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姚驰红

涟源市杨市镇中心小学,湖南 娄底 417100

摘要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如何让小学生跨越时空障碍,真正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体验,在古诗词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正文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审美情趣,而古诗词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使命。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直观、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更易接受和理解。情境教学法以其创设具体生动场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特点,恰好契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学习需求。通过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僵局,为古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障碍,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实现语文教学在文化传承与学生素养提升方面的目标。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降低古诗词的语言抽象性,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多媒体、角色扮演、实物展示等手段,教师可以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视听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儿童偏好具象思维的心理特征,还能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思考和提问,进而提高课堂互动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二)助力理解记忆,突破学习难点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意象丰富,且往往涉及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对认知能力尚在发展中的小学生构成了一定理解障碍。情境教学法通过还原诗词的创作背景、构建关联性的生活场景或借助可视化工具呈现抽象意象,能够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隔阂,更直观地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多感官参与的学习过程能够强化记忆联结,使知识留存更加持久,从而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因机械背诵而导致的遗忘率高、理解浮于表面等问题。  

(三)深化情感体验,实现文化传承  

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情感陶冶和文化浸润的过程。情境教学法通过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促进其与文本产生深层共鸣。此外,结合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文化元素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这种教学方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使古诗词学习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诗画结合:以视觉情境激活诗意想象

“诗中有画”是对古诗词语言表达一个极高赞美。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中,由于小学生人生阅历比较有限,并不能完全理解古诗词简介的语言表达。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审美,教师可以借助诗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设视觉情景,让学生在优美情境中感受诗情画意。如在《墨梅》教学中,教师可先展示王冕《墨梅图》高清复刻版。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分发宣纸卡片,让学生用稀释墨汁点染出朵朵花开淡墨痕的效果,体验侧锋运笔时墨色浓淡变化,再用金粉在花瓣边缘勾勒,模拟月光下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的清雅质感。当讲解只留清气满乾坤时,播放慢镜头视频:水墨在宣纸上晕染扩散的瞬间,让学生联想墨梅香气随水墨流淌的动态,再用香薰仪释放梅花精油,视觉与嗅觉情境交融中,理解诗人借墨梅自喻的高洁品格。最后让学生在画作留白处题仿写诗句,用现代童言重现诗画合一的审美意境。

(二)创作背景:以历史情境搭建理解桥梁

古诗词的创作往往与特定历史事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诗人的创作背景讲解诗词。只有在了解诗人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给学生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如在《示儿》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南宋山河破碎的地图动画,标注金兵占领区与南宋偏安疆域,配合低沉的古乐讲述靖康之变的历史背景。在古诗词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给九泉之下的陆游写封信”为题,用现代视角回应诗人遗愿,在历史情境与现实思考的碰撞中,理解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深沉情感。

(三)生活实际:以现实情境唤醒情感共鸣

古诗词是古人表达情感的方法,语言简洁,和现代语言表达有着一定的差异。小学生生活在现代,在古诗词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将古典诗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结,是破解理解障碍的有效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古诗词主题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清平乐·村居》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分享“爷爷奶奶唠家常”的生活场景,播放自家老人用方言聊天的录音片段,引导学生发现“醉里吴音相媚好”中老夫妻的对话温情。接着开展“家庭分工微体验”活动:让学生模仿“大儿锄豆”用小耙子在种植箱翻土,体验“中儿织鸡笼”时用吸管编织简易框架,最后趴在课桌边模拟“小儿卧剥莲蓬”——用牙签剥开新鲜莲蓬,感受莲子从青绿外壳中脱出的触感。当学生指尖沾着莲心苦味时,顺势提问:“你们剥莲蓬时想到哪些生活趣事?”孩子们会联想到暑假在奶奶家剥毛豆、帮妈妈择菜的场景,自然理解“最喜小儿亡赖”中那份未经修饰的生活本真。

(四)对比呈现:以差异情境深化诗词理解

将不同诗词进行对比呈现,是深化学生对诗词内涵理解的有效策略。通过对比创作背景、情感基调、意象运用与表现手法的差异,能够构建差异化的情境感知。如在《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对比教学中,可先展示两幅图:一幅是明月照松林、清泉流淌的明亮画面,对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另一幅是寒霜笼罩江面、孤舟渔火的清冷场景,对应“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引导学生对比画面色彩,感受前者的明快清新与后者的孤寂凄凉。再播放两段音频:一段是竹林中浣女的欢笑声,一段是寒山寺的钟声与乌鸦啼叫,让学生体会两首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对两首诗的印象,如“《山居秋暝》像温暖的春天,《枫桥夜泊》像寒冷的冬夜”,通过直观对比理解诗词情境差异。

三、结束语

情境教学法通过诗画结合、创作背景还原、生活实际联系与对比呈现等方式,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注入活力。它打破时空隔阂,让学生在多元情境中感受诗词魅力,理解传统文化精髓。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情境创设方式,让古诗词教学成为传承文化、培育素养的生动课堂,使学生在情境浸润中,真正实现对古诗词从“读懂”到“读透”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苏莹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文科爱好者,2025,(04):167-169.

[2]潘佳婧.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探究[J].新智慧,2025,(08):78-79.

[3]黄志锦.试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5):39-41.

[4]应海红.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低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3,(35):37-4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