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炜

四平现代职业学院 吉林省四平市 136000

摘要

在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将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已成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本文通过对多所职业院校的创新实践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逻辑、实施路径及其成效,提出一套“多方协作、实质运作、系统赋能”的育人机制。这为职业院校解决“学校热却企业冷”“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正文


一、引言:产教融合的政策逻辑与教育诉求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快速变革,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结合程度已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指出,要构建一种将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共享资源的协同发展模式。然而,传统的教育育人模式暴露出三大矛盾: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不匹配、技能培训与岗位要求脱节以及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分离。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四成制造企业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进行3个月以上的岗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表明培养人才的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在此背景下,探讨合作育人新模式已成为职业院校改革的重要主题。

二、现实困境:协同育人的多维挑战

当前协同育人面临系统性挑战,主要体现在方面:

(一)合作中的难题:在学校与企业的协作中,经常遇到学校主动而企业反应冷淡的状况,并且这种现象持续了很长时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案例显示,企业由于培养技术工人的成本上升(平均增加运营成本30%)和回报周期过长,导致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此外,政策激励的缺乏也加重了企业对投入的兴趣削弱。调查结果显示,在宁波市,只有35%的制造企业与当地的高职院校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项目。

(二)资源匹配问题:在硬件方面,实训设施未能紧随产业技术的发展。例如,在智能建造和人工智能医疗等新兴领域,教学设备的更新率还不到40%。在软件领域中,"双师型"教师的短缺问题突出,而企业技师到学校授课时,则面临课时难以认定以及职称评审渠道狭窄等制度性障碍。

三、破局之道:多元协同育人创新模式

(一)治理协同:构建多主体命运共同体

全新的管理体系是解决协作障碍的重要因素。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与政府和产业园区携手,构建了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教联合体,建立了一体两园三平台四联盟的新结构。政府利用联席会议制度来协调资源配置,企业依靠人才需求名单直接参与专业设置,学校依托双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推动课程改革,以实现整体协调-线上融合-具体切入的三维协同。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木林森公司携手创办产业学院,搭建了理事会决策、院委会执行的治理体系,明确了产权分配比例(学校持有51%,企业持有49%),以此激发企业的持续投资动力。

(二)平台驱动:实体化运作赋能资源整合

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共同体正逐渐成为资源汇聚的主要平台。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与携程集团携手创建了文旅产业学院,开创了在校即在企业、课堂即岗位的新型教育模式。学院将飞猪旅行的真实运营项目纳入教学内容,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中台、客服、结算等工作岗位。在短短40天内,他们成功创造了200万元的GMV。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合作建立了云计算学院,吸引技术认证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入驻学校,使课程开发能够与华为云架构的升级同步进行。这类平台通过重组实体空间,例如在学校设立的企业工作室或校内生产线,以及利用数字化平台共享(如实训资源预约系统),来实现资源的高效流通。

(三)培养模式创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1. 课程改革: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企业的四真要素(真实任务、流程、产品、场景)引入他们的课程体系中,设计出“1+1+1”整合课程模式(即1个岗位场景+1项企业任务+1套能力指标)。专业群重新设计模块,采用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选择的模式,例如,无人机专业将大疆的植保操作标准改编为《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核心课程标准。

2. 教师团队建设:实施平行聘用制度。企业技师需要获取教学能力培训认证,而学校教师则需每隔五年在企业进行累计半年的实践,这些实践成果将纳入其绩效考核。中国兵器的首席技师在重庆机电大学指导徒弟,推动产业导师从名义上实质上共同培养的转变。

3. 研究助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一个名为模塑制品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采用企业提出需求教师挑战解决的方法。按照市场机制进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学校内部通过科研分抵扣工作量,平台保留管理费用,企业支付技术服务费用。最近三年内,已经完成了18项横向课题。

四、实施路径:机制创新的关键着力点

1.课程与教学重构

创建一个具有弹性的课程体系,以便与行业标准保持一致。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与维信诺、国轩高科等公司合作,将显示面板检测工艺和储能电池PACK封装等12项创新技术纳入教学项目,通过调整《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等核心课程内容。在产教融合基地中,实施工作坊模式教学,例如汽车检测专业实施了日训周考计划:每天早上通过晨会分配任务,然后学生在白天进行实际岗位练习,晚上通过夕会进行总结和评分。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合格率至91%

2. 师资协同发展

创建一个由各个领域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南通职业大学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采用了三导师制,即理论导师、技能导师和项目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实训教学中,有70%的课程是由企业的工程师承担。此外,学校的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制定统一的认可标准,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将老师参与安恒信息攻防演练的工作计入教学任务。

五、实践成效与发展方向

(一)协同育人模式已显现显著效益:  

1. 增强人才匹配: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的毕业生,其岗位适应期已缩减至一个月,企业满意率达到96%。  

2. 提升技术服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年度横向课题资金超过2000万元,成功孵化了包括清洁生产中心在内的10家专业公司。  

3. 赋能乡村振兴:重庆海联无人机团队在巫山县创建了数字化果园,协助农民使用植保无人机,将效率提高了50倍(原本需要5天才能完成的200亩果园作业,现在仅需10分钟)。

(二)未来需突破大方向:  

1)在政策方面:构建企业产教融合认证与税收优惠联动机制,以解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2)技术方面:构建产教融合的元宇宙平台,实现区域资源的跨界协调与虚拟模拟实训;  

(三)案例启示: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和木林森公司实施的厂中校模式表明,只有在企业享有人才优势(年产能增长30%)、学校分享设备收益(培训收入分成15%)、学生实现就业保障(定向录用率达到80%)的情况下,产教融合才能真正从物理结合升华为化学反应

六、结语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键是构建一个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前进的生态体系。职业院校需要通过制度上的创新来打破与企业之间的壁垒,通过平台的搭建来促进资源的结合,并通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来培养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要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人才引擎,就必须让企业将学校视为创新的培育场所,而学校则应将企业视为共同育人的合作伙伴。本文中总结的模式和方法,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强首府战略下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与优化路径 周报春,黄奕洲;《职业技术教育》;2023

2. 创新现代学徒制培养室内设计人才 莫圣杨;中国教育报;2022

3. 浙江省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季青媛;《职业技术》;2024

 

作者简介:

张炜(1971.7—) 女,满,吉林省四平市,四平现代职业学院,在职博士学历,硕士研究生学位,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职业教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