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浅谈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渗透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崔继强

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西川分校 743313

摘要

作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精神基石,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本文基于此,针对于在初中教育阶段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活动展开探究,提出了探索传统文化内涵强化人文精神、结合故事教育培养道德荣辱观念、创建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夯实根基的建议,以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当中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传统文化;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

正文


引言: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凝结了优秀的精神文明,以传统文化的形势不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直接影响作用。而对于初中教育工作来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责任,基于此,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至关重要。而在我国全面注重核心素养教育工作的背景下,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使其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栋梁,因此,应结合初中阶段具有极强育人作用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一、探索传统文化内涵强化人文精神

(一)深入挖掘教材

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沉淀与凝聚,升华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其蕴含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探索人文精神的过程当中,发现借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将会形成更加深刻的教育意义。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其本质上具有卓越的德育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明确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本身具有更为活跃的思想,在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不断渗透的过程当中,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了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促使我国青少年的思想观念需要加以纠正。而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则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构建道德品质培养平台。开展观念意识的教育,就需要借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根据当前阶段人教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而言,其中包含了众多具有深邃思想、语言凝练的古文教材内容,能够更加直观生动的向学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1]。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并加以整合,注重收集有关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对自身的知识储备加以强化,才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好的向学生进行输送。在教学中,教师依托于教材中的内容,引经据典,将其中涉及到的故事言语、名言警句等作为素材,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将传统文化的文学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深刻思想精髓,从而感知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进而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人的自豪,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待人礼为先”的相关内容中,结合故事情境,创建了有关礼貌行为的问题,在教材中深刻的强调了礼貌这一良好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究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合规等。更是在教材中提到了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观念。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将《论语》中有关“礼”的内容与课堂相互结合。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并组织学生对此展开研究,这句论语与生活中哪一个成语有关,在这一句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表示“克己复礼”。那么这个成语的意思又是什么呢?教师根据此展开阐述,通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克制,要求自己按照礼法的标准去做事,就是“仁”的含义。一旦克制自己并按照要求去做,那么别人都会称赞你是仁德的人。但是实际来讲,仁德与否,不在乎别人的评价,而是自己无愧于心。

(二)创建情境教学

在结合传统文化内涵感知人文精神的过程当中,通过在教材中深入挖掘教学素材,获得了教学主题之后,就需要教师根据此,在课堂当中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构建,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教学内容的最佳载体。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各种情境资源进行整合,便于展开教学活动。结合上文,当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已经深入的进行挖掘并对素材进行整合之后,已经初步确定了“礼”为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则可以根据此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扮演以及情境互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对话交流,从而切身感受这一人文精神的存在[2]

首先要求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一小组根据“礼”这一主题内容创建相应的情境故事。如小组成员设定了去别人家拜访的情境。由小组成员对各个角色进行分配,包括拜访者、主人家以及拜访者的“孩子”等。在情境中,前往拜访的学生带着“孩子”没有与主人家打好招呼就贸然上门,正直被拜访者在家吃饭,毫不客气的让主人家准备碗筷就要一起吃饭,并且在吃饭的过程中挑三拣四,“孩子”甚至打碎了主人家的碗。此时画面暂停,由另外两名小组成员对这样的故事情境进行点评,说出拜访者不礼貌的行为,并且提出正确有礼的拜访流程。进而开始重新演绎,以正确有礼的方式,与主人家打过招呼约定上门时间之后,有礼貌的带着礼物登门,并看好自家孩子没有淘气破坏任何主人家的东西。

通过这样的剧情演绎,对比“有礼”以及“无礼”的表现,并对此展开总结,学生能够发现有礼貌的行为是人类在生存发展中的基础。结合传统文化组织学生根据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学习塑造,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并在潜移默化中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积累,有助于养成正确思想品质,帮助学生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成为品行兼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人才。

二、结合故事教育培养道德荣辱观念

(一)应用多媒体播放典故

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应用,能够帮助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并掌握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刻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进而更好的在今后的发展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传承。通过学习借鉴众多传统文化中优秀人才前辈的典型事例,探究为人的旷世典故等,都将会为初中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荣辱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育来讲,修身养德是重要基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最为经典的道德品质内涵就是“仁、义、礼、智、信”,同时在其中也强调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基本人伦关系规范。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均秉持设崇尚道德、礼仪、人伦的核心价值内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内容,强调爱国忧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更是提到了这样的内容[3]。例如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课题当中的学习,在教材中研究建设美好祖国是否需要众人参与。因此,结合这一课题内容,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则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教师在与教材内容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可结合各种传统文化的历史典故等,创建故事教学模式,通过故事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爱国精神的重要性。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探索欲望较重,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当中仅仅是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展开理论教学难免会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为了提升和教学有效性,应结合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影片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教师所构建的课堂主题当中展开学习。在课前就需要教师上网收集课中资料,例如选择屈原宁死不屈投江殉国的壮举,以一代文人的爱国情怀成就了旷世壮举,进而留下了《离骚》这样的绝世之作。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播放屈原的相关视频画面的过程当中,通过声光影音的方式,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被画面中屈原慷慨激昂的爱国陈词所感动,从而潜移默化的加以效仿,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更是可以结合这样的视频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说明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来的节日。从而通过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深刻的感受爱国主义的存在,将历代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志士作为榜样与楷模不断学习传承,进一步加深爱国主义思想的贯彻教育。

