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践路径探索——基于"游学乐"的视角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鲍雨桐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辽宁锦州市 121000

摘要

本文通过对“游学乐”视角下的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践路径进行探索,旨在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教育提供新的思路。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研学旅行的意义、功能及实际操作的路径,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创新策略,并通过实践案例验证其有效性。通过全面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对如何在传统文化研学中引入互动性、体验性和实践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未来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游学乐;教育创新

正文


前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研学旅行逐渐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传统文化研学旅行通过将文化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深刻理解和感悟文化的精髓。近年来,以“游学乐”为代表的研学旅行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游学乐”视角设计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并总结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挑战,为未来的课程创新提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的背景与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堪称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蕴含着深沉的历史积聚与独有的价值体系,是助力青少年思想启迪与人格塑造的关键资源,在现代社会变革、多元文化交汇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认知上出现断层、实践上存在缺失的问题,采用教育方式达成传统文化的有效留存与创造性转化,成为现阶段基础教育的重大使命。研学旅行是课内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连接的一座桥梁,体现出明显的跨学科及跨空间综合属性,可让学生在现实场景当中感受文化底蕴、理解文化要义,达成文化认同,基于此背景环境而言,传统文化跟研学旅行的有机结合,既贴合了文化育人的时代要求,还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播及创新增添了教育方面的动力。

(二)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

研学旅行属于国家课程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1],强调“行走里的课堂”要义,主张让学习从课堂这个空间拓展到社会层面,借助实地走访、观察体悟、问题研讨等途径,实现理论学习与行动一致,与传统教学的既有模式比,研学旅行体现出更强的情境及综合特点,可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以及主动思辨能力的提升。尤其于传统文化所属的领域,研学旅行凭借沉浸式体验及实地教学,可显著增进学生在文化感知及审美素养方面水平,增进其对历史的担当意识与文化认同感,研学旅行凸显了实践性与协作性,利于培育学生的集体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融入的本领,促进核心素养达成全面拓展。

(三)“游学乐”视角的独特性

“游学乐”作为一种把“游中探究”“学中游乐”理念相融合的教育样式,着重达成快乐体验、沉浸感知与知识内化的协同一致,其最大亮点是聚焦于以学生为中心,创建以兴趣带动、探究引导为主轴的教学通道,针对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引入“游学乐”的理念,不仅可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之火,进而凭借“在地性”体验让文化学习贴近生活实际、具象表达且情感渗透。“游学乐”凭借其着重感官融入与情境交互的特性,将原本抽象、静态的传统文化内容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动态学习资源,由此增强教学成效,延展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的广度及纵深。

二、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践策略

(一)互动性与参与感的提升

设计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时,需充分顾及学生在活动里的参与体验,加强互动性可谓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节点,就教学活动的部署而言,应把情境创设放在心上,以角色演绎、场景复刻、文化任务牵引等方式,激励学生主动投身文化内容的演绎与重新编排。处于传统节日文化学习阶段时,采用组织学生模拟民俗节庆仪礼、体验传统工艺操作等活动的方式,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沉浸感与实操体验,教师不再属于单一知识的讲授者范畴,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兼组织者,需在课程当中设置交流沟通、协同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在合作里完成知识的搭建与反省,激发学习的主体活力与思维的深度挖掘。

(二)体验式学习的应用

体验式学习堪称传统文化研学课程里的一项关键教学策略,其强调“实操中领悟”理念,即借助身体力行的实践事项,使学习者借由具体操作,感知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达成文化内化,在课程推进落实的阶段,应按照研学地点的资源情形,恰当安排体验类活动,诸如书法欣赏、茶艺流程操作、陶艺雕刻、剪纸技法实践、戏曲唱腔学习、传统游戏体验等项目,让学生经由实际操作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把握。应把活动前的文化导入和活动后的反思总结提上重视日程,构建起“体验—认知—内化—提升”的完整学习闭环,规避学习进程呈现破碎、浮浅的局面,体验式教学宜融入探究式学习模式,采用由问题驱动、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案,推动学生在体验中抛出疑惑、探寻学问、建立认知,实现深度学习与文化素养的协同长进。

(三)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自主学习充分彰显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关键要义[2],也属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范畴,处于传统文化研学旅行阶段,应着重唤起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与探索动机,给其创造广大的探究范围与充分的资源补给,课程当中可采用项目化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以某一传统文化主题为核心,自主开展课题设计、资料搜集、实地考察以及成果呈现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知识获取与能力锤炼的双重提升。课程评价机制里,需着重考量过程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激励学生于实践里持续反思、归纳并完善学习途径,教师应营造那种宽容开放的学习气场,带领学生实施批判性思维及多层面视角分析,推动其自被动接纳转为主动搭建,由此切实达成从“学思文化”到“运用文化”的跃升。

(四)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完善

作为保障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持续优化、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处于“游学乐”视角之下,研学课程应构建全阶段、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既关切学生学习的成效,还留意学习流程里的表现及成长,应使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不只是有教师针对学生进行的评判,还可添加学生自信心认同感,其中相互评鉴以及专家反馈等形式,造就多层面的评价格局。评价内容宜包含知识习得、文化领会、实践技能、团队协同及创新思维等范畴,着重对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量,评价举措需打破传统纸笔检测的桎梏,不妨采用学习档案归纳、实践报告总结、活动观察审视、口头汇报表达等方法,全面留存学生学习进程与发展轨迹。课程实施期间也需着重搭建反馈机制,教师可借助访谈、问卷、反思日志之类的方式,收集学生与家长的真实反馈,及时更改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方法,保障课程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于是持续革新研学旅行课程的谋划,促进教育质量及文化传播绩效[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践路径的探索,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未来,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演化,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将会进一步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平台,相信,在“游学乐”理念的指导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迎来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路径,教育者与学生共同迎接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婧,杨凤展,郭宇贝,等.中医药文化主题研学实践课程设计——以衡阳市南岳区为例[J].湖南中医杂志,2024,40(10):217-220.

[2]王聪文,吴丁盈,柴艺,等.农耕文化研学教育的反思及课程设计——以湖南省攸县市罗家坪村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6):57-59.

[3]叶泽权,连森海.文化自信视角下陈嘉庚家国情怀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启示[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3,36(01):77-79.

 

作者简介:鲍雨桐(2004年),女,辽宁省大连市,汉族,本科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