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王桂花,石文涛,张伟军,包瑞杨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清远 511500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特别是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分析红色基因的内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结合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措施。研究发现,红色基因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红色基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路径

正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将红色基因有效地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红色基因的内涵与特征

1.1 红色基因的定义

红色基因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独特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它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这些精神品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2 红色基因的核心要素

红色基因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追求;二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即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三是无私奉献的品质,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四是爱国主义情怀,即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3 红色基因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红色基因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红色基因始终贯穿其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基因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谱系。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红色基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这些精神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红色基因的本质和内涵。

2.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院还注重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通过组织参观革命遗址、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本次研究制作了一份《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调查问卷》,问卷共762位在大学在校生参与,包含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参与男生440人,女生363人。

2.1 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知情况分析

当代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知也应是在不断的在学习和经验积累过程中而得到发展的,对红色基因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基于此,本文对学生的基本认知情况做了简单的调查:





 


2-1大学生对红色基因基本内涵了解程度的调查情况

 

如图 2-1 所示,29.36%学生在您对红色基因这一概念的了解程度如何?一题选择了非常了解48.4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了解,从数据上看,已有超 过一半的学生对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表明学校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已初显成效。但从图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仍有 一些学生 选择了一般了解、甚至是完全不了解,这在一定层度上反映了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大部分学生对红色基因还并不是很了解,需要学校 层面加强理论教育。

2.2 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活动的满意情况





2-2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活动的满意情况


如图2-2,调查中57.4%的同学对目前学校开展的相关课程非常满意,但是也有33.16%的同学认为有一定效果,但是还可以进一步改进,也有少数同学任务不太满意,内容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

2.3 学校在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问题

2-3学校在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问题





根据图2-348.89%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不够丰富,参与度不高,42.07%的学生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35.52%的学生认为教育内筒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师资队伍对于红色基因的理解和传授能力有待提高以及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不浓厚。

3. 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肩负立德树人重任。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结合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现状分析,探索有效融入路径,是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关键。

3.1构建三维协同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通过系统性顶层设计,构建起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平台搭建三维协同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确保红色基因传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3.1.1 课程体系: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主渠道

在思政课程改革方面,可以实施 红色主题贯穿计划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突出革命道德与工匠精神融合模块,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实践专题,在《形势与政策》中设置红色精神与时代使命教学单元。课程设计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如讲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时,既结合革命英雄事迹,又链接当代大国工匠攻坚克难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精神内核的一脉相承。在专业课程协同方面,实行 红色技术史开发计划。土木工程学院在讲授建筑结构设计时,引入钱塘江大桥茅以升抗战炸桥重建的案例,诠释技术报国精神

3.1.2 资源整合:构建虚实结合红色资源库

为破解红色教育资源碎片化难题,构建虚实结合的资源平台学院已搭建实体资源平台建成校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教育基地,设置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专题展区,通过珍贵图片、历史文献、实物模型等载体,打造身边的红色课堂。基地年均接待学生参观超5000人次,成为新生入学教育固定站点。后期应加强虚拟资源平台运用VR技术开发红军长征虚拟体验”“革命树全景漫游等数字资源。同时挖掘活态红色资源,邀请专家开展弘扬红色家风,矢志科技报国讲座,组织学生访谈百岁老兵,采集口述史并转化为教学案例。

3.1.3 平台搭建:联通课堂-校园-社会育人场域

构建三级联动平台。第一课堂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红色基因代代传系列活动,设置信仰之光领航”“追忆峥嵘岁月”“弘扬红色家风三大课程模块。第二校园文化平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赴红色基地研学,通过观展+听讲+讨论+实践四步法,使各族学生在军民一家亲故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社会实践平台:组建织梦实践队赴红色基地开展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进力量活动,在慰问百岁老兵、调研革命遗址中深化历史认知;组建苏区筑梦实践队发挥工程测量技术优势,为紫金县红色遗址提供测绘与地质灾害防护技术服务,实现专业技能+红色保护双育人

