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的语文,千姿百态——新课程标准视域下提升小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表达兴趣;创意表达;策略探析
正文
引言: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展开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特征。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升对学生表达力的重视程度,采取多元化语文教学措施,提升学生表达兴趣,为学生搭建表达交流支架,展开系统化训练。
一、改善语文教学形式,激活学生表达兴趣
1.设计信息化教学情境,营造优异表达氛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也可灵活使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化、可视化的教学情境,调动激活学生情绪,让学生能够有感情、有重点表达。例如,《桂花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展示桂花树落花视频,营造沉浸式语言表达氛围。其次,改变过往教师点名阅读的模式,随机选择一名学生,由其朗读第一段,在朗读结束之后,由该名学生挑选下一位朗读的同学。每个学生朗读开始前,需要针对上一位同学朗读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如此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与水平。
2.设计引导性问题,提升学生课堂表达实践
提问是一种指导与引领学生表达互动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为进一步增强提问科学合理性、有效性,教师需要设计引导性有效问题,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表达,最大程度强化表达。例如《观潮》一课,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视频等。其次,提出引导性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如:观看钱塘江大潮视频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钱塘江大潮的特征是什么,是否可以使用一句话进行描述?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出现的原因吗?在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发散思维,表达自身观点和想法,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水平和能力。最后,在问题回答结束之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联想,依托文字语言的变化,体会作者情感与思想的起伏、学习与感悟作者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通过规划设计引导式问题,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观点表达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表达自身观点和想法,从而达到创意表达。
二、创新教学活动,构建表达支架
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对于学生表达积极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规划设计难易不同、趣味生动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与交流互动能力。
1.组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创意表达
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特征符合且有趣、新颖的游戏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机整合游戏与文本内容,创设趣味、生动的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合理且富有创意的表达交流。例如,在《四个太阳》教学过程中,可规划设计“绘画艺术展”,让学生采取“四格漫画”的模式,在本子当中画出不同季节、不同颜色、不同状态的太阳,并前往讲台,讲解自己的绘画技巧、创作想法。再如,《狐假虎威》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小小配音员”活动,让学生借助自身联想以及文本内容,为动画短片配音,补充动画短片内容。通过趣味游戏教学活动,可以活跃语文课堂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表达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创意表达。
2.组织口语演练活动,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口语交际演练是一种可以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口语演练活动,能够进一步调动与激活学生语言表达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有趣的口语情境,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身份与角色,让学生能够有效表达,树立良好的表达习惯与行为,拥有得体的言行举止。例如,在组织开展“说明文”单元教学过程中,就可规划设计“小小推销员”教学活动,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小组,一组充当“推销员”,一组充当“顾客”。“推销员”需要选择身边任意一件物品,为“顾客”讲解,并且积极合理解答顾客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与不足;“顾客”小组学生则需要认真倾听同学的讲解,合理咨询,进行有效交流互动。
3.组织故事创编活动,提升学生表达效率
学生对于情节有趣生动、内容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学习兴趣浓厚,并且阅读过程中注意力比较集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开发语文教材当中精彩、有趣的故事文本,组织开展故事创编活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表达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例如,《女娲补天》一课,教师就可组织开展“故事趣味创编”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背后的情感内涵与主题思想,并在这一基础上,发挥自身想象力,创编一篇故事,在讲台上集中演讲,或者鼓励学生说一说故事的后续。学生看到自己创编、设计的趣味故事,可以获取成就感、自信心,产生浓厚的表达欲望与兴趣。
三、拓展教学范围,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1.读写有机结合,同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读写结合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能力训练模式。通过阅读教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阅读能力、朗读能力与交际能力,让学生清晰、明确、精准表达与呈现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能够训练与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让学生拓展思维,利用文字表达自身想法。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小女孩的经历十分同情,于是创设情境:“如果你见到小女孩,会对她说些什么?你们之间将会发生什么故事?”接着,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讨论这一情境,并在班级当中集中表演。喜爱表演的学生,可以自由合作,组成小组,将改编的故事设计改编为童话剧。通过从说到写、从写到说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口语表达、写作表达的支架。
2.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表达习惯
创意表达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或者写作表达能力,教师就必须针对学生表达习惯进行培养,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表达意识。从课内、课外多个层面出发,同步协调课内外教学,训练与培养学生自主表达意识与能力。例如,在《猎人海力布》的教学,在课内,语文教师可以围绕文本内容,设计“小小广播员”情境,让学生充当演播人员朗读课文,训练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习惯与思维;在课外,教师则可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设计家庭小活动,针对学生表达习惯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表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文本阅读、文本表达等活动开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组织设计多元化表达能力训练活动,调动与激活学生表达积极性与自主性,提升学生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蒋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以部
编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J].教师,2023(12):9-11.
[2]高艳.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及表达能力[J].魅力中国,2020(30):181.
[3]林燕芳.说的课堂也精彩——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20,17(36):7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