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高中美术;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美术学科教学中,能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当前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美术教学领域,成为美术学科有效的教学工具之一。通过不断的优化和融合,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美术课堂教学更加的具体、细化和形象,为美术教学赋能更多的可能性,实现通过人工智能方式或模式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美术教学效率。
一、人工智能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美术课程应用场景丰富多样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人工智能已广泛渗透于多个场景,教师借助人工智能软件,能快速识别美术作品的风格、流派及作者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作品背景知识。同时,智能绘画工具的应用为学生创作提供便利。一些绘画软件具备智能填充、自动构图等功能,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快速实现创意草图,激发创作灵感。另外,一些线上虚拟美术馆的普及,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参观世界各地的艺术展览,拓宽艺术视野,接触到课本之外丰富的艺术资源。
(二)美术教学效果初见成效
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传授方面,能提供的海量且精准的艺术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让美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明显增强,如在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时,通过人工智能展示的不同朝代画作对比,学生能直观感受山水画风格的演变。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上,智能绘画工具激发了学生尝试新创意的热情,降低了创作门槛,许多学生能够大胆表达想法。
(三)资金成本投入较大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中,成本投入是个大问题,构建虚拟艺术展览、配备智能辅导系统,需要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置先进设备、购买专业软件及后期维护,这对部分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而言,负担较重。另外,教师培训成本增加,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技术的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年龄偏大或技术敏感度低的教师,难以熟练运用该技术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这会阻碍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此外,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弱化,缺乏对艺术创作本质的深度理解,无法真正培养出独特的艺术感知与创造力。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意与想象力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思维局限,为学生开启创意的新大门,它可以基于海量数据,以独特视角生成艺术创意和概念,这些新颖的想法能启发学生,让他们从全新维度思考美术创作。在创作主题确定阶段,学生向人工智能描述一些抽象元素,人工智能能据此生成多个创意方向,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丰富灵感源泉,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探索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从而充分挖掘自身创意潜力,激发想象力,让美术课堂充满无限创意活力。
(二)给学生提供多元学习资源
在人教版高中美术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它能快速生成各类美术作品,涵盖不同风格、流派和时期,无论是古老的中世纪油画,还是现代先锋艺术,都能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使得学生无需受限于课本及有限的线下资源,可接触到更为多元的艺术形式。人工智能还能生成与作品相关的解读、分析资料,从创作背景到艺术手法,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作品,构建更全面的美术知识体系,拓宽艺术视野,加深对美术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三)培养新艺术思维与技能
人工智能技术促使学生培养适应时代的新艺术思维与技能,应用人工智能协作创作过程中,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算法思维,明白如何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指令,从而引导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同时,学生需学会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判断其合理性与艺术价值,这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此外,人工智能还能让学生接触到新兴艺术形式,如算法艺术、人工智能生成的动态影像艺术等,促使学生学习新的艺术表现技能,为未来投身艺术领域或相关创新行业奠定基础。
(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人工智能技术为高中美术课堂注入创新活力,有力激发学生创意潜能。在创作构思阶段,学生可借助人工智能多元创意启发。人工智能基于海量艺术数据与先进算法,能够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为学生提供独特新颖的创意视角。学生输入相关主题、风格等关键词,人工智能便能快速生成丰富多样的创意概念,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思考创作方向,打破固有思维局限。创作过程中,人工智能持续提供辅助。当学生在色彩搭配、元素组合等方面陷入困境时,人工智能能依据艺术原理、流行趋势等给出合理建议。学生在与人工智能的频繁互动中,不断尝试新想法,逐渐摆脱思维束缚,大胆将奇思妙想付诸实践,充分挖掘自身创意天赋,让美术作品充满个性与创新。
三、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虚拟艺术展览、模拟创作场景等,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学习,运用人工智能搭建虚拟展厅,将不同流派作品按时间脉络和风格特点布展,学生能 “置身其中”,自主探索各流派差异,改变传统单一讲授模式。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辅导系统可实时解答学生疑问,根据学生问题生成针对性讲解内容,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例如,教师开展的高一美术《中国古代绘画撷英》课程教学时,教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精心搭建起一座虚拟古代绘画展馆。步入这座展馆,仿若踏入历史长河,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率先映入眼帘,其细腻的线条勾勒出灵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出魏晋时期绘画的神韵。沿着朝代更迭与绘画风格演变的脉络前行,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以宏大的场面、鲜明的色彩,彰显大唐盛世的气度。直至清代八大山人别具一格的作品,其独特的构图与笔墨,蕴含着画家复杂的情感与时代烙印。置身馆内,学生仿若穿越时空,能够自主地对不同时期画作展开深度探究。每幅作品旁,智能讲解标识闪烁着科技的光芒,轻轻点击,作品详细的创作背景、画家生平故事便娓娓道来。对于画作的笔墨技法,无论是工笔的细腻入微,还是写意的豪放洒脱,系统都会通过动态演示,将运笔动作逐一拆解,让学生清晰洞察其中奥秘。在色彩运用与构图布局方面,学生也能直观感受到不同朝代的偏好与创新,以及其如何巧妙服务于画作主题。教师启动智能辅导系统实时在线,全程陪伴学生。当学生对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中雨点皴的技巧感到困惑时,只需在终端输入问题,系统即刻响应。不仅奉上雨点皴特点、起源及在该作品中运用妙处的详细文字解析,还通过动态演示,精准呈现画家如何运用短而密集的笔触塑造山石质感。并且,系统贴心关联李唐《万壑松风图》等类似皴法作品,通过对比分析,助力学生深入理解同一技法在不同画家笔下的传承与创新。这种互动式教学情境与智能辅导紧密融合的模式,充分点燃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绘画知识,稳步提升美术素养。
