政干部学刊,2024,(12):73-76.
[4]陈晓玲.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世纪桥,2024,(18):83-85.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24.18.018.
[5]刘珈彤.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思政价值与应用路径[J].文教资料,2024,(15):112-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