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素养培育路径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王颖

河北省霸州市第五小学 065700

摘要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过度注重技法训练,忽视了审美素养的有效培育,导致学生审美感知、创造力发展受限。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从课堂情境创设、作业机制重构、多感官媒介运用、问题导向式讨论及课堂与家庭、社区联动等方面,提出了创新且具现实操作性的培育路径,旨在拓展学生的审美体验边界,促进审美素养的内生式生成。


关键词

小学美术;审美素养;情境创设

正文


引言:

在教育改革深化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正从传统的技能导向转向审美素养的全面培育。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审美目标的偏差与弱化问题,教师普遍倾向于追求作品效果,而对学生审美感知与个性表达关注不足。因此如何突破现状瓶颈,以创新性的实践路径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已成为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美术课堂在审美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目标导向偏离的问题。相较于强调个性体验和审美创造,教师更倾向于追求作品视觉效果和技巧规范,忽视学生内心情感体验与表达的引导。美术课堂经常演变为技法训练的“流水线”,将丰富多元的审美活动简化为单一图式模仿与效果达标。教师习惯于参照教材与范例组织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感受往往仅作笼统评价,如“画得好”或“颜色漂亮”,缺乏对学生个人化表达的敏锐捕捉和精准反馈,导致学生审美兴趣与个性表达潜能难以激活。教师自身审美意识与综合文化素养的参差不齐,亦严重制约了课堂审美素养培育的有效性和深入性。尤其是部分教师缺少对当代美术新媒体与跨学科艺术形式的理解,致使教学内容与时代审美需求脱节,无法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审美感知与文化视野,进一步削弱了课堂美术教育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创设“情境驱动型”课堂,引导审美感知的内生生成

在缺乏情境调动的教学空间中,审美往往沦为机械重复的产物。相比直接灌输审美标准,更应借助生活化情境激活学生感知力,使其在“如临其境”的体验中生成自主审美判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围绕真实节日、校园景观或日常趣事设计情境单元,例如以“春天来了”为题,引导学生走进校园拍摄色彩变化,自选主题构建画面。课堂不再拘泥于教室四壁,而是延伸至生活本身,使每一幅作品成为学生独立观察的延伸与视觉情绪的外化。情境设置应避免模板化与套路式操作,应具有模糊边界、开放表达和认知挑战,促使学生在对“美”的不确定中形成独立的审美回应。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的亲和力,也促使审美素养从表层形式跃迁至内在判断与感知系统的逐步生成。

(二)重构作业机制,释放个体审美表达的张力

小学阶段的审美能力不应被标准化评价所约束,而应在“个性偏好”与“情感取向”中充分发声。当前美术作业常陷入“统一命题+统一范式”的评价闭环,导致创作趋于同质,学生缺乏内驱力。为打破此结构,作业应以开放命题和自我定义为核心。例如布置“画一幅你心中的声音”或“为家中最不起眼的角落设计一幅壁画”,让学生带着感受去构思,而非带着答案去执行。同时,引入“作业选择权”机制,允许学生在主题、材料、表现方式等方面作出决策,教师则扮演引导与反馈者的角色,降低控制感,增强表达真实感。可设置“多元反馈档案”,将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记录等并入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在多维对话中重构审美理解。这种机制不依赖技巧而依赖视角,不追求整齐划一而欣赏不完美中的独特性。

(三)多感官材料激活,推动审美认知的跨界拓展

传统水彩与蜡笔之外,教学应尝试引入跨媒介材料以拓宽学生感知维度。触觉、听觉乃至嗅觉的激活,均有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多维的审美入口。以《感受肌理》为例,教师可准备树皮、毛线、砂纸、织布边角等具纹理差异的物件,鼓励学生闭眼触摸并描述触感联想,引发对光滑粗糙”“规则杂乱等感知对比的自主提取。创作环节不应局限于纸面拓印,而可结合手指涂抹、水拓沉渍、甚至声音节奏的可视化重构,让肌理跳脱二维图式,生成真实而复杂的空间性视觉经验。数字工具的适度引入亦可丰富表达维度,学生可在Pad中试验拓印形态,再转化为纸上材料拼贴,构建肌理的二次生成结构。教学设计的关键不在展示技法的完整,而在促成材料语言与儿童经验的真实对话,使感知力不在范式中折损,而在探索中生长。

(四)建构“问题驱动”型讨论,激发审美判断与价值意识

在美术课堂上,审美不是静默的观看,而应是带有认知摩擦的言语生成过程。引导学生“说出来”自己对美的理解,是审美判断形成的前提。教师可围绕学生作品或经典艺术作品设计“问题链”,例如:“如果这幅画中的颜色换掉会怎样?”“为什么有些画看起来温暖,有些却让人感到距离?”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在言语碰撞中不断修正自我判断,构建属于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应避免将讨论限制于教师设定答案,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去谈论“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与此同时,教师需关注语言训练与美术表达的互相支撑,例如设置“画前表达”“画后辩论”等活动,使语言成为审美思维的一部分。这样的课堂不再仅仅依赖视觉呈现,更是价值判断、文化理解与个体经验多重张力的交汇场,真正实现从“美术作品”走向“审美人”的教育过渡。

(五)延伸课堂边界,构建校园与家庭的美育共生系统

审美素养的培育绝非一周一节课所能完成,其真正的根须应扎入学生的生活土壤之中。美术教师可借助校内外资源,主动构建贯穿课堂、家庭与社区的“美育共生体”。可设置“校园微展览”计划,让学生将作品挂上走廊、楼梯间甚至厕所门后,由学生自拟展名并设计展签。又如设计“家庭美术任务包”,鼓励亲子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如“为家中做一件艺术装饰”,并附带过程纪录。社区部分可联动图书馆、街道文化站等开展儿童主题公共艺术计划,如节日灯笼创作、环保涂鸦墙设计等,让学生作品真正走出课堂、影响他人。在这种空间共建中,审美不再是课程内容,而转化为一种贯穿日常的存在方式,使学生逐步将“发现美”内化为生活的基本能力。这种机制重构了美术课的社会意义,真正实现教育向人的回归。

 

三、结语

审美素养的培育,不在于传授多少画技,也不在于灌输多少范式,而在于能否在每一次教学中唤起学生真实的观看、思考与表达愿望。本文所提出的五条路径尝试从课堂结构、作业方式、媒介使用、语言互动与生态延伸等维度入手,打破教学的机械边界,重建审美与生活、情感与认知之间的自然关联。未来美术教育的发展,不应再是技法的精细复制,而应迈向美感的自由生长。期待更多一线教师基于具体教学语境展开再创造,使审美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生根,并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持续发酵的文化与精神印记。

 

参考文献:

[1] 赵淼淼.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育路径[J].学苑教育,2021(32):73-74.

[2] 武海霞.快乐游戏,品咂共赏——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路径[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3):128-129.

[3] 祝田田.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4(5):61-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