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向本心:乱世中的生命诗意追寻——《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教学的文化阐释与价值引领
摘要
关键词
建安文学;田园诗派;对比教学;生命诗意;文化传承;语文核心素养
正文
一、引言:诗歌文本中的生命哲学探寻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曹操的《短歌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犹如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分别代表着建安风骨的雄浑豪迈与田园诗派的冲淡自然。曹操以政治家的胸襟抒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生命慨叹,展现乱世枭雄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陶渊明以隐士的情怀吟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人生感悟,诠释个体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选择与价值取向,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双重维度,折射出中华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深刻哲学。
在当代语文教育语境下,开展此类经典文本的对比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蕴与生命哲学,能够帮助他们在多元价值观碰撞的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文本细读:“忧” 与 “归” 的诗意表达与文化隐喻
(一)曹操《短歌行》:建功立业的生命焦虑与政治抱负
《短歌行》创作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诗中深沉的忧思与宏大的抱负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忧” 字是理解文本的核心密码,其内涵深刻且多元。
其一,对生命短暂的哲学性忧思。“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以朝露喻人生,将个体生命置于永恒的时间长河中审视,流露出对生命易逝的深沉感慨。这种时间意识的觉醒,是建安文学 “慷慨悲凉” 基调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乱世文人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
其二,对贤才难觅的现实性忧虑。曹操化用《诗经》中的诗句,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将古典诗词中的抒情意象转化为求贤若渴的政治表达。“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以明月喻贤才,既表现出对贤才的渴慕,又暗含求而不得的惆怅,展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智慧与谋略,以及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其三,对功业未竟的历史性忧患。诗末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的自比,将个人志向与周公辅政的历史功绩相联结,彰显出 “天下归心” 的宏阔抱负。曹操身处乱世,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这种将个人生命价值融入历史进程的选择,体现了建安文学 “志深而笔长,梗慨而多气” 的时代精神。
(二)陶渊明《归园田居》:回归本真的生命觉醒与精神超越
《归园田居》(其一)创作于陶渊明弃官归隐之后,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田园生活的质朴与美好,表达了对自由本真的向往与追求。“归” 字贯穿全诗,是理解文本的关键线索。
其一,从官场到田园的空间回归。“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以 “尘网” 喻官场,生动展现出陶渊明对仕途的厌倦与逃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描绘了回归田园后的生活场景,“守拙” 二字体现了陶渊明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也暗含对自然本真的坚守。
其二,从异化到本真的生命觉醒。“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以鸟鱼自喻,深刻揭示出个体生命对自由的本能渴望。在陶渊明看来,官场生活使人丧失本性,而田园则是回归生命本真的理想之所,与魏晋时期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相呼应。
其三,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性追求。诗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等田园图景的描绘,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展现,更是精神家园的象征。陶渊明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诗意书写,构建起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实现了精神层面的自由与超越。
三、对比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育价值
(一)对比教学的理论依据
对比教学法以认知心理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具有关联性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在差异与共性中深化理解,建构知识体系。在《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教学中,对比教学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与韵律特点,提升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与表现力。例如,《短歌行》沉郁顿挫,多用比兴;《归园田居》清新自然,质朴平实,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领略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分析文本的思想内涵、情感表达与创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如探讨曹操的入世进取与陶渊明的出世归隐背后的原因与价值,这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鉴两种不同的诗歌美学,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其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建安风骨的雄浑豪迈与田园诗派的宁静悠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文化传承与理解 :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蕴,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领悟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文化传统。
(二)对比教学的教育价值
文化传承价值 :展现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多元性,使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曹操与陶渊明的生命选择分别代表了入世与出世两种文化姿态,让学生理解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文人精神的完整图景。
价值引领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人生选择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责任意识与独立人格。让学生明白人生选择无绝对对错,关键在于遵从本心,同时要考虑个人选择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素养培育价值 :在对比阅读与思辨探究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的有机统一。学生通过分析文本、小组讨论、思辨探究等活动,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文化素养。
四、对比教学的实践策略与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设计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诗歌诵读技巧,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与语言特色,能够准确、流畅地背诵并默写两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合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深入分析诗歌的主旨与情感,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学生能够从历史与文化角度理解诗人选择背后的原因,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悟两首诗不同的意境美与艺术魅力,提升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与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态,增强文化传承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追寻心灵的归处
通过创设 “活出生命的诗意” 倡议书情境,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诗意生活的思考,自然导入课题。展示一些现代人追求诗意生活的图片与事例,如有人辞去高薪工作去乡村支教,有人在繁忙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等,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意的生活?我们如何在当代社会实现生命的诗意?
