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乘佛教的起源与影响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刘政

420104198707201232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第一章序论

大乘佛教是佛教三大主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它是由佛陀释迦牟尼的教义演进而来,强调悲心愿度众生,并推崇菩萨行道,追求大乘菩提心。

学者那体慧(Jan Nattier)指出,术语“大乘”是菩萨道的同义词,在某些最早的大乘佛经比如汉灵帝末年译《法镜经》中,其含义与部派佛教对菩萨道的解释没有本质区别。与“大乘”(菩萨乘)的菩萨道教法相对,声闻弟子主要修行的佛陀教导的解脱道教法则以往常常被大乘佛教称为“小乘”,这个称谓在最早期的大乘佛经中相较很少出现,而是在中、后期出现的某些大乘佛经的内容中被用来指称声闻乘、缘觉乘且在(佛陀的)宣说上贬低这两乘的解脱道教法。在现代,十四世达赖喇嘛倡议使用“基(础)乘”(英语:Foundational Vehicle)一词代替“小乘”来称呼南传佛教。

在汉译的《阿含经》中就已经出现大乘字眼,不过佛陀在阿含经中的宣讲脉络,主要是指涉佛法自身,以跟外道之法,有学者如印顺等人认为:汉译《阿含经》中的“大乘”一词,有可能是在翻译时才加入。

学者辛岛静志提出:在早期的犍陀罗语版本的《法华经》中,这个术语最出现形式是俗语词mahājāna即雅语的mahājñāna(大智)。在后来转写为雅语时才变为mahāyāna(大乘)

大乘佛教在历史上逐渐形成多个宗派,并在中国等地区传播与发展。本论文将探讨大乘佛教的起源、特点及早期佛教尤其是部派佛教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

第二章 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之历史背景

大乘佛教本来是佛陀说的,从印度传到中国及亚洲各地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孔雀王朝灭亡以后,古印度各个部落再次陷入不断的战争之中,加上外族不断入侵,底层人民生活困窘,大乘佛教宣扬同体大悲,普渡众生的思想,非常符合底层人民需要,大乘佛教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兴起的。

大乘佛教有三大源流。1由部派发展而来。2佛传文学的发展和流行促成了大乘佛教的兴起。3从八王分骨建佛塔到阿育王时期对佛塔信仰的盛行,发展出了大乘思想。

佛传文学的发展和流行促成了大乘佛教的兴起。佛传文学就是以文学的方式讲述佛陀的故事,内容以赞美诗歌为主,比如讲述佛陀的身世以及是如何修行成佛的,有些佛传诗歌,提到释迦牟尼的老师是燃灯佛,还说释迦牟尼在成佛前经历了菩萨修行阶段。这些内容和大乘佛教有很多关联的地方,文学方式超越了佛教教理。为了方便传播,经常会加录一些比较夸张,言过其实或者过度改编的

内容,这个趋势和后来一些大乘派别不断深化佛陀有一定关系。

从八王分建佛塔到阿育王时期对佛塔信仰的盛行,发展出了大乘思想。早期佛教是以佛陀所说的法为中心进行修行的,他们谨遵佛陀的教诲,以法为明灯,虽然对佛陀不吝赞美之词,但并不把他看作超人类的存在,这种赞美更像是对人生导师的尊重。随着后来为佛建塔的风气盛行,佛塔成为了在家信众的信仰之物及礼拜场所。有些地方还结合当地的习俗,在佛塔周围雕刻图腾,举行法事的时候,加入音乐和舞蹈等形式。佛塔信仰在民间不断兴起且花样不断,反向导致了有些出家的比丘们在寺院中建塔,佛塔的频频出现,使得各个部派把塔的作用和用途记录在历藏中。由此分化出了不同思想。有些部派认为,供养佛塔可以获得很大的果报,有些则认为,法不在塔,果报和供养佛塔没有必然联系。这种供养佛塔的思想对大乘佛教有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发展出了对佛像的崇拜。

现时,一般学者均认同般若思想为大乘的先河。据《小品般若经》所说:

般若波罗蜜,当流布南方,从南方流布西方,从西方流布北方。

这亦是大乘佛教发展的路向,由南而西而北。

因此,大乘佛教极有可能是(小乘大众部)的延伸,也是对小乘佛教的反抗。大乘佛教将原已被僵化的佛教还原,重新回到佛陀的本怀,当时自然引起小乘各部派的不满,甚至唱出大乘非佛说或大乘是魔说的口号。其实,不论是大乘或小乘,其源头均是由原始佛教而来,直至《法华经》出,将大小三乘汇归一乘,调和了大小之争。

无可否认,大乘佛教的兴起的原因相当复杂,它并不是在某时某地急速兴起的,而是在经过漫长时间,在各处如火如荼展开的宗教改革运动,将不同的修持取向,彼此混合连结,最终结聚成大乘佛教。同时大乘佛教却保存了不少佛陀的根本精神与根本立场,这点是相当重要的,对日后佛教的发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当然无论那一教派的佛教都是对佛陀言教的解释。

