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合作下的职普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资源共享;动态评价
正文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关键阶段,传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并行”模式逐渐显露出课程割裂、资源分散、学生发展路径受限等问题。国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明确提出深化职普融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然而,职普融通在实践层面仍面临课程衔接不畅、评价标准不一、协同机制缺失等挑战,制约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效能。现有研究多聚焦政策解读或单一维度分析,对系统性培养模式构建及运行机制的探讨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以职普合作为核心,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旨在厘清职普融通人才培养的逻辑框架,揭示课程整合、资源共享、评价改革等关键要素的互动关系,探索可推广的实践路径,为破解职普教育壁垒、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一、职普融通课程体系的重构逻辑
(一)基于能力矩阵的模块化课程结构设计
职普融通课程体系需以能力矩阵为核心工具,将职业能力、学术素养与跨学科思维分解为可量化的能力单元,形成模块化课程框架。例如,参照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可将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能力拆解为“机械制图识读”“数控编程基础”“系统故障诊断”等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不同难度的学习层级(如初级、中级、高级),并与普通高中的数学、物理课程知识点交叉映射。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模块化课程可整合普通高中的“向量运算”与职业院校的“运动轨迹编程”,设计“机器人运动学基础”融合课程,利用仿真软件进行虚实结合的教学实践,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完成机器人臂的轨迹规划与调试任务。此外,模块化设计需引入行业认证标准(如西门子PLC认证),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迭代同步,例如将“工业互联网协议”纳入物联网模块,强化课程的前沿性与实用性。
(二)职普学分互认与弹性学制衔接机制
学分互认是职普融通落地的核心制度保障,需构建跨教育类型的学分银行系统,明确学分转换规则与折抵比例。例如,江苏省试点方案规定,普通高中学生选修职业院校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并通过考核,可折抵6个通识类学分;职业院校学生修读普通高中的“工程数学”课程,可置换4个专业拓展学分。弹性学制需突破传统学年限制,采用“2.5+0.5”“工学交替”等灵活模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发展需求选择学习节奏。以浙江省某职普融通实验班为例,学生前两年在普通高中完成文化课学习,第三年进入职业院校参与“新能源汽车维修”项目实训,期间考取“低压电工证”可替代部分毕业学分。同时,需建立跨校学分认定委员会,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企业代表组成,定期审核课程质量与学分等效性,避免因标准模糊导致的学分“注水”问题。
二、职教与普教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
(一)师资双向流动与跨界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共享需打破职教与普教教师的身份壁垒,建立“双岗双薪”制度,鼓励普通高中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职业院校教师承担普教通识课程教学。例如,深圳市推行“教师跨界工作站”模式,普通高中物理教师需在比亚迪等企业完成每年80学时的实践培训,职业院校机电教师则需在高中开设“工程思维导论”选修课。跨界教学团队建设可借鉴芬兰“主题式教学团队”经验,组建由普教科学教师、职教工程师与企业技师组成的联合教研组,共同开发“新能源车辆动力系统”等跨学科课程,并通过“同伴观察+反思日志”提升教学协同效能。此外,需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跨界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指标,例如山东省将职业院校教师指导普教学生获得技能大赛奖项视同科研成果,激发教师参与融通教学的积极性。
(二)实训基地共享与产学研平台一体化
实训资源共享需依托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核多节点”的实训网络。例如,成都市以天府国际生物城为核心,联动7所职业院校与12所普通高中,共建“生物医药跨校实训基地”,配备PCR实验室、细胞培养舱等设备,面向普教学生开放“基因编辑基础”实验项目。产学研平台一体化需强化校企深度合作,例如苏州某智能制造产业园引入职业院校、普通高中与博世集团共建“工业4.0创新工坊”,学生可参与“柔性生产线调试”“数字孪生系统开发”等真实项目,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完成从方案设计到产品交付的全流程。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需开发智能预约系统,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设备使用状态,通过算法优化排课与设备调度,例如广州某实训中心采用“5G+AI”技术,实时分析各实验室负载率,动态调整开放时段,使设备利用率提升37%。
三、职普融通人才培养的动态评价体系
(一)多元主体参与的全程化评价框架
动态评价需涵盖“输入—过程—输出”全环节,引入企业、行业协会与第三方机构共同制定标准。例如,德国双元制教育中的“考试委员会”由企业代表、职校教师与工会成员组成,此类机制可迁移至职普融通评价,在“智能建造”专业中设置由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与高中教师联合设计的“装配式建筑模型设计与承重测试”考核任务。全程化评价需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连续性数据采集,例如浙江省某试点学校采用“课堂行为分析系统”,通过摄像头与传感器捕捉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实训操作的规范度等数据,结合企业实习周报生成动态能力雷达图,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依据。
(二)职业能力与学术素养的复合评价标准
复合评价需突破传统分数导向,构建多维指标体系。以“工业机器人运维”专业为例,评价标准可包含:① 技术技能维度(如编程效率、故障排除准确率),采用PLC仿真软件自动评分;② 学术素养维度(如运动学模型推导、实验报告撰写),由普教教师按量规(Rubric)评估;③ 职业精神维度(如团队协作、安全规范意识),通过360度评价法由企业导师、同伴与自我三方打分。为提升评价科学性,可引入自适应测试技术。
(三)动态反馈与质量改进的闭环系统
动态评价需通过实时数据反馈驱动教学优化,形成“监测—诊断—干预”闭环。以江苏省“智慧学情诊断平台”为例,系统基于课程合格率、技能操作日志等数据自动预警,触发微课推送与课程难度自适应调整,确保教学响应精准化。质量改进可依托PDCA循环,联合企业开发分层实训任务包(基础/进阶/挑战版),按学生能力梯度分配并定期迭代任务设计。
四、参考文献
[1]李欣泽.我国高中阶段职普融通的案例研究及其制度优化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23.
[2]孙悦超,苏财茂,郭海龙.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职普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1):58-61.
[3]丁东,张久鹏,赵东,等.基于职普融通的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长安大学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24,(14):123-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