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歌选编的文化传承功能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游园1,黄力新2,熊英超2

1.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成都,610000

摘要

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民族文化记忆的生动载体,更承载着代际间的精神传递与情感纽带。小学音乐教材作为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启蒙平台,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的双重任务。当前,教材中对民歌的选编日益重视,但其在实际教学中所发挥的文化传承功能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本文通过对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歌内容的表现形式及教学功能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其在促进民族认同、激发审美意识以及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优化选编路径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落实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材;民歌;文化传承;民族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文


中国民歌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其朴素真挚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旋律和鲜明的地域特征,记录着世代流传的生活经验与精神情感。它不仅体现了各民族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心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意识处于形成初期,音乐课堂成为他们感知传统、理解文化、建立民族认同的重要渠道。通过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民歌,不仅有助于培养其音乐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延续。

一、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歌选编的现状分析

(一)民歌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

教材中的民歌呈现不仅限于旋律与歌词本体,通常配以插图、文化小知识、节奏练习、听赏引导等辅助内容[1]。例如在年级上册中,《茉莉花》的页面不仅提供歌词和简谱,还设有“认识江南丝竹”栏目,引导学生联想音乐的地域文化特征,并辅以古筝和笛子演奏音频资源。在教学建议部分,教材鼓励教师通过多样化手段组织教学,如分角色演唱、律动配合、器乐合奏等方式。例如《对花》一课建议配合节奏敲击乐器(如木鱼、碰铃)完成轮唱练习,从而增强学生对拍子的感知和民间音乐风格的体会。此外,一些教材配备二维码资源,学生可扫码听取原生态演唱版本,增强对民歌真实风貌的理解。

(二)当前选编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材中的民歌内容仍显浅表化。部分民歌被简化旋律,删减歌词,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厚度与语言韵味。其次,存在民族代表性与地域均衡性的缺失。教材偏重流传较广、旋律优美的“安全型”民歌,而对节奏复杂、语言生僻的作品则较少涉猎。例如哈萨克族的史诗性民歌、苗族口传长调、云南彝族海菜腔等,在教材体系中几乎空白。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民歌的文化解读深度不够,往往仅局限于旋律教学,忽略了其背后的语言特色、风俗故事和情境语境。这种倾向影响了学生对民歌作为文化载体的整体理解,弱化了民歌的文化传承功能。

二、民歌选编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文化传承功能

(一)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构建

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具备强烈的集体认同属性。小学生通过演唱民歌,可以在旋律与语言中自然接受本民族文化的习惯、语言节奏与价值观念。借助学习教材内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我国多民族文化中的待客之道、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教材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及背景介绍,增强学生对各民族地域文化的直观感知。在教学过程中,视觉与听觉的多维刺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建立多元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感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文化兴趣

小学阶段是音乐感知力发展的关键期,民歌所独具的五声音阶、自由节奏、语言音调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与西方标准调性音乐迥然不同的审美体验[2]。例如在某些作品中,强烈的节奏律动与明快的节拍设计,能显著增强学生对节奏变化的敏感度;而通过旋律特点的模唱训练,学生可有效提升自身对旋律线条的控制力与音准把握能力。此外,许多作品富含意象语言与故事背景,有助于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学、风俗习惯的兴趣与探究热情。通过对作品画面感的理解与感受,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内涵,进而促进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拓展。

(三)延续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多地方民歌本身即为国家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安徽凤阳花鼓、贵州侗族大歌、云南彝族海菜腔等。将这些作品有机编入小学教材,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非遗的“活态传承”。一些地区实践中已有积极探索。如湖南长沙部分小学通过“民歌进课堂”项目,邀请民间艺人指导学生演唱原生态版《刘海砍樵》,并辅以简易舞台演绎与民俗服饰展示,使学生在表演中深化理解。此外,利用视频记录与社区互动活动,可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传承网络,让民歌从教材走向真实的生活文化场域。

三、优化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歌选编的路径探讨

(一)增强民歌内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覆盖

为实现多元文化传承,应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民歌素材数据库,涵盖各省主要民族与方言区的代表性作品。在教材编写层面,采取“国家统一+地方补充”的编写机制,将地方特色民歌以“地方教材”或“拓展读本”的形式进入课堂。例如广西可选编《刘三姐》系列山歌,云南则可推广彝族打跳调、哈尼族梯田歌等特色作品,实现文化表达的地域平衡。此外,应关注少数民族小语种民歌的编译与改编工作,适当保留原语言段落,并配中文解释与发音指导,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音乐的包容性和亲近感。

(二)提升教材中民歌的文化解读深度

教材中的民歌应辅以深入的文化背景解析,不仅介绍作者与年代,还要呈现其社会功能、生活语境与演唱场景,增强学生对民歌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3]。例如《天上的风》这类哈萨克族民歌,应讲解其在婚礼、节庆中使用的仪式性意义及其音乐结构特点;《花儿与少年》则应引导学生理解其在青年男女交流中的情感传达作用及方言词汇之美。为配合教师教学,出版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或“文化拓展手册”,提供音视频资源、情境模拟方案、跨学科延伸活动设计等内容。鼓励教师结合本地实际开发“民歌微课”,提升教学的文化厚度与互动性,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联动。

(三)融合现代教育理念,丰富民歌教学方式

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民歌教学的多样化。例如开发互动型App或数字教材平台,通过可视化节奏图谱、语音模仿、演唱评分等功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利用AR/VR技术还原民歌演唱场景,如苗族赶集、侗族大歌合唱等,增强沉浸式学习体验。此外,可探索“音乐+美术+语文”整合课程设计,如结合民歌制作剪纸、绘制歌词意象画、编写童谣故事,打造综合性学习项目。通过“学生改编民歌”“家庭唱民歌”等实践活动,促进文化传承在生活层面的落地与延展。

总结: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民歌选编不仅承载着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更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通过科学选编和富有文化深度的教学设计,民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审美素养与文化兴趣,增强其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教材内容结构、拓展民歌的地域与民族覆盖,强化教师资源支持,并融合现代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让民歌在基础教育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冯于珂.民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嘉应文学,2024,(22):178-180.

[2]刘吴玲.中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24,(23):69-71.

[3]浦妤湉.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民歌教学实践[J].琴童,2024,(23):108-1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