第三章 早期佛教尤其是部派佛教如何影响大乘佛教的发展

早期佛教,尤其是部派佛教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是在大乘佛教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是佛教中两大主要教派,它们在修行目标、教理体系以及对菩萨乘和声闻乘的看法上有一些区别和互动。

菩萨乘的专注与尊崇:大乘佛教是以成佛为目标而修行的菩萨乘,强调菩萨通过修行和救度众生实现成佛。而部派佛教中也存在菩萨的修行,但大乘佛教特别专注和尊崇菩萨修行。这使得大乘佛教对于发展菩萨乘修行的观点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观点差异与影响:部派佛教将大乘佛教中非以成佛为修行方向的声闻乘和缘觉乘称为“小乘”,在某些观点方面,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推动了大乘佛教在对空性等问题上形成了特有的观点,并推动了大乘佛教体系的发展。

大乘佛教的兴起明显与部派佛教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自佛陀创立佛教以后,对教理的追求渐成为教众的修行焦点。其实,在原始佛教时期,著重的是现世生活上的解脱。在阿含经上,每说到佛陀说法完毕,教徒都是欢喜奉行的情况,可见一斑。虽然,在这时期亦有对教理的解说,如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但均是为配合修行,只是一些根本的义理。

传统的部派佛教,接受国王、贵族在政治与经济上的援助,存立于安定与优厚的社会基础上,自然跟一般民众远远隔离。他们致力于烦琐的教理研究,修褝

冥想,集中全力于自我、独善的修待。在意识上,部派佛教回避群众,加上群众所渴求的并非这些艰深的教理与严苛的实践。因为若拘泥于这种情况下,群众亦无法过正常的生活。在这种桎梏的环境下,渐渐激发教众对佛陀永恒的怀念。在印顺法师所著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说:

佛般涅槃所引起的,是佛弟子对于佛的永恒怀念。

另一方面,佛陀的一生事迹,亦不断被传说赞扬,成为十二分教中的“本生”、“譬喻”、“因缘”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广泛的传说中,菩萨的慈悲发心,无限的精进修行,誓愿力与忘我利他行为,充份而清晰显现,将一幅菩萨道的庄严历程,树立在教众面前,成为佛弟子修学的榜样。这间接指出佛与一般比丘之间的不同。本来,佛也称阿罗汉,但阿罗汉的不究竟,渐被揭示出来。这种佛陀圆满究竟信仰与理想,当遇上部派佛教的停滞不前,渐渐激出大乘佛教来。

这种激发并非突然而来的,而是渐次成熟的。正如如石法师所说:“初期大乘经典之思想型态与佛弟子的心理需求是相呼应的。”大乘思想的经典在部派后期愈来愈多,且受到相当的重视,这就是主导大乘起源与开展的原动力。

总的来说,部派佛教对大乘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菩萨乘的发展和特有观点的形成,同时在传承和修行方法上也产生了一定的互动和影响。两派佛教在共同推动佛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章 大乘佛教的内容和特点

大乘佛教是指以成佛为目标而修行的菩萨乘。以下是大乘佛教的内容要点:

菩萨乘修行:大乘佛教的核心是菩萨乘修行,菩萨们以利益众生、成佛救度无量众生为目标,发心发愿成为如来,使众生摆脱苦难。这与部派佛教的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修行目标有所不同,因此称之为“大乘”。

教理体系:大乘佛教发展出独特的教理体系,包括广泛的经典和论著。在大乘佛教的经典中,有许多重要的经典,如《般若经》、《金刚经》、《法华经》等,这些经典详细阐述了菩萨乘的修行方法和观点。

对空性的观点:大乘佛教对空性(Sunyata)的理解是其重要观点之一。空性强调一切法皆空,没有固定、永恒的实体存在,是对事物真实性质的认识。

总结而言,大乘佛教的内容主要包括菩萨乘修行、独特的教理体系、对空性的特有观点,以及金刚乘作为其一个分支的修行方法。大乘佛教通过菩萨乘的修行体系的建立,为佛教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某些西方学者虽然同意大乘佛教思想是后期发展的,但同时也认为大乘经典的基本教义与早期佛教的根本教义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大乘非佛说的论诤,主要为大乘经典的从何而来。如大乘经的来历不明,不能证明为是佛所说,那就要被看作非佛法了。其实‘不违法相,是即佛说’,如《成实论》说:

是法根本,皆从佛出。是诸声闻及天神等,皆传佛语。毗尼中说:佛法名佛所说,弟子所说,变化所说,诸天所说。取要言之,一切世间所有善语,皆是佛说

这些要点皆来源于佛,人间天上的佛弟子,都传佛语,而非自己无中生有地创造。大乘佛法基于大乘经典的记载,最初来源也是来源于佛。

大乘佛教的特点在于目标大。大乘佛教的信仰核心是菩萨道和涅槃的观念,它认为众生都具有佛性,可以通过修行和证悟成为佛陀。

格局大。大乘佛教强调慈悲、智慧、菩提心和缘起空性等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空性和无我的。

