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下广东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类专业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模式;广东民办高校
正文
基金项目:2024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项目(GDZLGL2416);2025广东省教育厅关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智绘衣界-数据驱动的潮流设计革命者;2024广东科技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公司金融课程教研室(GKZLGC2024363 );广东科技学院2023年教科创教学相长项目化团队项目:校企协同背景下金融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团队(GKJXXZ2023001)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它强调以创新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在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见行动、有作为、作贡献。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行业,特别是民办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地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追求高效能、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新形态。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指“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产业创新为主导因素,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2】。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二、新质人才培养综述
祝智庭(2024)提出融创教育,新质人才培养应当依托数智技术,整合资源、优化课程、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和效能。宋凤轩(2024)提出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渠道,在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化教育四方面来指明创新人才培养的行动前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陈凤英(2024)提出新质生产力和职业教育高度耦合,应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变革;优化新质人才供给体系,加强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育;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的新技术生态环境,打造职业教育技术创新的实践场景。张德祥(2023)强调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双向驱动关系,并探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和路径。
基于新质生产力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缺乏,因此本文以民办本科为研究对象,研究新质生产力下广东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三、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广东民办高校金融专业实施的现状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广东省民办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新兴金融专业集群涌现
在专业设置方面,与新质生产力需求保持着动态适配状态。一方面,新兴金融专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办高校纷纷加快在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碳金融等9个新兴方向的布局进程。例如,珠海科技学院率先在全国开设“区块链金融”本科方向,精心设置智能合约开发、数字货币原理等相关课程;广东科技学院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蓬勃发展的需求,积极开设“金融科技”专业模块;
2、金融类专业数字化转型举措
据《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教育白皮书2023》统计,83%的民办高校对传统金融学专业实施数字化转型举措。核心课程体系中,诸如Python金融分析、机器学习在风控中的应用等模块被相继增设,以广州华商学院为例,其在课程设置上紧跟数字化潮流;在实践教学环节,量化投资仿真平台被引入,像广东东软学院运用同花顺iFinD系统开展实践教学;此外,抽样调查显示,61%的院校将“金融大数据挖掘”设立为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对金融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挖掘能力。
(二)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广东民办高校金融专业实施的挑战
1、产教深度融合方面
第一,部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如简单的实习实训和讲师授课等,甚至只有理论授课,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导致学生少锻炼的平台,并且这种合作形式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企业可能不愿意投入过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或者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合作不够紧密。
第二,不同区域的高校在产教融合资源的吸收与利用上存在差异,珠三角地区相对较好,拥有更多的企业资源和实践平台,而粤东西北地区则相对欠缺。这种区域差异导致同类型高校或企业在产教融合资源竞争中出现不均衡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公平性和整体质量。
第三,在一些高校内部,不同专业或学院在产教融合资源的获取和使用上也存在不均衡现象。优势专业或与企业合作紧密的专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而其他专业则相对较少。这种校内资源分配不均,限制了“产教赛研”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教师在“产教赛研”模式下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但目前的培训体系往往不能满足需求。培训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6】,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双师型”教师短缺,尽管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有所投入,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且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许多教师缺乏实际的行业工作经验,导致他们在教学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例如,一些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在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学生对实践技能培养的需求。在培养“双师型”教师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而民办高校性质和盈利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体系和机制产生影响。
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的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教学任务繁重,教师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教师的科研能力难以提升。这种不平衡的发展限制了教师在“产教赛研”模式中的综合能力提升.
3、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
新质生产力的快速迭代推动技术与知识持续革新,但高校课程体系更新速度难以匹配这一趋势,导致前沿科研成果与技术应用难以及时融入教学内容。这一滞后性使得学生接触新兴领域的机会受限,客观上制约了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塑造。
当前,部分高校教学仍固守传统模式:课堂以教师单向输出为主,过度聚焦基础理论传授与共性培养,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参与度与自主学习动力不足。此外,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创新,难以契合新质生产力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剧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脱节现象。
4、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方面
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时,未能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导致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过分侧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难以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技能要求。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价值取向差异,高校倾向于学术研究和理论教学,而企业更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这种目标不一致性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企业用人满意度。
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与管理水平以及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需深入洞察企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校企合作中的沟通协调,优化师资和教学资源配置,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5、体制机制方面
在新质生产力与“产教赛研”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尽管政府层面已推出一系列旨在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然而在地方实践环节,具体且具操作性的举措尚未全面落地,致使政策支持与激励力度存在不足。以“金融+财政+土地+信用”这一组合式激励措施为例,其在部分地区的缺位,显著削弱了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积极性。相关研究指出,政策的不完善和执行层面的缺位,已成为制约地方产教融合向纵深推进的关键因素。陶信伟(2024)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机制研究》一文中提出,当前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在政策支持与激励方面面临困境,政府虽已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但地方层面的具体举措尚未完全落地,这直接导致了政策支持与激励的不足,影响了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积极性【8】。
四、广东民办高校如何更好地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等教育金融专业改革与发展
(一)打破传统模式,实现教学即生产
新质生产力强调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要求打破传统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表面化、短期化模式,建立深度协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理论上来讲,高校与企业应成为“命运共同体”,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更新、实习实训指导等各个环节紧密合作。企业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更要深度参与到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环节中,将产业界的最新技术、理念和需求及时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广东省民办高校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符合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立足湾区优势,挖掘绿色金融潜力
新质生产力强调基于区域经济特点和需求的差异化人才培养。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需求,高校应立足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特色,挖掘潜在的人才培养方向。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理论依据在于,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广东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开设与绿色金融相关的课程,培养具有绿色金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满足大湾区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人才需求。
(三)师资队伍的"双螺旋"进化
广东科技学院实施"金融教官"计划,要求教师每三年累计完成6个月行业驻场。证券投资学讲师陈琳在广发基金量化投资部驻点期间,带领学生团队开发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在2023年私募模拟赛中进入全国前十。该校同时引进的14名具有区块链研发经验的行业导师,已将DeFi、NFT等前沿议题转化为32个教学模块。
(四)借助数据驱动,优化培养过程
新质生产力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和优化。这一理论强调,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数据,高校可以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广东省民办高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金融专业人才能力评估系统,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对评估数据的深入分析,高校可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2]人民日报.(2024,March1).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4/0301/c100340186428.html
[3]侯鹏亮,张福隆,肖海宁,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1):121126.
[4]邱冬.学科竞赛引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4):141145.
[5]朱承亮.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展望[J].科技智囊,2023,(07):19.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3.07.01.
[6]唐建宁.共建共治共享: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高教学刊,2021,(10):7477.
[7]魏丽英.高校教育教学中创新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343
[8]陶信伟.高质量发展理念下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培训,2024,(08):98-101.
[9]卢晓中,王嵩迪.优化大湾区高校人才培养筑牢广东人才金字塔[EB/OL].南方+,2024-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