(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对美术理解和创作能力不同,人工智能技术能依据学生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为其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通过评估学生在色彩感知、构图设计、创意表达等方面表现,人工智能系统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如特定难度的绘画教程、艺术鉴赏案例等。在学生进行创作时,人工智能还能提供实时反馈与建议,像针对绘画草图指出构图缺陷并给出改进方向,助力学生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个性化成长。例如,教师开展高一美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探究》课程教学时,系统通过学生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作品创作表现等多维度数据,评估学生在色彩感知、构图设计、创意表达等方面的水平。比如,学生 A 在色彩感知方面表现出色,能敏锐捕捉传统绘画中的色彩搭配精妙之处,但在构图设计上稍显薄弱,作品常出现画面重心失衡问题。基于此,人工智能系统为学生 A 推荐如《中国传统绘画构图解析》等适合其当前水平的构图教程,还推送诸多古代绘画中经典构图案例的鉴赏资料,帮助其学习如何构建稳定且富有韵律的画面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 A 能充分发挥色彩感知优势,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弥补构图短板,实现个性化成长,深度挖掘自身艺术潜力,让美术教学切实贴合个体需求,提升学习效果。
(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合作学习
人工智能技术可作为合作学习的辅助工具,促进学生间协作交流,教师利用其设计小组合作项目,如给定主题,让学生借助人工智能共同生成创意方案,再通过讨论完善。在设计课程中,小组围绕校园文创产品设计主题,运用人工智能生成多种设计初稿,成员分别从创意、实用性、审美等角度分析评价,在此过程中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与美术创作水平。例如,教师开展的高二美术《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教学时,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小组合作项目,给定 “校园文学作品集装帧设计” 主题。各小组成员借助人工智能,输入关键词如 “校园青春”“文学韵味” 等,生成多种书籍装帧设计初稿,涵盖封面、封底以及内页排版样式。例如,某小组生成的设计初稿中,有的封面以校园标志性建筑剪影搭配充满艺术感的字体,凸显校园主题;有的内页排版采用活泼的图文混排方式,增强阅读趣味性。小组成员分别从创意独特性、对文学作品内涵的体现、实用性以及审美角度,对这些初稿展开分析评价。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学评价
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学评价提供更全面、客观数据支持,它能分析学生作品,从多个维度量化评价,如绘画作品的色彩和谐度、线条流畅性、创意新颖度等,改变传统仅靠教师主观评价的方式。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数据进行跟踪分析,包括参与课堂互动、完成作业情况等,形成过程性评价报告。教师结合这些数据与自身专业判断,能更精准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进步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教师开展高一美术《绘画》课程时,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从多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在色彩和谐度方面,精准检测画面中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判断冷暖色调运用是否得当,如某位学生的画作中,主体水果与背景衬布的色彩过渡生硬,人工智能通过数据直观呈现这一问题。线条流畅性上,分析勾勒物体轮廓线条的顺滑程度,指出学生绘制物体边缘时线条出现的卡顿与断裂情况。创意新颖度维度,与大量同类作品数据对比,评估学生对静物构图、表现手法是否有独特创新之处,若有学生采用了非传统视角描绘静物,人工智能会突出这一亮点。同时,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人工智能跟踪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频率,像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情况,以及作业完成的及时性、质量等数据。综合这些作品分析与学习过程数据,生成详细的过程性评价报告。教师结合这份报告与自身专业判断,清晰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与进步轨迹,及时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如针对色彩运用薄弱的学生开展专项色彩训练,极大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高中美术课程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提升美术课程教学有重要意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整合大量的美术教学资源,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平台,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提升合作学学习效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实施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方案,实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杨璐;谢忠新.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图像编码”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5,1:30-36,
[2]俞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23:81-84,
[3]刘庆捷.以美启智,促“生”成长—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探索[J].教育界,2024,10:41-43,
[4]刘瓦秀.“双减”背景下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新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2,20:158-160,
[5]刘洪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美术绘画构图能力教学策略研究[J].艺术时尚,2024,1:0143-0144,
[6]姚清.融入学科实践理念的高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研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4,12:9-11,18,
[7]德央.浅议美术课程培养高中生学科素养相关策略[J].传奇故事,2023,2:4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