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优化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梁兰芳,高洁,赵静

河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北石家庄 050024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对中国文化传播的优化,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构建“中西文化对比”模块,增强文化对话性,提升学生跨文化敏感度与文化阐释能力;融入中国当代发展议题,提升内容时效性,为学生参与国际话语建构提供素材;开发“非遗文化”英语项目式学习任务,实现语言技能与文化传播双重目标;整合区域文化特色,实现教材本土化适配,增强学生学习代入感。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材优化;英语教学

正文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任,更是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文化传播对大学英语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意义

从文化传承与弘扬角度看,大学英语教材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大学英语教材纳入中国文化内容,能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给世界,避免文化的流失与断层,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得以传承和发展。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层面而言,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当学生能够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内涵时,他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会更加深入[2]。在国际交流中,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至关重要,通过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外国友人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减少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从而推动跨文化交流朝着更加和谐、友好的方向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现状

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比例严重失衡,大部分教材以西方文化为主导,中国文化仅占极小的一部分,且分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例如,教材中可能偶尔提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缺乏深入的阐释和全面的介绍,学生难以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3]。四大发明、京剧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文化创新关注不足。如今中国在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化内容未能及时在教材中得到体现,导致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教材缺乏地道的英文表达,在涉及中国文化内容时,教材中的英文表述往往存在“中式英语”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准确理解和表达,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4]

四、基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优化策略

(一)构建中西文化对比模块,增强文化对话性

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在文化呈现上存在明显失衡,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文化内容不仅零散,还缺乏系统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在教材中增设中西文化对比模块,其模块采用主题式编排,通过对比呈现中西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文化参照系。以节日为例,在讲解西方的感恩节时,可将其与中国的“重阳节”“中秋节”等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两者在情感表达和社会功能上的差异在探讨伦理观时,引入儒家和合思想与西方独立精神的对比。这种对比式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还能培养他们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建议在每单元设置文化镜鉴专栏,并辅以短视频、访谈等多媒体资源,增强互动性,让学生在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中提升文化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融入中国当代发展议题,提升内容时效性

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对中国文化的呈现大多局限于传统文化,如四大发明、京剧等,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关注不足为了使教材更具时效性,应引入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议题,如数字经济”“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通过真实语料,如政府白皮书、国际媒体报道等来设计教学内容,比如科技单元加入中国5G技术、高铁网络的英文报道,并对比西方同类技术的发展路径这些内容既能满足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需求,又能为他们提供用英语参与国际话语建构的素材。教材编写时需注意几个要点:一是选取具有全球意义的议题,避免地域局限性;二是提供批判性思考题,如如何回应西方对一带一路的误解;三是结合数据可视化图表,增强可读性通过融入当代中国发展议题,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三)开发非遗文化英语项目式学习(PBL)任务

现有教材对非遗文化遗产呈现往往仅为图片配简短说明,未能深入挖掘,基于此可以开发非遗文化英语项目式学习(PBL)任务例如,在传统工艺单元,布置为外国游客设计龙泉青瓷英文导览手册的任务,涵盖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象征等方面这种项目式学习能实现语言技能与文化传播的双重目标。教材需为学生提供分级任务框架,以适应不同语言水平;制定评估量表,如文化准确性、语言流畅度等;还应提供范例模板,如非遗传承人访谈脚本。此外,还可联合非遗机构开发AR资源,让学生扫描教材图片即可观看制作过程英文解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四)整合区域文化特色,实现教材本土化适配

中国地域文化丰富多样,但现有大学英语教材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是服务地方文化国际传播需求,可在通用教材基础上推出区域附加模块,比如粤港澳高校可加入岭南文化专题,涵盖粤剧、广绣、侨乡历史的英文文本;西北地区高校可侧重丝绸之路主题。编写区域附加模块时,要选取具有跨文化共鸣的内容,如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高校还可以建立区域高校联盟,共享校本教材开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让教材更好地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结束语

上述优化策略从系统性、时代性、实践性与地域性四个维度为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优化提出了创新路径。然而,这些策略需要结合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优化打造更精准、更有效的学习内容,进一步优化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传播效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苏雪梅,关敏.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云冈文化英语教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12):54-57.

[2]张威,王海珠.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深度翻译与学术传播——宇文所安英译《文赋》的个案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54(7):85-92.

[3]张萌.长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评《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研究》[J].人民长江,2025,56(2):I0004.

[4]吴文艳,杨晶.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国家意识培养的内涵意蕴与实践理念[J].教育探索,2025(1):6-9.

 

作者简介:梁兰芳(1966.06-),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翻译及教学研究

高洁(1983.0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学

赵静(1973-),女,汉族,河北徐水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翻译及教学研究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