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刘莉

府谷县前石畔九年制学校,陕西府谷719499

摘要

解题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关乎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核心素养水平。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起点开展教数育人活动时,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理性分析数学解题能力的基本内容,始终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密切关注解题规则,规范学生解题习惯,深入讲解解题方法,提升学生解题熟练度,高度重视学生深度思考,活跃学生解题思维。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经历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以良好的核心素养探索数学知识奥秘。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正文


引言

最新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起点,深入讲解解题技巧,活跃学生数学思维,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小学数学教师应颠覆教学传统,结合学情、教情和校情优化设计教学方案,高度关注学生主体地位,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审题能力,培养学生解题习惯。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维,在认真解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要领。

一、数学解题能力的基本内容

数学解题能力是指学生分析、解决以及提出数学问题的素养,包含审题能力、计算能力、推理能力、验算能力及分析能力,与学生的逻辑思维、开放思维、推理思维和创新思维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书写习惯、检查习惯及读题习惯。在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时,教师应主动打破教学常规,积极规避题海战术,科学设置解题教学模块,深入浅出地讲解数学解题方法技巧。确保学生了解解题要求和规则,自觉接受专业系统的解题训练,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实现高效作答和轻松上阵。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时,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着手,增强学生审题意识,鼓励学生认真审题,迅速抓住题目关键词,提炼核心信息,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实现对症下药。在正式授课时,教师应主动突破学科壁垒,将语文与数学相结合,积极迁移语文中的语法知识,带领学生深入读题,理顺解题思路,结合题目中的未知量以及已知量分析数学问题,了解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问题要求,掌握题干内涵,抓住关键字词,认真梳理解题思路[1]。比如在组织开展“简易方程”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时,单元应用题较多,非常考验学生审题能力,有的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比如在应用题“小明家在上个月总共用了70千瓦时的电,爸爸交了A元电费,那么每千瓦时电价为多少元?”中,有的学生面露难色,解题思路比较混乱。教师则可以结合语文语法知识圈出关键词,积极拆分题干,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上个月”、“电费”以及“电价”等关键词上,指导学生深入分析已知量,自主标注单位,找出核心信息,结合已知量与问题的联系认真求解。

(二)关注解题规则,规范学生解题习惯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升,解题习惯不够规范,漏题、字迹潦草、忽略验算以及卷面脏乱等问题比较明显,最终导致解题正确率持续下降。基于此,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时教师首先应高度关注解题规则,规范学生解题习惯,全面加强规则化教学,确保学生按照正确的解题步骤认真完成解题任务。其次,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将解题规范纳入教学评价中,高度关注学生卷面整洁度,要求学生做到字迹工整、认真书写和步骤规范,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解题意识。比如很多学生粗心大意,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犯错,漏题问题较为明显。教师则应结合学生的共性问题提前制定解题规则,培养学生检查习惯,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完成,如标注难题、自主检查标记、深度思考问题、认真检查题目并重新验算,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讲解解题方法,提升学生解题熟练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时,教师应讲解解题方法,提升学生解题熟练度以及精确性,确保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实现轻松上阵和高效吸收。其中列表、转化、画图、替换、枚举、逆推是常见的解题方法,不同方法所以对应的题型各有不同[2]。教师应综合对比多种解题方法,将其与题型相对应,引导学生深度分析题型,找到合适的方法,实现对症下药和高效解答。其中画图方法最为典型,旨在用图形直观呈现文字信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题目基本信息,通过画图的形式呈现题目的未知量与已知量,实现化繁为简。比如在题目“店内有100千克菠萝,又购入了10箱菠萝,每箱菠萝重10千克,那么现在商店的菠萝总共有多重?”中,学生需要结合已知量分析未知量。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认真审题,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表示不同重量的菠萝,尝试列出方程式,独立完成计算任务。

(四)注重深度思考,活跃学生解题思维

数学解题离不开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教师应主动放慢教学节奏,鼓励学生自主对比多种解题方法,深度剖析数学问题,以良好的解题思维探索问题,学会变换视角,多层次思考和分析问题,形成较强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和创新思维[3]。其中辨式训练和一题多解练习是关键,教师应积极打造开放式课堂,逐步释放学生天性,鼓励学生深度探究和多维思考,尝试多种解题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对策。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小数乘法”时,很多学生习惯了利用竖式计算,实质的计算效率偏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迁移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适当变通计算方法。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的解题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越来越强,能够出色完成数学学习任务,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表现,正视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学生认知期待、思维习惯和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方案,有效整合多学科知识,深度剖析解题规则,综合对比多种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确保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独立完成数学学习任务,以良好的解题能力探索高阶数学知识,实现深度学习和高效吸收。

参考文献

[1] 侯宪珍.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孩子,2024(8):56-59.

[2] 韦黎慧.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孩子,2023(23):49-51.

[3] 张喜才.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00(012):8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