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叙事视域下少儿图书编辑的IP运营角色嬗变与拓展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跨媒介叙事;少儿图书编辑;IP运营;角色转型;少儿出版
正文
数字技术驱动媒介边界消融,以IP(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跨媒介叙事模式深度重塑内容产业格局。少儿出版因其内容的故事性、角色的亲和力及受众群体的延展性,成为跨媒介开发的优质土壤。编辑作为内容生产的核心枢纽,其职能内涵正经历深刻嬗变——从单一的文稿加工者跃升为IP价值的战略规划者与运营主导者。探讨少儿图书编辑在跨媒介叙事中的新定位、新能力与新挑战,对提升我国少儿出版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跨媒介叙事与少儿IP运营的内在逻辑
1. 跨媒介叙事理论内核:
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 2006)提出,跨媒介叙事指一个故事系统性地通过多种媒介平台展开,每种媒介都贡献其独特的价值,创造统一且丰富的娱乐体验。其核心在于“世界构建”与“分散化协同参与”。
2. 少儿IP的跨媒介适配性:
故事延展性强: 童话、奇幻、成长类故事易于衍生改编(如动画、游戏、舞台剧)。
角色符号化突出: 鲜明角色形象(如“小猪佩奇”、“超级飞侠”)易于识别、衍生商品开发。
受众圈层化互动: 儿童及其家长构成双重受众,媒介接触多样,社群互动需求旺盛。
教育娱乐融合(Edu-tainment): IP可承载知识传递、价值观培育功能,提升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3. IP运营对少儿图书编辑的新要求:
传统编辑侧重文本质量与出版流程;在IP运营语境下,编辑需具备全局视野,成为IP“总设计师”与“资源整合者”,关注生命周期管理、多媒介形态适配及用户情感连接。
二、少儿图书编辑在跨媒介IP运营中的核心角色重塑
1. IP孵化者与世界观架构师:
前瞻性选题策划: 洞悉市场与儿童心理,发掘具有跨媒介潜力的原创故事或角色。编辑需超越单本书思维,在选题初期即评估其世界观广度(如地理、种族、规则体系)、角色深度及可延展性。
构建“故事圣经”(Story Bible): 主导或深度参与建立包含核心设定、人物小传、视觉风格指南、关键情节脉络的“IP圣经”,为后续所有媒介改编提供一致性蓝本,避免品牌碎片化。如“熊出没”系列在动画、电影、图书、主题公园中保持角色与核心设定的高度统一。
2. 跨媒介内容策划与品质守门人:
媒介适配性转化: 深刻理解不同媒介(动画、电影、游戏、音频、线下活动)的特性与儿童接受习惯,指导或参与将图书核心内容转化为适合各媒介形态的产品。例如,将绘本改编为互动性强的教育APP,或基于章节书开发沉浸式广播剧。
维护IP内核一致性: 在所有衍生开发中,严格监督内容对原始世界观、角色性格、核心价值理念的忠实度,确保品牌调性统一。编辑需在不同媒介开发团队间充当“沟通桥梁”与“品质仲裁者”。
3. 资源整合与协同开发者:
搭建合作网络: 主动对接影视、动漫、游戏、玩具、文旅、教育等领域合作伙伴,促成跨界合作项目。编辑需具备商务沟通与版权管理基础能力。
项目管理协调: 在复杂的多媒介开发项目中,可能承担或深度参与项目管理工作,协调各方进度、资源投入,确保整体IP开发计划高效推进。
4. 品牌运营与社群连接者:
参与营销策略制定: 基于对IP核心价值和目标受众的深度理解,为跨媒介推广活动(如新书发布联动动画上映、线下主题活动)提供内容支持与策略建议。
用户洞察与社群维护:利用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渠道,收集儿童及家长反馈,理解用户需求与情感连接点,反哺IP内容优化与衍生开发,并参与培育核心粉丝社群。
三、实践案例分析
1. “哈利·波特”系列(J.K.罗琳著,Scholastic等出版):
编辑角色:*编辑巴里·坎宁安(Barry Cunningham)等早期即识别其巨大潜力,后续编辑团队深度参与维护全球统一的世界观设定、角色形象和魔法体系,为电影、游戏、舞台剧(《被诅咒的孩子》)、主题公园(环球影城)等衍生品提供坚实的内容基础与一致性保障。
成功关键: 强大的“故事圣经”支撑、编辑团队对IP核心的长期守护、与华纳兄弟等伙伴的深度协同。
2. “米小圈”系列(北猫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编辑角色:编辑团队不仅打造畅销图书,更主导规划了音频故事(喜马拉雅爆款)、动画片、舞台剧、教育产品等多元形态。从图书内容策划之初即考虑声音演绎特点及动画视觉化可能,实现高效转化。