(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包含了各种名言警句的存在,同时也在教材中延伸了传统古典的应用形式,均是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的重要内容。作为承载了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各类典故数不胜数,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场合当中灿若星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中的主题,组织学生自主搜寻各类不同的传统文化典故,从而集思广益,为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传统文化提供丰富多彩的构成要素,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优秀内涵加以理解。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习“诚信无价,践行诚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阅读感悟,在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前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查询有关诚信为主题的典故,可以是如书中的近代历史背景下的故事,也可以是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历史典故等[4]。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图书,或是询问父母等众多不同的方式,自主完成课程的预习。在收集了众多有关诚信的典故之后,学生可以以众多不同的方式对典故展开记录,例如有的学生以作文的方式,将所收集的典故与自己对诚信的感悟相结合,写作文章,并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或是有的学生通过制作PPT的方式,将自己所收集的典故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总结记录。

不同的学生所利用的方式不同,在各具趣味性的方式下对“诚信”典故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在预习阶段加深对诚信的印象,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收集的案例以及其预习成果展开评价,鼓励学生,并评选出最佳课前预习作业,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动性,进而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也能够更加积极的对各种传统文化进行探索。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养成“诚信”的美好品德的同时,养成正确的荣辱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实现道德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创建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夯实根基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主义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这是由于我国近年来逐渐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态当中,在与国际相接轨的过程当中,不仅促进经济相互交融,同时也促使外来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当中。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当中,中国青少年主要以网络活动作为娱乐方式,包括手机、电脑、影视作品等众多渠道,都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外来文化。

而这些外来文化当中,不乏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众多价值观念不正确的文化内容在逐步侵蚀着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并且促使青少年逐渐崇拜西方文化,丧失了文化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夯实中华传统美德根基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纠正文化思想偏差,促使学生在各类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才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一)传统节日下的氛围感召

教育来源于生活,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也应当回归于生活当中。通过与其他的学科进行比较,发现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当中承担着重要的理论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更是承担着实践教学作用[5]。要求在课程当中构建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实现德育知识的有效内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的车轮下不断滚动,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中,从而滋养人们的心灵,为人们的前进提供明确的方向。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实践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在轻松活跃的氛围当中展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从而达到有效育人作用。借助于实践活动的浸润,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

例如在学习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守望精神家园”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感知我国传统文化的存在。通过收集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了解不同节日下的习俗,包括农历新年包饺子、贴春联、放爆竹等节日习俗。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化诗句,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或是可以对我国春节下南北方差异的不同习俗展开探究,包括广东等地在春节时可能会进行舞龙舞狮等习俗活动,表示数千年传承下来人们对于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热切期盼。从传统文化中设呢可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取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历史价值。

教师可以结合这样的主题,在班级当中开展“包饺子”、“贴春联”等实践活动,组织带领学生尝试亲手和面、包陷、煮饺子,在学会生活技能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更好的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感。促使学生感受到民俗活动的乐趣,也能够改变以往在传统节日当中无法帮助父母干活的困顿,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在今后的春节中,也能够通过亲手包饺子参与到中华传统节日当中,提升文化自豪感,感受节日氛围感召,凝聚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

(二)竞赛活动下的情感共鸣

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应当充分结合其他各类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建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才能够更好的促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价值。例如可结合传统文化知识构建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同样是通过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主题,则在班级当中,可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以“传统节日取精华去糟粕”这样的主题,组织学生分为正反双方,由正方提出在传统节日当中的“糟粕”行为,包括春节燃放鞭炮爆竹等,正方认为这样的糟粕行为应该剔除,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将会造成空气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而反方则人为与社会中其他的环境污染行为对比,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若杜绝燃放烟花爆竹,春节过于冷清,则少了一丝“年味”。

由此,在课堂中,组织双方展开激烈的探讨,在各执一词之下,促使学生踊跃参与互动,锻炼思维能力,并引发情感上的交互共鸣。引导学生真正意义上对自身的感触进行阐述,从内心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6]。在辩论过程中,反方学生代表更是以“放鞭炮驱年兽”这样的经典民间传说为例,阐述了保留燃放烟花爆竹的必要,在这样的活动中,深刻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课堂上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强化传统文化的感召,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思辨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下的存在价值展开分析。辩论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观念意识,站在更高视角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全局意识,在今后也能够站在全社会乃至于全人类的视角看待问题,有助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文化讲座助力思想交流

在初中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若条件允许,则可以展开传统文化讲座活动,邀请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来到学校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专题讲座。专家能够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直接解答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的不解之处。在专家的更高水平讲座活动当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内涵,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意义。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以文章的方式进行记录,更直观的阐述自己在文化讲座中所学习到的内容以及今后对自己的期望。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创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迎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建多元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下的道德与法治内涵精髓,助力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发展。

结束语: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承发展中凝练的优秀瑰宝,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后人加以传承弘扬。而作为承担此重任的初中学生,应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对其展开强有力的教育,从而通过探索传统文化内涵强化人文精神、结合故事教育培养道德荣辱观念、创建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夯实根基等方式,全面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从中感悟道德品质内涵,进而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才。

作者简介崔继强,男,汉族,出生年月:198411月,籍贯:甘肃通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通讯地址:甘肃省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西川分校,联系电话:13993254249

参考文献:

[1]陈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 当代家庭教育,2023,(13):91-93.

[2]胡仁.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有效融入[J]. 新课程研究,2023,(12):129-131.

[3]李云梅.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J]. 文理导航(下旬),2022,(02):70-72.

[4]杨超斌. 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探讨[J]. 当代教研论丛,2020,(02):24-25.

[5]张长燕.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浅谈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渗透[J]. 名师在线,2019,(28):55-56.

[6]王向荣.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尝试——以“践行诚信”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7):4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