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就业压力的关联性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曾远航

成都理工大学 610059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就业压力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特征,揭示了就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较高的就业压力易导致大学生焦虑、抑郁、自信心下降等心理健康问题,不同年级、性别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压力感知和心理反应上存在差异。论文结合影响因素提出了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创新就业指导与支持措施的建议。结论表明,缓解就业压力、关注心理健康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研究结果为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压力;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正文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与就业形势复杂多变,大学生就业压力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就业压力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与未来发展,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大学阶段正处于个体社会化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学业成绩与生活质量,更关乎大学生能否顺利适应社会并实现自我价值。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明显增加,就业压力逐渐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就业压力现状的梳理,系统分析两者的关联性,探讨主要影响机制及对策,为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服务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潜力,但也面临着学业、生活、人际、情感等多重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部分学生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失控、孤独、缺乏动力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据调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心理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支持、个体人格、校园文化、学业压力等多个方面。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不畅等因素,产生自卑、自闭、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时甚至影响到其正常学习和生活。与此同时,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带来的社会环境变迁,也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难度。整体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方关注与干预。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首先,社会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多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感受到强烈的焦虑和压力。其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英语水平、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而部分学生对自我定位不清,容易出现能力不足和心理落差。第三,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部分学生背负家庭经济压力或面临父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此外,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社会关系、就业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部分学生在面对多重压力时,出现自信心下降、恐惧回避、逃避现实等心理问题。就业压力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就业压力通过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多重路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就业压力容易诱发大学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反应,导致情绪波动和心理失衡。在持续高压环境下,部分学生会产生对未来的担忧与无助感,表现为睡眠障碍、注意力分散、兴趣减退等症状。其次,就业压力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一些学生在求职受挫后产生自卑感,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影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就业压力还可能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人际交往减少、回避集体活动,甚至出现逃避、退缩、孤独等行为。部分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选择消极应对或依赖网络虚拟空间,导致现实适应问题加剧。长期高压状态下,部分学生还会出现生理症状,如头痛、胃痛、食欲不振等。综上所述,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作用机制呈现复杂和多元化特点。

四、不同群体特征对心理健康与就业压力关系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就业压力的关系受多种群体特征影响。首先,年级差异显著。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心理负担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临近毕业的学生往往会因求职压力增大,焦虑情绪突出,而低年级学生则更关注学业适应和人际关系问题。其次,性别因素对心理健康和就业压力也有一定影响。研究发现,女生对就业形势更为敏感,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水平,而男生则可能因社会角色期待而承受更多自我压力。再次,专业背景差异同样重要。部分热门专业如医学、计算机等,因就业市场需求大,学生压力相对较小,而部分冷门专业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心理健康风险也更高。

五、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促进心理健康的对策建议

  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就业压力的密切关系,应采取多层次、多维度的干预措施。首先,高校应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开展就业压力管理专题讲座与团体辅导,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其次,要创新就业指导方式,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和个性化水平。学校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丰富实习实践渠道,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减轻因能力不足导致的就业焦虑。第三,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加强家长对学生就业期望的理性引导,减少家庭对学生的过度压力。学校和社会可共同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活动,营造支持与理解的氛围。
  在具体操作层面,教师和辅导员应及时发现和干预有心理健康风险的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和个性化心理疏导。高校可利用信息化平台,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和就业意向,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学生自身也应增强自我心理调适意识,积极寻求支持和帮助,合理规划职业目标,提升抗压能力和心理弹性。

结论
  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就业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就业压力不仅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社会适应、人格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加强家校协同和社会支持,可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提示,高校及相关部门需持续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就业压力的动态变化,开展科学、系统的干预,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区域和多样化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就业压力的关联机制与干预路径,为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更加精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晓静, 许洁.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 31(4): 572-576.
[2] 陈思, 王敏.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就业压力关联性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22, (17): 126-129.
[3] 赵丽娟, 李莹.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就业压力关系实证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 39(2): 148-1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