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盛国娟

吉林省珲春市第二实验小学校,133300

摘要

本研究聚焦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理论剖析与策略探索,明确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构建以任务驱动、跨学科融合为特色的项目化教学体系。旨在通过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劳动生产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与合作能力,实现知识迁移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劳动教育;项目化教学

正文


引言

在教育不断革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小学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通过创新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的理论阐释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小学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以具体的劳动生产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存在紧密联系,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实践场域,核心素养则为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指明方向。在劳动生产项目中,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需调动文化知识储备,体现文化基础;在自主规划任务、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自主发展;在团队协作完成项目时提升社会参与能力。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自然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与成长,实现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

二、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设计原则与路径

2.1设计原则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设计需遵循目标导向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要求教学设计紧扣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将劳动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合作意识提升等融入项目目标设定,确保教学方向明确。实践性原则强调以实践操作为核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劳动生产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如设计手工制作、种植养殖等项目,使学生直接参与劳动实践。综合性原则注重跨学科知识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融入劳动生产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原则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开放,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主题、创新实践方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以核心素养为指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依据不同劳动生产项目,明确学生需掌握的劳动工具使用方法、劳动流程知识等。如在木工制作项目中,学生应学会使用锯子、刨子等工具,掌握木材加工的基本技巧。过程与方法维度注重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包括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通过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完成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成就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

2.3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围绕劳动生产项目展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和可行性的项目。低年级可设计简单的生活劳动项目,如整理书包、打扫教室卫生等,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中高年级则可开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生产劳动项目,如校园小农场种植、手工艺品制作与售卖等。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融入跨学科知识。例如在校园小农场种植项目中,融入科学学科的植物生长知识、数学学科的测量与计算知识等,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实践策略

3.1项目实施过程引导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开展项目。项目启动阶段,教师通过创设真实且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目标与任务。如在开展校园小农场种植项目时,教师可展示农作物生长的视频,提出“如何在校园小农场种植出健康的蔬菜”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种植所需条件,为项目开展奠定基础。项目进行阶段,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计划、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当学生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病虫害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项目总结阶段,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反思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与技能,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通过成果展示会、撰写项目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分享收获与体会,深化对劳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

3.2教学方法创新

为提升教学效果,需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将劳动生产项目分解为若干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实现项目目标,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与执行力。每个任务设置明确的要求与标准,通过任务之间的逻辑关联,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劳动思维。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能力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团队中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项目,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在分组时考虑学生的性格、特长等因素,确保小组结构合理,同时设置多样化的小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引入探究式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手工制作项目中,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材料的特性,尝试创新制作方法,制作出独特的手工艺品,教师可提供多种材料供学生选择,并鼓励学生从功能、造型等多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3.3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评价应涵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通过观察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改进。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的项目成果,从成果的质量、创新性、实用性等维度进行评价。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四、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通过明确理论基础、遵循设计原则、创新实践策略,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核心素养培育的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劳动技能、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推动小学劳动生产项目化教学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持续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群,鲍东梅,徐芳.基于艺术设计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以"三维设计"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2022(22):125-127.

[2]朱祥旺.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项目化教学构建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1):116-118.

[3]姜艳虹.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设计[J].20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