3.2创新四融四式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思政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广东建院探索出情境化、项目化、数字化的教学方法创新路径。

3.2.1 沉浸式体验教学:强化情感共鸣

大力推广情境再现教学法,在红色家风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纪念章佩戴仪式、集体宣誓等环节,在庄严氛围中强化使命认同。在红色基地研学时,学生沿古村石板路行走,在千年古樟树下听教师讲解·一八起义历史,触摸墙壁上的革命壁画,实现一步一景一课堂的浸润效果。此类教学通过环境营造、角色代入、仪式体验三重机制,使红色教育从认知层面向情感层面深化。

3.2.2行走式课堂:突破教室边界

局限于教室思政课堂,突破教室边界,学生通过革命遗址课堂、乡村振兴课堂、企业车间课堂的方式来实现。革命遗址课堂:在云浮市郁南县桂圩镇龙岗村——这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遗址,学生通过实地走访中共三罗中心县委旧址,观看记录军民鱼水情的壁画,触摸见证革命历史的天下第一樟,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具象感知。乡村振兴课堂:组织学生赴炮子村等革命老区开展技术服务,在测绘红色遗址、规划乡村发展中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当代实践。企业车间课堂:在思政第一课中,带领学生走访湾区建筑工地,结合华为5G技术应用案例,阐释技能报国与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这种走、看、听、思、做五位一体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思政课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

3.2.3 专业实践融合:实现知行合一

学院将红色基因传承与专业技能培养深度融合,构建专业服务红色传承的特色路径。技术服务红色遗址: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可运用三维扫描技术,为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炮子村红色建筑建立数字化档案,参与制定《红色遗址防地质灾害方案》,在专业实践中深化守护革命遗产的责任感。课程设计融合红色主题:建筑设计课程设置红色文化展厅设计项目,学生需在方案中体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元素,实现专业技能与精神传承的双重训练。技能报国价值引领:双力提升计划,通过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引导学生完成从技能人职场人的思维转变,将个人发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

3.3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红色基因传承可持续性

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需完善的制度保障。通过组织协同、师资培育、评价激励等机制建设,确保红色育人常态化运行。

3.3.1 组织与制度保障

建立完善党委统筹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红色基因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红色文化育人实施方案》,将红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年度考核。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团委、二级学院共建红色教育共同体,如马院策划红色家风活动,土木学院实施技能报国课程,团委组织三下乡实践,形成育人合力。

3.3.2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关键中介。学校可实施 红色导师双培计划,针对校内教师,定期举办红色教学能力工作坊,邀请党史专家指导教学创新;组织教师赴延安、井冈山等地研修,提升历史感悟力与教学感染力。聘请邀请道德模范、劳动模范进课堂,用真实经历诠释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建立师生互动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红色口述史采集、革命遗址保护等项目,在共同实践中实现精神传承,如教师指导学生记录谢亚苏老兵亲历者说,形成校本红色教材。

3.3.3 评价与反馈机制

为了确保红色基因教育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反馈体系。在评价机制方面,应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对红色基因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在反馈体系方面,应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红色基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还应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和转化工作,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4.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红色基因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实施红色基因教育时应注重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机制建设以确保红色基因教育的有效实施。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进一步探索红色基因与其他教育资源的融合方式拓展红色基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红色基因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找出共性问题和差异特点;三是关注红色基因教育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机制揭示其内在规律和作用机理;四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红色基因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张亚丽,王永明.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6-9.    

[2]李华,朱泰昌.五个融入传承红色基因——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2021(07):51-53.    

[3]刘慧.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N].光明日报,2023-08-02(007).    

[4]陈金龙.论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01):13-20.    

[5]赵增彦.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06):4-7.    

[6]戴锐.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2):154-157.    

[7]徐曼.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02):39-43.    

[8]张海峰,梁志森,杨文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范式[J].职教论坛,2019,34(03):16-24+7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