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学关键。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亟需探索有效的素养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育人要求。
一、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价值
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明发展脉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与价值判断依据。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深刻感悟民族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历史人物的事迹与抉择为学生树立了鲜活的价值典范,历史兴衰的教训则提供了深刻的行为警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历史学科通过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同时强化国家主权与领土意识。历史解释的多元比较训练,使学生形成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而家国情怀的熏陶则直接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学科特性,使历史教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养培养现状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养培养仍存在诸多不足,许多教师虽已关注核心素养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未能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部分课堂过度依赖教材内容,缺乏对史料的深度挖掘与运用,导致学生史料实证能力薄弱,难以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培养往往停留在简单的时间轴梳理,未能帮助学生建立多维立体的历史时空框架。唯物史观的渗透较为生硬,常以结论性语言直接呈现,缺少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自主分析社会发展的过程。家国情怀的培养存在形式化倾向,情感教育浮于表面,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教学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足,项目式学习、问题探究等深度学习方法应用较少。评价体系偏重知识记忆,缺乏对素养发展的过程性评估。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突破传统课时限制,采用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历史认知框架。大概念是指能够贯穿多个历史事件、跨越不同时期的核心理念,如“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社会变革的动力”“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等。教师需在单元设计时提炼核心概念,整合教材内容,避免碎片化教学。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大概念,串联秦汉、隋唐、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文化交流,使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结合现实问题,如“丝绸之路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实,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此外,教师应设计层次递进的学习任务,如从史实梳理到因果分析,再到价值判断,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强化史料教学,培养实证能力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精选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包括文字记载、考古发现、图像、口述历史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分析,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解释。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可提供《临时约法》原文、孙中山演讲片段、当时报刊评论等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革命的意义。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史料分析方法,如辨别史料类型、评估史料可信度、提取关键信息等。同时,可设计探究性问题,如“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重大变革?”鼓励学生结合史料进行论证,避免简单背诵结论。此外,教师可借助数字化资源,如历史数据库、虚拟博物馆等,拓展学生的史料接触范围,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三)运用时空观念,构建历史认知框架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理解历史事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空坐标,避免历史学习成为孤立的知识点记忆。例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时,可结合世界地图,让学生标注航海家的航线,并对比同时期中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轨迹。教师还可利用时间轴、历史地图、动态演示等工具,使抽象的历史进程可视化。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可通过时间轴展示关键战役,结合地图分析战略布局,帮助学生形成立体化的历史认知。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空间联系,如“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比较分析能力。
(四)开展深度对话,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基于史实,形成合理的观点,并理解不同视角下的历史叙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开放式的讨论环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辩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化理解。例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可设置问题:“商鞅变法成功了吗?为什么?”让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变法的利弊,并对比不同史学家的评价。教师还可引入多元历史观点,如中国与西方学者对“工业革命影响”的不同解读,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区分事实与观点,避免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例如,在讨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对欧洲人、美洲原住民和非洲奴隶来说,这一事件的意义是否相同?”通过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同理心。
(五)融入情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素养,强调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生动的历史叙事、真实的人物故事和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可结合英雄人物的事迹,如杨靖宇、赵一曼等,让学生感受民族气节。教师还可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如参观革命纪念馆、采访亲历者等,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如“从中国近代屈辱史中,我们能吸取哪些教训?”通过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同时,教师应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历史细节和真实案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时,可让学生采访长辈,了解家庭生活的变化,从而深刻理解国家发展的意义。
结束语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系统化的策略实施,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能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施丹.“双新”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学园,2024,17(20):115-117.
[2]郭翠翡.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9(11):100-102.
[3]丁志真.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31):156-158.
[4]韩璟.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5]李学斌.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家长,2023,(05):8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