成功关键: 编辑主导的IP全链条开发思维、对本土儿童受众喜好的精准把握、高效的跨媒介内容转化能力。
四、角色转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主要挑战:
知识与能力鸿沟:缺乏影视、游戏、衍生品开发等跨领域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思维模式局限:习惯于线性、封闭的图书生产流程,难以适应跨媒介协同、快速迭代的运营环境。
出版机构机制制约: 传统考核激励侧重图书单品效益,缺乏支持长期IP培育和多部门协同的制度设计。版权分割管理阻碍整体运营。
市场风险压力: 跨媒介开发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高。
2. 应对策略:
编辑个体层面:
能力拓展:主动学习跨媒介叙事理论、版权知识、项目管理、基础营销、用户研究等。
思维转变: 树立“产品经理”思维,关注用户体验、生命周期管理及多媒介价值共生。
深度参与实践:争取参与衍生项目,积累实战经验。
出版机构层面:
机制创新: 设立专门IP运营部门或岗位,建立跨部门协作流程;改革考核机制,将IP长期价值、衍生开发贡献纳入评价体系;优化版权管理策略(如整体授权)。
资源投入与外部合作:为编辑提供培训、行业交流机会;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与外部专业团队(影视公司、游戏公司、设计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营造创新文化:** 鼓励编辑进行前瞻性IP策划,容忍一定试错成本。
结论
跨媒介叙事浪潮下,少儿图书编辑的角色正经历从“内容工匠”到“IP操盘手”的深刻嬗变。这一转型要求编辑具备构建世界观、策划跨媒介内容、整合多方资源、运营品牌社群的复合能力,并在IP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扮演核心驱动角色。面对知识、思维、机制等多重挑战,编辑需主动拥抱变化,持续学习拓展能力边界;出版机构则亟需在组织架构、激励机制、资源配置和合作模式上进行系统性创新,为编辑赋能,释放其在少儿IP价值创造与运营中的巨大潜能。唯有如此,中国少儿出版才能在全球IP竞争中把握先机,打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世界级少儿文化品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编辑角色的成功转型,是撬动整个少儿出版产业链升级的关键支点。
参考文献
1. Jenkins H.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詹金斯 H.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 纽约:纽约大学出版社, 2006.)
2. 王泉根. 论儿童文学IP的全媒体开发[J]. 出版发行研究, 2018(12): 5-9.
3. 张志强, 王鹏涛. 数字时代出版业转型研究[M].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0.
4. 李学谦. 少儿出版的市场逻辑与文化担当[J]. 编辑之友, 2021(03): 5-10.
5. 陈香. 从“编书”到“运营IP”:童书编辑的角色进化论[N]. 中华读书报, 2022-08-10(016).
6. 吴赟, 王蕾. 出版IP运营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 现代出版, 2019(05): 15-21.
7. 张琛. 跨媒介叙事视角下的出版IP开发策略研究[J]. 出版科学, 2022, 30(01): 78-84.
8. 艾瑞咨询. 2023年中国儿童内容产业IP衍生商业价值研究报告[R]. 2023.
9. Fastoso F, González-Jiménez H. Managing the wickedness of social media marketing: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J].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20, 37(3): 386-400. (注:此文献提供品牌/社群管理的现代视角参考)
10.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22-2023中国少儿出版发展报告[R].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