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应用研究
正文
小学数学的导学式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导学式教学法转变了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可以更加广泛地吸取数学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将对培养学生的智力、认知能力和创造性有巨大帮助。
一、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上缺乏互动,导致学生主体性不明显,抑制了他们的活跃性。学生往往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面对难题时不愿主动解决,这削弱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导学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至关重要,这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适应的关键。合作可以通过游戏、比赛或学习来培养,合作学习模式能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帮助教师有效教学,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导学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由代表回答,小组通常由4个学生组成,尽管能力有差异,但目标一致,即通过合作得出最佳答案,获得成就感。学生会交流观点,最终形成合理答案,从而培养合作意识。
二、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一)情境导学法
情境导学法是指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导学方法。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新课讲授以及开展活动等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热情。导学式教学法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开展。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是故事、动画、图片、视频等,利用情境进行导学,比起传统教学中教师用口头语言引导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例如,在进行《认识方向》这节课教学时,这节课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地辨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指出地图上的四个方向,能辨别建筑物中的四个方向等等;还要求学生能够依据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运用描述方位的词表示出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如A物体在B物体的东边,A物体在B物体的东北方向等等。为了加深学生对方向的认识,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如:“同学们,当我们站在十字路口时,观察到从路口处伸出几条路?”学生联想到自己站在十字路口的情境后,便能很快回答出:“四条。”教师继续引导:“回答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也很注意观察生活。
(二)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形成主观思维模式的导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便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这便实现了导学的目标,学生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将学生的抽象思维可视化的过程,这种导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热情。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抓住教学重难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难点,从而突破重难点;另一方面,要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厘米和米》的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基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将一根红色的线随意地放在桌子上并提问:“同学们,看这根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学生观察后回答:“是弯的。”然后教师再将其伸直,提问:“伸直前和伸直后的长度一样吗?”学生回答:“一样。”然后教师进行“厘米”和“米”基础知识的讲解。之后教师继续展示一根白线,将其与红线都伸直放在桌子上,提问:“这两根线哪个比较长?”学生观察后可以得出答案。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了解到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的大小来判断长短,在数学上还可以用“厘米”和“米”来作为长度的计量单位,并且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的大小来确定用“米”还是“厘米”来表示物体的长度。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学习,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发挥了导学法的作用。
(三)故事导学法
故事导学法能够促进导学式教学的有效应用。教师在课堂上借助一些数学典故或者依据所学内容创编小故事,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在充满趣味性的故事情节的引导下,学生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增强对数学知识探究的热情,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进行《乘加、乘减》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乘加的含义,教师可以创编小故事,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如:“秋天到了,小熊种在田地里的玉米成熟了,这么多玉米它自己一个人运回家有点困难,于是,它找来了小伙伴小松鼠和小兔子帮忙。小松鼠和小兔子来到了田里,看到总共有5棵玉米,每棵玉米上有3个玉米,小松鼠和小兔子看见这么多玉米兴奋极了!因为它们从未见过这么多的玉米。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么多的玉米吗?通过这个故事,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受到故事的启发,站在小兔子和小松鼠的角度提出了问题:“玉米的总数量是多少?”教师再继续引导:“好,既然提出了问题,那我们该如何去解决呢?有什么方法可以与同学交流吗?”以此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听取学生交流的结果,引导学生借助画图形分别表示出玉米植株和玉米,然后引入乘加的计算方法。三、结语
综上所述,导学式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科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单向的知识灌输模式,需要教师依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具体应用。小学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在应用导学式教学法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采取有效方法,促进导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导学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永霞.探究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2(22):79-81.
[2]颜奎.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天津教育,2022(17):8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