修行方法复杂。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往往比较复杂,通常包括菩提道、禅修、密宗、修持佛号等多种方式,其中,禅修是大乘佛教中最常用的修行方式之一,主要是通过打坐、观想等方法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经书规模大。大乘佛教的经书规模也大,宏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此外,大乘佛教还有供养大、牺牲大、理论观点独特等。

总的来说,大乘佛教的特点在于其慈悲愿度众生的宏大目标,强调“舍小乘利,利大乘众”(舍小利以成全大众)的境界。其中,菩萨行道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实践,菩萨是为他人觉悟而修行的众生。同时,大乘佛教也秉承“缘起空性”(一切现象的产生都依缘而生,本质上空无实性)的核心理论。

第五章结语

大乘佛教作为佛教三大主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古印度,强调慈悲愿度众生的境界,追求成佛的目标。大乘佛教在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多个宗派,对文化与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大乘佛教的传承与演变,丰富了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式,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与传承。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相印),来发挥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修持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限,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义在小乘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显中道实相、八识与如来藏,六度万行与菩萨道,一心本净,众生平等众生亦可成佛等思想。从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到唯识学如来藏,三乘佛法一以惯之却在博大精深程度上节节增上,构成了完整的佛教体系。

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与实践,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灵活开放、慈悲平等、普度众生、贴近生活。佛在古印度传播佛教教义,其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众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对婆罗门教的野蛮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而此平等与普度的思想集中显现于大乘教义里。总而言之,大乘是佛陀教诲的根本精神所在,也使之成为今天在世界范围内都最具影响的宗教学派。

参考文献

[1]山田龙城.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M].平乐寺书店,1977年版。

[2]山田龙城.梵语佛典导论[M].《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79册,华宇出版社,1988年版。

[3]三井晶史.佛教哲学思想大系[M].新光社,1938年版。

[4]小野玄妙.《佛书解说大辞典》,正卷11册、别卷《佛教经典总论》1 册、增补卷2 册、《著者别书名目录》1册,大东出版社,1932 年出版、1965-1978年增补。

[5]小野玄妙.《佛教经典总论》(《佛书解说大辞典》)[M].大东出版社,1933年初版、1965-1978 增补;杨白衣译本,台湾新文丰书局,1983年版。

[6]中村元.《佛教语大辞典[M].东京书籍,1975年初版。

[7]水野弘元著、刘欣如译.佛典成立史[M].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2007年修订。

[8]水野弘元、中村元、平川彰、玉城康四郎.佛典解题事典[M].春秋社,1966年初版、1977年改订。

[9]王文颜.佛典疑伪经研究与考录[M].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10]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M].正闻出版社1992年版,中华书局2011年版。

[11]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M].正闻出版社2002年版,中华书局2011年版。

[12]圣典刊行会编纂部《佛教辞典[M].河野成光馆,1940年。

[13]石田瑞麿. · 佛教辞典[M].诚信书房,1973年初版,2006年二版。

[14]龙谷大学.佛教大辞汇[M].富山房,1914年初版。

[15]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M].商周出版,2002 年初版,2004年二版。

[16]朱志瑜、朱晓农.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朱芾煌.法相辞典[M].商务印书馆,1939年初版。

[18]名著普及会编.佛教文库文献解题[M].名著普及会,1978年版。

[19]多屋赖俊、横超慧日、舟桥一哉.佛教学辞典[M].法藏馆,1955年版。

[20]刘保金.中国佛典通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1]李际宁.佛经版本[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2]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23]李世杰.印度大乘佛教哲学史[M].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版。

[24]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初版,2002、2005年再版。

[25]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中国书局,1979年初版。

[26]吴汝钧.佛学大辞典[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2年版。

[27]吴汝钧.佛教思想大辞典[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8]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42年初版,2005年再版。

[29]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M].文津出版社,1984年初版。

[30]陈义孝.佛教数词术语[M].常春树书坊,1988年版。

[31]赤沼智善.佛教经典史论[M].法藏馆,1981年初版,2011年再版。

[32]陈士强.佛典精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3]舍尔巴茨基著、立人译.大乘佛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4]舍尔巴茨基著,宋立道、舒晓炜译.佛教逻辑[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5]织田得能.佛教大辞典[M].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17年初版。

[36]星云、慈怡.佛光大辞典[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初版,2000年二版,2003年三版。

[37]望月信亨.佛教经典成立史论[M].法藏馆,1946年初版,1978年再版。

[38]曹仕邦.中国佛教译经史论集[M].东初出版社,1990年版。

[39]椎尾弁匡.佛教经典概说[M].三康文化研究所,1971年版。

[40]蓝吉富.佛教史料学[M].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41]赖永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 · 经典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2]戴番豫.中国佛典刊刻源流考[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刘政1987.07 -),汉族湖北博士高级职称研究方向宗教佛教藏传佛教等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