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开展中医药启蒙课程促进幼儿传统文化认知发展的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幼儿教育;中医课程;中医文化认知
正文
前言
中医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结合青海省委机关幼儿园阶段的现有课程,将一部分中医文化合理的融入到课程安排中,可以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可以加强幼儿的防护意识。但中医文化课程较为枯燥、幼儿难以理解,该如何促进幼儿有关传统文化认知发展。因此, 幼儿教育要注重游戏的实践性,教师做好中医课程的选择和应用,充分挖掘中医药课程中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促进其传统文化认知的发展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1.因地制宜,了解中草药
胖大海、罗汉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中医药材,两者的功效比较相似,泡茶都可以起到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现实条件,因地制宜,让孩子们能够将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便于加强认知。
为促进幼儿中医文化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用开放式的问题,激起孩子们对于中医药材的兴趣。“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中药么?”,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细节的思考。只要有回到,就多加鼓励,对于“错误”的答案,也要从鼓励的角度给予纠正。用生活中的咳嗽为机会点,引出课程主题“认知胖大海、罗汉果”。课程开始后,还是利用图片、视频的方式,先让同学们对胖大海、罗汉果有一个大体的认知。在视频中,让孩子们知道中药的成长过程。在观看视频中,老师要着重观察孩子们的反应,要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个胖大海,是怎么长大的呢?”这样的问题穿插进去。观看完视频,就将班级区角“启蒙中医馆”用起来了。让同学们到区角去观察胖大海、罗汉果的外形,去探索实际物体的奥秘。在探索过程中,老师要去引导、讲解,让孩子们能够充分的认知胖大海、罗汉果。最后一环节,就是品尝。让孩子们自己冲泡茶,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孩子们的获得感,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味觉去体会中药材的奇特味道。
2.实际操作,找穴位、知穴位
小朋友在幼儿园时期,由于身体发育不完全,抵抗力较差,会出现内火旺盛、头疼感冒的情况。根据这一实际的现象,老师在教学中就刻意的讲解一些与上述症状相关的知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知识启蒙系列绘本——小穴位大用处》为例,这套图书的分册中,一个故事最多讲述两个穴位,且两个穴位之间必定有 一定的关联,或位置临近,或功效相似,小朋友就能够更好的接受,也能有益于孩子的自我保护。在穴位上,了解什么穴位?告知幼儿人中穴、晴明穴的基本穴位,有什么作用、可以在什么情况下按压等,让孩子们在相互合作中体验穴位的神奇。为了让活动不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加入情景表演、我说你指、我说你猜等游戏让幼儿了解穴位及其作用,既能加强孩子之间的合作精神,也让孩子们很好的吸收了其中穴位的奥妙,从而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3.理论实践相结合,认知传统的中医器械
在幼儿园的课程中,通过合理的中医知识的引入,可以让小朋友吸收新知识的同时,能够体会到趣味性。在趣味游戏中,实现孩子们对中医文化的了解与应用,从而培养小朋友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实现孩子们对基本的中医知识的掌握。通过图片、视频、实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实现对中医文化的传承。
刮痧、拔罐,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进行的中医养生手段,它对人体有多种益处,比如:祛湿、缓解疼痛、治头疼以及提高身体免疫力等。让孩子们认知相关器械以及功效,有助于孩子们在熟悉“常识”的情况下,了解如何操作,加强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先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的方式,让孩子们观察,并讨论,让孩子们对刮痧、拔罐有一个初步感知。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观察孩子们的反映,是否有兴趣,是否有一些有趣的提问等。并让孩子们观察实物,让他们用手去感知器械。后面就是与同学们的互动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节奏的把控,用引导的方式,将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出来。“这些工具,你们在哪里见过呢?”、“你们看到过哪些人使用过呢?”,引导孩子们回想生活细节。在孩子们思考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孩子们发言,并且鼓励讨论,仔细捕捉“有用信息”。在孩子们发言和讨论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多加鼓励,哪怕回答是“奇怪”的,也不能打击孩子信心。当听到一些与教学课程内容有关的时候,要加重说明原因,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与接受。如果这一过程中,没有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也没有关系,要通过“你们知道....吗?”这样的引导方式,将孩子们的兴趣调动起来,多加鼓励一定是必须的。发言、讨论结束以后,再用视频内容来“验证”孩子们的回答是非常正确的,既能加强孩子们的参与感,也能很好的将知识巩固一遍。在一些重点部分,要着重强调,比如“哪些地方可以刮痧、拔罐?”、“哪些穴位不能使用刮痧、拔罐?”。可能在讲解中对于“穴位”,孩子们不能很好的接受,那就改用“身体的这个地方”来代替。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太阳穴、晴明穴一定要交代不能“用力”挤压,也不能刮痧、拔罐。随后,将器械给予孩子们,相互尝试配合,完成相互的“刮痧、拔罐”。在最后一个环节,老师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宜,最好是器械不要太多,便于老师控场。在看到错误的操作时,及时给予纠正,多加鼓励,孩子们就一定能够完成我们的课程目标。
通过上述方式,让小朋友认知到相关中医器械的同时,也加强了孩子们彼此间的沟通。尤其是鼓励,一定要多使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开心、快乐中学习到中医文化的“精髓”,让教学过程中充满欢乐。
结语
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加强对中医文化的兴趣,青海省委机关幼儿园大胆尝试,将“五禽戏”加入到课间操之中,并且将“五禽戏”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设计,既让孩子们锻炼了身体,也通过“五禽戏”了解到中医文化的“有趣之处”。将中医文化与幼儿园教学课程结合到一起,不仅仅能够帮助两者课程知识的融合,也可以让孩子们在日常的课程内容学习中,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为以后中医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孩子们既能在学习中,锻炼动手、动脑、沟通能力,也能从小得到中医文化的熏陶,可以全面的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将中医文化的融入,是一种有利于中医发展的教学创新,是一种提升孩子们幼儿时期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任朝莹,蒋基昌.从“球土化”现象分析中医文化自信[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01)
[2]曹佳城,方鸽,肖扬,等.杭州传统中医诊所中医药文化元素的调研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02)
[3]苏正文.中医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
[4]陈磊.中医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