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合唱教学中多声部听觉训练的策略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李莹 游园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 成都 610000

摘要

小学合唱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与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音乐听觉与音准感知的关键手段。多声部合唱对学生的听觉分辨和声部协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不足、方法单一、资源匮乏等问题,影响训练效果。本文立足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多声部听觉训练的有效策略,包括分阶段推进训练、融合多样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等,旨在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推动小学合唱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合唱教学;多声部;听觉训练;教学策略

正文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音乐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合唱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集体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特别是在合唱中的多声部训练,不仅考验学生对节奏与旋律的把握,更涉及音高、和声结构以及音色层次的听觉分辨与协调能力。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听觉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多声部听觉训练,已成为提升小学合唱教学效果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小学合唱教学中多声部听觉训练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薄弱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未经过系统的音乐启蒙教育,音乐基础能力普遍较低。尤其在音准识别和旋律辨识方面,学生普遍存在模糊听觉的问题,难以准确区分不同声部的走向。例如,在进行二部合唱时,学生常出现“跟唱主旋律”的倾向,无法独立维持自身声部。部分学生缺乏稳定的音高记忆能力(pitch memory),这在进行复调音乐排练时表现尤为明显。此外,由于小学生的听觉注意力时间短暂,缺乏持续聚焦能力,训练中容易分神,导致声部混乱和整体音准下滑。

(二)教师教学策略单一

当前许多小学音乐教师受限于专业背景或教学培训不足,在多声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仍偏重传统模唱,缺乏系统的听觉引导训练。例如,仅依赖教师示范与学生模仿,而忽略了“听—辨—唱—纠正”的完整认知过程。此外,教学中缺乏对音程关系(如三度、五度、纯四度等)和声部结构的讲解,学生仅能机械记忆旋律,未形成“内听”(audiation)能力,导致合唱时难以协调音高关系。对于声部分层结构的感知和认知,教师多未进行专门训练,造成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三)教学资源和环境限制

受限于硬件条件,小学音乐教室多数未配备高质量音响系统、分声道播放设备,无法实现精准的多声部材料播放。此外,缺少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分声部练耳教材或训练曲库,教师多以成人教材或即兴编配内容替代,难以贴合儿童听觉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许多学校未能提供分组练习时间或分班教学空间,使得真正的分声部听觉训练难以落地,教学环境严重制约了训练效果。

二、小学生多声部听觉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听觉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小学生的听觉能力发展具有明显阶段性。低年级(1–2年级)阶段,学生对音高变化有初步感知,但分辨音程跨度和声部重叠能力弱,适宜开展单旋律模唱及模仿训练。中年级(3–4年级)阶段,学生开始具备初步的旋律记忆和音程感知能力,能够感知简单的并行二声部(如平行三度、六度),适宜引入对唱、交替模唱练习[1]。高年级(5–6年级)阶段,学生内听能力逐渐发展,可以开始训练对位结构、轮唱、和声对比的听觉理解,此时可引入二部卡农、多声部简易合唱等材料,如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Let Us Sing Together》和奥尔夫节奏模仿结构。

(二)个体差异对训练成效的影响

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包括音准感(pitch sensitivity)、节奏感、听觉记忆能力及专注力差异。音乐兴趣浓厚、在家庭中常接触音乐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更高的声部分辨能力。而注意力分散、听觉记忆较弱的学生则在多声部训练中容易迷失,需通过节奏律动、视觉辅助(如声部色块图)等方式进行支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训练目标,使用分层教学策略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小学合唱教学中多声部听觉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的训练体系设计

在多声部听觉训练的初始阶段,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构建由浅入深的训练体系。首先进行单声部感知训练,教师可从五声音阶(如C-D-E-G-A)入手,引导学生模唱短句旋律,训练节奏与音高模仿能力,并结合柯达伊手势法,强化视觉与听觉的联动,建立基本的音高感知[2]。随后开展双声部识别训练,可采用《布谷鸟之歌》等儿童二声部歌曲,通过“主—应”结构演练和左右声道分声播放,引导学生分辨声部走向和音程差异,提升立体听觉能力。具备一定基础后,可引入三部卡农或简化四部合唱片段(如改编版《欢乐颂》)进行多声部聆听训练,并结合声部线条图或层次谱辅助理解,强化分析能力。最终,训练应融入合唱实践,选用如《茉莉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多声部改编曲目,通过声部互换、合成回放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掌握声部协调与整体合唱意识。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融合应用

在多声部听觉训练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声部分辨能力。首先,教师可运用模仿与对比训练法,通过“A/B”音源切换的方式,让学生先聆听主旋律,再聆听和声部,反复进行声部轮换模唱训练。这种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声部意识和听觉区分能力[3]。其次,在课堂中引入视唱练耳与身体律动相结合的策略,通过踏步表示低音声部、拍手表示高音声部等动作设计,增强学生对节奏与音高的身体感知。配合固定唱名体系与简谱视唱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对音高的识别效率,还能促进旋律内化与节奏稳定性的同步发展。此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辅助工具也是提升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例如,通过“EarMaster”“Tenuto”等APP进行音程辨识、多声部听辨和声部稳定性训练,或者使用Audacity等音频编辑软件进行声部音轨剪辑播放,使学生在课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练习,从而提高听觉训练的频率与效果,弥补课堂时间的限制,形成有效的课堂—课后联动机制。

(三)创设积极有效的听觉训练环境

为了提高多声部听觉训练的实效性,创设积极、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尤为重要。首先,可通过分组合作训练机制提升学生的声部分辨与协作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音域、演唱特点,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不同声部小组,每组轮流担任主导演唱与聆听任务,在合作与角色互换中增强其对声部结构的理解与稳定性。其次,建立鼓励性反馈机制,有助于减轻学生在多声部训练中的紧张情绪,提升其参与热情。教学中可采用如“声音雷达评分卡”这类即时反馈工具,或在课后通过“声部记忆小测”等活动进行自我评估,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进步,增强学习信心。此外,资源的优化与教材的本土化开发也极为关键。教师可以结合民族音乐素材进行适龄改编,将《小白菜》《落水天》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谣简化为二声部教材,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提升其文化认同感和合唱兴趣,为多声部听觉训练注入更多情感与审美价值。

总结:多声部听觉训练是提升小学合唱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能有效强化学生的声部辨识与协同演唱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策略,推动合唱教学从重形式走向重能力、重素养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与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晓丽.小学低年级多声部梯度教学实践[J].江西教育,2020,(09):87.

[2]眭鹏飞.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J].家长,2024,(36):142-144.

[3]胡雅男.开展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4,(11):23-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