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养为基,以欣赏为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心得与反思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谭丽娜

哈尔滨市实验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初中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欣赏课不仅是学生接触多元音乐文化的窗口,更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秉持“以素养为基,以欣赏为径”的教学理念,我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经历,深入探讨这一理念的内涵、实践策略,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与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现将经验与思考总结如下。

一、理念阐释:素养与欣赏的深度融合

“以素养为基”强调将音乐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音乐素养涵盖了音乐知识、音乐技能、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文化理解等多个维度。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审美观念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以素养为基,意味着音乐教学不仅要传授音符、节奏、旋律等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创造力和文化理解力。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学生能够学会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分析音乐的要素,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进而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欣赏民族音乐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其独特的旋律特点和演奏形式,还要深入探究民族音乐与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涵盖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四大维度,要求学生既能感受音乐之美,又能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实践实现艺术表达。“以欣赏为径”则将音乐欣赏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通过对经典作品、多元音乐风格的赏析,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音乐认知体系,激发主动探索音乐的兴趣与能力。

二、教学实践:多维路径培育核心素养

精选教学内容,构建多元音乐欣赏体系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和教育价值的音乐作品。一方面,要涵盖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等,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例如,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可以选取莫扎特、海顿等作曲家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优雅与严谨;在民族音乐欣赏单元,介绍各地的民歌、戏曲,如蒙古族民歌、京剧等,使学生领略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与教材紧密结合,同时适当拓展延伸,引入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音乐与影视的关系时,可以播放一些经典电影的配乐片段,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主题曲,让学生体会音乐在烘托氛围、表达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情境浸润,激活审美感知

在《月光奏鸣曲》的教学中,我结合绘画与诗歌创设沉浸式情境:播放德彪西《月光》的同时展示莫奈睡莲画作,辅以李白“床前明月光”的朗诵,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文学多维度感知音乐中的静谧与诗意。学生在跨艺术形式的联动中,更深刻地捕捉到旋律线条的起伏与情感变化,审美感知能力显著提升。

)对比分析,深化艺术理解

通过创设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丽画面,同时播放轻柔的古筝曲,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月夜下的春江之上,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意境。音乐欣赏是学生接触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重要方式。以欣赏为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让他们在聆听、体验、分析、评价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音乐素养。

在民族音乐单元,我采用“对比赏析法”:将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与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并置,示范演奏二胡独奏曲《赛马》,组织学生欣赏的二胡音色、旋律、情绪和三段主题变化等维度进行对比。通过小组讨论与课堂辩论,学生不仅掌握了不同地域音乐的艺术特征,更能自主分析音乐与地理、民俗的关联,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解构的跨越。

)创意实践,驱动素养转化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通过演唱、演奏、舞蹈等方式体验音乐。例如,在欣赏中国鼓乐时,为学生提供配置的鼓类打击乐器,让他们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演奏,感受中国鼓音乐的热烈与奔放;在欣赏歌剧红梅赞选段时,让学生模仿剧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增强对歌剧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在流行音乐赏析课中,我引入“音乐改编”项目:学生以《青花瓷》为例,尝试改变节奏型或重新编曲。有的小组将古典旋律融入说唱元素,有的结合民族乐器打击乐、弹拨乐和拉弦乐和电声乐器进行创新合作演绎。这种实践既加深了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又锻炼了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素养的落地转化。

三、教学反思:问题与优化方向

(一)教学资源的局限性

尽管多媒体技术为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和资源相对有限,一些高质量的音乐视频、音频资料无法及时获取和播放;另一方面,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音乐欣赏教材和辅助资料相对较少,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完善音乐教学设备,建立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库;同时,教师也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开发教学素材,与其他教师分享交流,共同丰富音乐欣赏教学资源。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

初中学生在音乐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对音乐欣赏有较高的要求,希望能够深入学习音乐理论和分析方法;而有些学生则对音乐兴趣不高,缺乏基本的音乐知识,在欣赏过程中感到困难和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资料,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兴趣的培养,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改进策略

1. 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设计基础任务(如旋律模唱)、进阶任务(如音乐评论写作)、拓展任务(如原创音乐创作),供学生自主选择;利用课后社团活动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

2.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引入档案袋评价,收录学生课堂笔记、创编作品、反思日志等;采用“自评-互评-师评”三维评价,侧重过程性成长记录。

3. 深化文化体验: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演示传统乐器制作工艺;组织学生开展“家乡民歌采风”实践,通过田野调查深化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

)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片面等问题。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侧重于考查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学习成果,也无法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欣赏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例如,在过程性评价中,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等;在终结性评价中,除了考查学生的音乐知识掌握情况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撰写音乐欣赏报告、进行音乐表演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以素养为基,以欣赏为径”的教学探索,不仅是对音乐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对学生终身艺术素养培育的承诺。未来,我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让音乐欣赏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心灵、培育素养的沃土,助力学生在音乐之路上收获成长与美好。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规划“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策略与研究”(编号:JJB14241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