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语言行为在全环境立德树人中的引导功能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白爱玲

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太保庄街道中心幼儿园 261325

摘要

幼儿阶段是人格、品格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语言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引导作用。随着全环境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化,幼儿教师语言不仅是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的工具,更是价值观培育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科学运用语言,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情感认知、社会能力与品格养成,推动家庭、园所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优化教师语言行为策略,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师;语言行为;立德树人;全环境育人;价值引导

正文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习惯逐步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语言行为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作为教育活动中最直接、最常见的交流方式,教师语言不仅传递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幼儿的道德认知与社会意识。全环境立德树人背景下,打破教育空间局限,强化家庭、园所与社会协同,教师语言的引导作用愈发重要,是幼儿品格塑造与价值观培养的关键途径。

一、幼儿教师语言行为的内涵及其育人价值

(一)幼儿教师语言行为的定义与特征

语言行为是指个体通过语言符号系统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引导行为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体到幼儿教师语言行为,主要体现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语言表达,对幼儿实施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引导与干预。这种语言行为不仅包括直接的口语表达,如指令性语言、评价性语言、提问语言等,也涵盖语气、语调、语境构建等非语言信息。与普通交流不同,幼儿教师语言行为具有教育性、引导性与规范性的显著特征,尤其在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品格形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二)幼儿教师语言行为的育人价值

首先,教师语言是情感传递与心理支持的重要载体。研究表明,教师使用鼓励性、接纳性的语言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和安全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1]。其次,教师语言是行为规范与价值引导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具体、正面的语言表达,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并内化社会规则、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此外,语言行为对于幼儿的社会适应、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是立德树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三)全环境立德树人与教师语言行为的关系

全环境立德树人理念强调突破教育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将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格局。在此背景下,教师语言行为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延伸至日常生活管理、家园沟通及社会活动引导中。教师通过科学设计语言内容与表达方式,既在课堂内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又在生活场景中强化道德认知,还通过家园互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形成多元协同的语言育人机制,切实发挥语言行为在全环境立德树人中的桥梁作用。

二、幼儿教师语言行为在全环境立德树人中的具体引导功能

(一)价值观与道德意识的语言引导

在幼儿价值观启蒙阶段,教师应通过具体、生活化、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语言,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与行为规范。例如,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诸如“请你们一起分享玩具,大家都会更快乐”这样的正向语言,潜移默化传递合作与分享的价值观。此外,教师还需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讲述简单的故事、寓言或社会案例,增强幼儿对诚实、友善、守信、尊重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如利用《小兔不撒谎》《好朋友一起玩》等绘本故事,结合语言提问与点评,引导幼儿在情境模拟中内化良好品质。

(二)情感认知与归属感的语言建构

教师在日常教育中通过温和、包容、尊重的语言表达,能够有效增强幼儿的归属感与安全感,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如在幼儿表现失误或出现冲突时,教师避免使用责备性语言,而是采用“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老师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这类鼓励性表达,有助于幼儿情绪调节与自信心提升。同时,通过语言仪式,如每天入园时的问候语、活动前的集体口号、离园时的感谢与鼓励,形成积极的语言氛围,帮助幼儿在园所中获得情感认同与安全依附,进一步推动其社会性发展。

(三)行为习惯与社会能力的语言引导

幼儿身心、思维尚处于发育阶段,年龄阶段不同,其心理特点也会发生变化,对外界环境的理解也存在千差万别,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应把握不同阶段的幼儿心理特点,丰富语言内容,提高语言趣味性,帮助他们理解语言,吸引他们注意力,适当增加情境性、夸张性语言激发兴趣,将他们引入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2]。例如,在自理能力培养中,教师通过“请你自己把鞋子穿好,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到”这样具体语言,既表达期待,又增强幼儿独立意识。在社会交往中,教师通过示范与语言提示,引导幼儿学会礼貌表达、有效倾听与冲突协调,促进良好人际互动。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园所、家庭与社区的多元资源,通过家园共育的语言策略,如家长会、亲子活动中的语言统一性设计,强化社会责任感与公共道德意识的培养。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在“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中,教师通过语言设问“我们如何让地球更干净?”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并通过正面评价“你们的想法很棒,环保从小事做起”,有效激发幼儿环保意识,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案例二:在家园共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家长微信群每日推送“温馨语言提醒”,如“请家长鼓励孩子在家中自己整理玩具”,实现家庭语言引导与园所教育的一致性,强化行为习惯培养效果。

案例三:在社区参观实践中,教师利用语言引导幼儿观察并评价社会现象,如“环卫工人叔叔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表达感谢?”通过现场语言互动,提升幼儿社会观察力与价值判断能力,达成立德树人目标。

三、提升幼儿教师语言行为引导功能的策略路径

(一)增强教师语言育人意识

首先,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的专题学习,深化对语言育人理念的理解。其次,开展语言行为专题反思与案例研讨,利用微课录像分析教师语言表达中的不足,促进教师形成语言自觉,避免出现指责、否定、标签化等消极语言。

(二)优化教师语言行为的表达艺术

在具体教学与生活管理中,教师需掌握积极、具体、鼓励性语言表达技巧,避免模糊性或消极表达。如用“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代替“你这样不对”;用“我们一起再试一次”代替“你总是做不好”。同时,通过丰富语言表现形式,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提高语言互动质量,增强语言引导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三)构建全环境协同语言育人机制

家庭层面,教师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家庭访问等方式,传递语言引导理念,鼓励家长使用积极语言与孩子沟通,形成家庭教育与园所教育的语言一致性。社会层面,依托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参与公益活动、参观体验,教师在活动中实时运用引导性语言,增强幼儿社会责任感[3]。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语言育人云平台”,推送优质语言资源与育儿指导,实现多场景、全时空的语言育人支持。

总结:幼儿教师语言行为在全环境立德树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积极的语言引导不仅有助于幼儿价值观、道德认知与社会行为的早期养成,更是实现家庭、园所、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纽带。通过提升教师语言育人意识、优化表达艺术、完善协同机制与专业培训,能够切实增强语言行为的教育引导功能,助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项佳彧.巧问趣答奇思妙想——幼儿绘本阅读中的提问策略[J].读写算,2024,(18):116-118.

[2]王钰梅.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语言行为的研究[J].好家长,2022,(12):85-86.

[3]陈妍.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策略[J].亚太教育,2024,(14):175-1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