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思政”到“大思政”:“三微一端”助推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转变与创新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思政;大思政;新时代;三位一体
正文
随着数字化时代青年认知习惯与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传统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思政教师为单一主体的“小思政”模式,已难以应对Z世代学生对多元价值辨析、互动化学习的需求。微博、微信、微视频与移动客户端即时性、交互性与可视化特征,为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提供了技术可能,也为整合碎片化思政资源、构建开放式育人网络提供了创新支点,推动思政教育从封闭的“小课堂”走向开放的“大格局”。
一、“小思政”格局的典型特征
(一)教育主体:单一化的育人结构
传统“小思政”模式中,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构成教育主体的核心,甚至是唯一力量。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及社会力量参与度极低,形成“单兵作战”的局面。
(二)教育内容: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内容设计侧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等抽象概念的灌输,缺乏对学生日常生活场景的切入。例如,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思政文章中,67%为理论解读类内容,而结合校园热点、学生就业焦虑、情感困惑等现实问题的案例分析不足5%,导致内容亲和力不足,学生认同感薄弱。
(三)教育场域:课堂与传统媒体的局限
教育空间高度依赖线下课堂与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对微博、短视频等新兴网络场域利用不足。某高校“三微一端”平台中,客户端“思政模块”的月均访问量仅占总流量的8%,而抖音、B站等非官方平台成为学生获取思政信息的主要渠道,反映出场域拓展的滞后性。
二、“小思政”格局下网络思政教育的突出问题
(一)平台联动不足:碎片化的资源孤岛
“三微一端”各自为战,缺乏协同机制。如微信发布的党课内容未同步至微视频平台,客户端的“思政打卡”数据未与微博话题联动,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统计显示,各平台的内容重复率达43%,但跨平台引流效果不足5%,形成“信息茧房”效应。
(二)内容融合不够:话语体系的代际断层
思政内容未能有效融入网络文化,存在“老调重弹”现象。例如,微视频创作仍采用“讲解员+PPT”的传统形式,未结合“弹幕文化”“二次元梗”等青年话语,导致95后学生的接受度偏低。调研显示,仅12%的学生认为现有内容“贴近网络生活”,68%的学生期待“更接地气的表达”。
(三)主体协同欠缺:双向互动的深度不足
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停留在“提问-回答”的表层,缺乏深度对话。如微博话题讨论中,教师多以“权威”身份进行观点输出,对学生的质疑或不同见解回应模糊,甚至回避。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参与动力不足,75%的学生从未在“三微一端”平台主动发布思政相关内容。
(四)效果评估缺失:经验驱动的盲目运营
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运营优化依赖主观判断。多数高校仅以“阅读量”“点赞数”作为效果指标,未涉及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深层变化。如某高校客户端“思政模块”访问量下降时,简单归因于“内容不够新颖”,而未通过用户画像分析发现“技术卡顿”“界面复杂”等真实问题,导致改进措施失效。
三、“三微一端”助推“大思政”格局构建的实践路径
(一)平台联动:构建一体化网络思政教育矩阵
在平台联动层面,需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年度规划,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评估机制,设立“网络思政中心”统筹选题策划,出台《平台联动运营管理办法》,明确微博话题预热、微信深度内容承载、微视频可视化传播、客户端学习数据集成的协同流程。同时,推进功能整合,使微博聚焦热点议题设置,微信深耕“理论+案例”内容,微视频开发沉浸式作品,客户端搭建“思政学分银行”系统。此外,通过搭建统一技术中台,打通各平台用户ID、浏览记录等数据,实现数据互通与智能推荐,如根据学生兴趣标签推送对应内容。
(二)内容融合:打造贴近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在内容融合层面,要打造贴近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内容策划上,建立“网络热点-学生需求-思政目标”三维模型,如针对“AI绘画伦理”热点,通过微博话题讨论、微信理论文章、微视频情景剧、客户端研讨会报名等形成传播闭环;形式创新上,采用“vlog+思政”短视频记录学生日常,开发“重走长征路”H5答题游戏,打造“思政小V”数字人直播解读理论,增强沉浸式体验;话语转换上,建立“思政话语转化库”,将理论转化为“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担当”等案例,用“躺平or内卷”等热词引发讨论,在微视频字幕嵌入“YYDS”等青年用语,微信文章采用“标题党+金句海报”包装,使理论传播转化率大幅提升。
(三)主体协同: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
在主体协同层面,需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教师角色从“灌输者”转型为“协作者”。首先,开展网络素养培训,鼓励思政教师担任微博话题主持人等,并将平台互动量纳入教学评优;其次,激活学生主体地位,组建“学生网络思政创作联盟”,设立创作基金与创意奖。同时在客户端开发“学生议事厅”,学生可发起活动方案投票,被采纳者获实践学分;最后,整合家校社资源,校内联合专业课教师在微信开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家校在客户端开通“家长思政课堂”,社会与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开发VR纪念馆并发起微博“云参观”,实现“三全育人”场域拓展。
(四)评价优化:构建科学的网络思政教育效果评估体系
在评价优化层面,需构建科学的网络思政教育效果评估体系。指标设计上,结合多维量化与质性分析,涵盖传播力、影响力及育人效果;方法创新上,并行大数据追踪与深度访谈,通过技术中台抓取用户行为数据生成“思政教育热力图”,结合焦点小组访谈了解学生对话语风格等的真实感受;反馈应用上,建立“双周评估简报”制度与学期《网络思政发展白皮书》,形成评估-改进-迭代闭环,突破“小思政”局限,构建“大思政”格局。
四、结论
“三微一端”通过“平台联动—内容融合—主体协同”三维模式,可有效破解“小思政”格局下资源碎片化、互动浅层化等问题,实现数据互通与功能互补,推动思政理论与青年话语对接,激活师生及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共同构成从“小思政”向“大思政”转变的核心路径。着眼未来,要继续深化对元宇宙、AI生成内容等新技术的应用探索,聚焦新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技术—内容—制度”三位一体的长效发展机制,推动“大思政”格局的全域覆盖。
参考文献
[1]魏延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15):45-49.
[2]郑舒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5,(14):161-164.
[3]孟心如.“三微一端”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23.
作者简介:晏小雪,女,1998年2月,陕西渭南,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4年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文化特色品牌重点项目:《数统 mei 小视》(2024SW06);2024 年渭南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三微一端”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路径研究—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2024ZS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