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魏雅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一团中学

摘要

本文围绕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展开探究,从课堂优化、数字资源应用及评价方式创新三个维度探讨适宜策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重构以往教学模式,拓展教学资源应用渠道,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明显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关键方向,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创新突破,信息技术凭借其直观性、交互性及丰富多样性特点,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全新可能。通过聚焦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从课堂优化、资源利用及评价改革三方面探讨实施策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一、融合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

教师应当通过多媒体展示工具呈现数学概念,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形成清晰认知图景,多媒体课件整合图像、音频等多种元素为不同认知风格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途径,数学微课程开发让学生获得随时随地学习机会,打破时空限制扩展课堂边界。信息化教学工具赋予课堂更多互动性,师生间、生生间交流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协作学习平台建设使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互评互学成为可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信息技术辅助下教师应当实现教学资源实时共享,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形成完整学习闭环,信息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简单替代以往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合理选择恰当技术手段。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突破,课前教师准备竖式乘法计算动态演示软件,展示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课堂伊始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生活情境问题:学校购买了24盒彩笔,每盒35支共买了多少支彩笔?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竖式计算过程,先计算24×5=120再计算24×30=720,最终计算120+720=840,通过动画效果清晰呈现每步运算过程,学生看到数字变化过程理解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最终求和计算规则。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计算练习软件,软件设计阶梯式难度练习题,学生根据自身掌握情况选择合适难度实现个性化学习,练习过程中软件即时反馈答案正误并提供错误分析。小组合作环节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平台分享解题策略,共同解决应用题,课堂总结阶段教师利用电子投票系统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普遍存在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二、运用数字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海量优质资源,筛选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针对抽象数学概念理解困难问题,教师应当采用数字模拟软件进行形象演示。计算教学中借助计算工具软件展示计算过程步骤,学生能够清晰把握算法要点避免机械记忆,解决应用题方面通过情境模拟软件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应用意识。教师还应当利用练习生成系统,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自动生成针对性练习题,实现因材施教,数字资源特有互动功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通过操作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数字教材应用打破以往纸质教材限制,增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数字资源应用要注重质量筛选,避免低质重复资源占用学生时间,并且关注适度原则防止过度依赖造成学生思维懒惰。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实践中,数字资源应用表现尤为突出,小数乘法概念理解和计算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知识点,教师先利用数字资源库中情境动画展示商店购物场景:购买2.5千克苹果,每千克售价4.8元需要支付多少钱?通过动态演示过程学生直观理解小数乘法实际应用情境。随后教师使用小数乘法计算原理可视化软件,展示小数点移动规律:2.5×4.8等于25×48÷(10×10),通过数位变化动画演示,学生清晰看到计算本质是整数乘法后再调整小数点位置,针对小数点位置确定这一难点教师引入电子练习板,学生可以通过拖拽操作尝试不同小数点位置,系统即时反馈结果正误,学生在尝试中掌握规律。为巩固计算技能教师推荐自适应学习平台,平台根据学生作答情况智能推送难度递进习题,学习遇到困难时平台提供针对性提示和讲解,小组合作环节学生通过协作解决平台上呈现实际生活问题,如计算家庭购物支出、旅行距离等增强应用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评价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以往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存在时效性差、反馈滞后等局限,而信息化评价工具能够实现即时反馈、动态监测等功能,在线测评系统应用使教师能够快速获取学生作答情况,系统自动分析错误类型、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学习分析技术引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行为特征,包括学习时长、参与度等多维数据,从而精准把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电子作业批改系统不仅提高教师批改效率还能生成错题分析报告,指导学生针对性复习,学习档案袋电子化管理实现学生成长全程记录,包含作业、测验等多种形式,展现学习历程和进步轨迹。

信息技术还促进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如学生自评互评系统建设培养自我反思能力,家校联系平台搭建,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形成教育合力。游戏化评价元素引入使评价过程趣味化,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展现真实水平,形成性评价工具开发应用改变以往结果导向评价模式,更加关注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持续进步。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基于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学习资源建议,实现评价和学习良性循环,信息化评价必须关注公平性问题,避免因技术获取能力差异造成评价不公,应当重视信息安全保护学生隐私数据,教师需要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从海量评价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科学解读评价结果。

结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实践表明,通过课堂教学模式重构、数字资源整合应用及评价方式创新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并合理选择适宜技术手段,促进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还需要警惕技术应用可能带来形式主义倾向,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技术当做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未来应关注信息技术应用实效性评估,探索更加科学合理应用策略,构建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新生态。

参考文献

[1]易荷花.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2):2.

[2]于爱萍.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策略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5,27(6):203-205,238.

[3]刘霞.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5,27(9):143-14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