2. 涵泳作品:品诗意人生
检查背诵 :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记忆与理解,通过集体背诵、小组竞赛等形式,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诗歌内容。
文本细读 :
《短歌行》 :以 “忧” 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曹操 “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成” 的深层原因。例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体现了曹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这种感慨并非消极,而是激励他更加珍惜时间,积极进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学生可结合曹操的历史事迹,如 “唯才是举” 的政策,理解其求贤若渴的政治抱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则彰显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让学生认识到他的 “忧” 是一种积极的、为天下计的忧,是对生命价值的升华。
《归园田居》 :以 “归” 字为核心,探究陶渊明 “从何而归、因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如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表明陶渊明曾陷入官场的束缚,他将官场比作 “尘网”,形象地展现了对仕途的厌倦;“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以鸟鱼自喻,揭示个体生命对自由的渴望,学生可结合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理解陶渊明归隐的原因;“方宅十余亩…… 桃李罗堂前” 细腻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体会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的宁静与满足,理解其对自由本真的追求。
3. 走进生活:悟诗意人生
人物形象分析 :引导学生概括曹操 “胸怀天下、求贤若渴的志士” 形象与陶渊明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的隐士” 形象,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与事例支撑这一分析。例如,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重视人才,多次颁布 “求贤令”,体现了他的 “志士” 形象;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出 “隐士” 的闲适。
小组讨论 :
问题设计 :曹操与陶渊明的选择谁对谁错?谁更积极?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作何选择?
讨论要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选择无绝对对错,关键在于遵从本心;分析不同选择背后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条件,如曹操生活在乱世,有统一天下的机会与能力;陶渊明处于东晋末年政治黑暗、门阀制度森严的环境,归隐是其守护本心的选择;思考两种选择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如曹操的进取精神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积极奋斗,陶渊明的淡泊名利可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
4. 思辨探究:树立正确人生观
问题情境 :“身遭乱世,当从隐士,‘独善其身’;躬逢盛世,应效志士,‘兼济天下’。你认可这种说法吗?”
思辨引导 :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多元观点的碰撞。有的学生可能认同,认为时代环境对人生选择有重要影响;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异议,认为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都应根据自己的本心与能力作出选择,而不应被时代完全左右。
结合历史与现实案例,如杜甫虽身处乱世,却始终心系民生,创作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是仕途得意还是失意,都致力于为百姓谋福利;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时期,不顾个人安危,力主禁烟,体现了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深化学生对责任与担当的理解。
5. 总结升华
总结曹操与陶渊明不同人生选择的共性与价值,强调 “听从内心选择,活出生命诗意” 的核心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指出无论是曹操的入世进取还是陶渊明的出世归隐,他们都坚守了自己的本心,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学习他们的精神,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案例分析
在“思辨探究”环节,学生围绕“乱世与盛世的人生选择”展开激烈讨论。有学生提出:“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都应保持对社会的责任感,即使力量微小,也能通过不同方式为社会贡献价值。”这一观点突破了“乱世归隐、盛世入世”的简单二元思维,体现出学生对人生选择与社会责任关系的深刻思考。教师通过适时引导,将讨论延伸至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如在科技领域,青年科研人员致力于创新研发,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在基层社区,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结。
五、教学反思
成功经验:对比教学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深度学习。学生在对比中积极思考,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情境创设与思辨探究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改进方向:部分学生对历史背景理解不够深入,影响对文本的解读。后续教学中可增加历史文化知识的补充讲解,如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形势、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等;并引入更多相关文本进行拓展阅读,如曹操的其他诗作、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对建安文学与田园诗派的理解。
六、结语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对比教学,不仅是一次文学鉴赏的旅程,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生命对话。通过深入探究曹操与陶渊明不同的生命选择与价值取向,学生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理解 “入世” 与 “出世” 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生智慧。这种教学实践证明,经典文本的对比阅读能够有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为学生提供思考生命意义、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契机。在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应充分发挥经典文本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独立人格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孙绍振.文本细读讲演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余党绪.思辨读写:走向审辩式思维[J].语文建设,2021(0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8]黄厚江.语文教学的真谛[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