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高中美术与历史课程结合的主题创作教学案例设计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侯玉梅

莒县第一中学

摘要

本教学案例以跨学科视角为核心,深入探索高中美术与历史课程结合的主题创作教学模式。通过挖掘美术与历史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设计 “青铜时代的文明密码”“敦煌壁画中的丝路记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觉醒” 等主题教学内容,构建包含情境导入、知识融合、创作实践、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教学流程。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美术与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促进学生审美素养与历史文化素养协同发展。


关键词

跨学科;高中美术;历史课程;主题创作;教学案例

正文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趋势。高中美术与历史课程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美术作品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文化思潮、技术水平的直观反映,而历史背景则为美术作品的解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语境。将美术与历史课程相结合开展主题创作教学,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具体的主题创作教学实践,探索美术与历史课程融合的有效路径,为高中跨学科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2.1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跨学科教学中,学生通过整合美术与历史学科知识,在主题创作的情境中主动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拥有语言智能、逻辑 - 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 - 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美术与历史课程的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满足不同学生的智能发展需求。例如,美术创作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和身体 - 运动智能,而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 - 数学智能,跨学科主题创作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学科融合理论:学科融合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通过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美术与历史学科在内容和方法上存在诸多交叉点,如美术作品中的历史题材、历史事件对美术风格演变的影响等。将两者融合开展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2.2 现实意义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跨学科视角下的美术与历史课程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美术创作技巧和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主题创作,学生将美术与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较为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将美术与历史课程相结合开展主题创作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带来新颖的学习体验。例如,学生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创作美术作品,或通过美术作品解读历史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当今社会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通过美术与历史课程的融合,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学科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案例设计

3.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文化特征和艺术风格,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学生能够运用美术的造型、色彩、构图等语言,结合历史知识进行主题创作,提高美术创作技能。

学生能够通过作品展示和交流,准确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美术与历史学科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在主题创作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跨学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术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通过团队合作创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2 教学内容

主题一:青铜时代的文明密码

历史知识:介绍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包括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青铜器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青铜器的种类、纹饰特点和铸造工艺。例如,讲解司母戊鼎的铸造背景、巨大体量所体现的商朝国力,以及鼎上饕餮纹的象征意义。

美术创作:引导学生以青铜器的造型、纹饰为灵感来源,运用绘画、雕塑(可采用黏土等材料)等美术形式进行创作。如设计具有现代风格的青铜器造型,或对传统青铜纹饰进行创新变形,创作出富有个性的图案作品。

主题二:敦煌壁画中的丝路记忆

历史知识: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重要意义,以及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介绍敦煌壁画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和主要内容,包括佛教故事、经变画、供养人像等,分析壁画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例如,讲解《张骞出使西域图》所展现的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事件,以及壁画中不同民族服饰、器物所体现的文化交流。

美术创作:学生选择敦煌壁画中的某一题材或元素,运用水彩、油画、版画等绘画技法进行临摹或再创作。也可以结合现代生活,以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为主题,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插画作品,展现丝绸之路在当代的新内涵。

主题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觉醒

历史知识:阐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状况、宗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分析他们的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对人性的赞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等。例如,讲解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所传达的人性之美,以及这幅作品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美术创作:学生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为参照,运用素描、油画等技法创作人物肖像画或主题性绘画作品,在作品中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如创作一幅展现当代普通人生活场景的油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表情刻画,表达对人性的尊重和赞美。

3.3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视频、文物资料等,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例如,在讲解敦煌壁画时,播放敦煌莫高窟的实景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壁画的绚丽色彩和宏大场面。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教学主题开展讨论、探究和创作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主题创作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探究式学习法: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青铜时代时,提出 “青铜器的纹饰为什么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 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历史书籍、艺术资料等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3.4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10 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例如,在 “青铜时代的文明密码” 主题教学中,播放青铜器制作工艺的纪录片片段,展示精美的青铜器文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特点,提问学生对青铜器的了解和感受,从而导入教学主题。

2)知识融合(20 分钟)

历史知识讲解: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物模型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文化现象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知识时,结合当时的社会变革,分析人文主义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艺术家们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对人性的追求。

美术知识讲解:教师介绍与主题创作相关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如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不同绘画技法的特点、构图原理等。同时,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例如,在 “敦煌壁画中的丝路记忆” 主题教学中,讲解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特点,如矿物质颜料的使用所呈现出的独特效果,以及壁画的构图方式,如散点透视的运用。

3)创作实践(60 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学主题和所学知识进行主题创作。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讨论,确定创作思路和分工,然后运用所学的美术技能进行创作。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例如,当学生在创作青铜器主题雕塑作品时,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把握青铜器的造型比例和纹饰细节;当学生在创作文艺复兴风格的绘画作品时,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光影表现人物的立体感和质感。

4)展示评价(20 分钟)

作品展示:各小组将创作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小组成员推选代表介绍作品的创作思路、所运用的历史知识和美术技能,以及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学生自评时,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小组互评时,从作品的创意、历史知识运用、美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教师评价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给予鼓励和指导。评价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他人作品的闪光点,学习借鉴优秀的创作经验,提高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5)总结拓展(10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美术技能,强调美术与历史学科的相互关系和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

布置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知识,如查阅更多的历史资料,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的特点;尝试运用不同的美术材料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拓展创作思路和技能。例如,在 “青铜时代的文明密码” 主题教学后,让学生课后查阅关于青铜器修复技术的资料,了解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在 “敦煌壁画中的丝路记忆” 主题教学后,让学生尝试用数字绘画的方式创作一幅敦煌风格的作品。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4.1 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小组合作情况,记录学生在知识学习、创作实践等环节中的表现。例如,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有效合作等。通过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主题创作作品进行评价,从作品的主题表达、历史知识运用、美术表现手法、创意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同时,结合学生在展示评价环节的表现,如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人作品的评价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终结性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该课程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4.2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跨学科主题创作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主题创作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整合美术与历史知识,展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跨学科知识整合方面存在困难,难以将历史知识与美术创作有机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依赖他人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跨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整合的技巧;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责任,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引入更多的数字化教学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数字绘画软件等,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提升跨学科教学的效果。

五、总结

本教学案例以跨学科视角探索高中美术与历史课程融合,通过主题创作教学模式,实现了美术与历史知识的有机整合。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 青铜时代”“敦煌壁画”“文艺复兴等主题创作中,将历史背景与美术技法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美术创作技能与历史文化理解能力,更培养了跨学科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多元评价体系确保了教学效果的全面评估,而教学反思则为持续优化提供方向。这种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审美素养与历史文化素养协同发展,契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跨学科教学研究,丰富教学资源与手段,让美术与历史课程结合的主题创作教学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中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田媛媛.情景化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运用——以敦煌壁画为例[J].山西青年,2024,(18):166-168.

[2]杨粤.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的纪录片资源应用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4.

[3]查慧琦.高中美术课中党史主题绘画的鉴赏教学设计与实践[D].黄冈师范学院,2023.DOI:10.27816/d.cnki.ghgsf.2023.000147.

[4]彭怡君.跨学科理念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图像识读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23.DOI:10.27816/d.cnki.ghgsf.2023.000139.

[5]朱虹.浅谈高中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2):138-140.

[6]杨文益.浅析高中美术鉴赏案例——从历史题材绘画的视角鉴赏《格尔尼卡》[J].教育界,2021,(15):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