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文化资源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实践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区域文化资源;园本课程;幼儿园教育;课程开发
正文
引言:
当前学前教育领域日益重视课程的本土化与儿童经验的文化回应,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正逐步成为园本课程建设的关键方向。区域文化不仅承载着地方历史与人文记忆,更内含大量可转化为儿童学习内容的教育性要素。因此,本文探究基于区域文化资源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实践,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行性范式。
1、区域文化概述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导致文化背景产生差异,从而形成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强化本地区的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效应,一个文化的存在离不开地方文化的传承性,这样的传承就会产生不同的民俗文化,从而也产生了不一样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
2、基于区域文化资源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实践路径
2.1明确主题内容,围绕区域文化设定课程核心
在园本课程设计的起始阶段,应从幼儿所处地域的文化特征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且贴近儿童生活经验的主题内容。以区域性节日、传统手工、民间故事等为线索,构建具备持续性与拓展性的课程核心。例如,在以“端午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构建中,可提取“包粽子”“赛龙舟”“艾草挂门”等典型内容作为活动线索,围绕这些文化元素制定教学目标与活动任务。主题设定需兼顾年龄段发展特点,避免选取抽象化或成人化的内容。课程核心一旦明确,便可据此进行内容的系统规划,包括活动形式、材料使用、空间安排等,使课程内容聚焦一致、结构清晰,避免活动之间的无序拼接或资源浪费。教师在主题确立过程中应结合实际观察与幼儿兴趣取向,借助区域家长与社区成员的文化认知,形成主题内容的具体表达与实施路径。
2.2设计活动环节,推动文化内容的情境化转化
将区域文化资源嵌入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活动设计的情境真实性与操作适切性。每一项课程活动需围绕具体文化现象展开,设计具备引导性与参与性的环节结构。课程开发应设定“导入—探索—表现—延伸”四个基本步骤,先引发幼儿兴趣,再引导其观察、参与、表达,最终在延伸活动中进行文化再现。例如,在“年画体验”活动中,导入环节可展示真实年画作品,激发感知;探索阶段组织观察图案结构;表现环节安排幼儿仿画制作;延伸则引导其运用年画装饰教室空间。活动过程中需确保材料的本地化与安全性,避免形式复杂化或工具依赖过重。教师应在各环节明确引导任务,尊重幼儿表达方式差异,在真实操作中帮助其建构对文化内容的理解与认同。
2.3调整材料投放,构建课程资源的区域化体系
园本课程的开展高度依赖材料的适配性与可操作性。将区域文化有效转化为课程资源,必须根据主题要求进行材料的筛选、改造与组织。材料应兼顾感知性与实践性,优先使用来源本地、具有文化属性的物品。如在“陶泥文化”课程中,投放本地陶泥、工具、范例作品与相关影像资料,使幼儿在接触、揉捏、造型中理解陶艺技法与造型审美。为提升教学弹性,可设置基础材料区与拓展材料区,满足不同年龄组或个体差异需求。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文化特性调整材料类型及数量,避免资源堆砌或形式空泛。在课程推进过程中,还应动态增补材料内容,结合幼儿反馈与课堂生成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使课程资源保持更新性与适应性,支持课程结构的持续优化。
2.4引导学习表达,落实区域文化的课程建构结果
课程活动完成后,需组织幼儿进行系统的表达呈现,以落实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建构。表达方式应多元化,涵盖绘画、口述、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不同表现形式,尊重儿童个体差异,鼓励其用自己的方式再现文化体验。例如,在“庙会课程”结束后,可组织“我是摊主”活动,由幼儿布置摊位、设计节目、邀请同伴参与,模拟本地庙会场景,强化文化体验的内化。表达环节的安排不仅是课程收尾,也是课程再生的契机。教师需在幼儿表达中进行语言支持与文化点拨,帮助其梳理体验逻辑、强化文化印象,并记录课程成果以便开展后续分析。通过结构化的表达路径,区域文化得以从感性接触转向理性建构,从外在经验上升为内在认知,真正落实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目标。
3、基于区域文化资源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实践案例
3.1案例一
广汉市作为三星堆文化发源地,其幼儿园依托遗址资源构建了以“古蜀文明”为核心的园本课程体系。该课程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通过筛选文化符号、简化历史叙事、设计互动体验活动,实现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内化。例如,课程设置“青铜面具制作”“图腾符号探秘”等主题活动,将考古发现转化为儿童可操作的手工实践,同时结合“祭祀场景模拟”等游戏化环节,促进幼儿对古蜀文明仪式感的具身体验。研究显示,课程实施后幼儿对本土文化认同度提升显著,且教师资源整合能力及课程开发意识得到强化。
3.2案例二
常州市娑罗巷幼儿园针对区域资源碎片化问题,建立“三维筛选模型”重构课程资源体系:文化适配度(筛选符合幼儿认知的本土元素)、教育转化力(评估资源可操作化潜力)、课程融合性(匹配园本主题框架)。该园以晋陵中路为核心辐射圈,整合青果巷历史街区、天宁寺建筑群等资源,开发出“巷陌故事”“禅意美育”等主题课程。如在“江南民居探秘”活动中,幼儿通过测绘建筑比例、拓印窗棂纹样等活动,理解地域建筑特征,并衍生出“微型街巷搭建”等跨领域项目式学习。此举不仅优化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更形成可复制的资源开发范式。
3.3案例三
某江南水乡幼儿园以“水系生态”为切入点,构建“自然-人文”双维课程框架。课程设计遵循“在地性”原则:选取摇橹技艺、菱角种植等生产习俗作为载体,开发“河道生态链观察”“传统渔具制作”等模块。比如,在“桑基鱼塘”项目中,幼儿通过饲养蚕宝宝、观测桑叶生长周期,理解生态循环原理,同时结合《采菱曲》民谣学习,实现科学探究与艺术表达的有机融合。该课程最终使幼儿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分提升,且家长对本土文化传承的参与度提高。
结语: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在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基础上,实现教育内容与环境文化的深度联结。本文结合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主题提炼、活动组织、材料统筹到表达建构四个方面展开实践路径分析,强调区域文化内容必须扎根儿童生活经验,嵌入具体教学情境,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可再生的课程形式。未来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应进一步关注区域文化在多元社会语境中的动态演变,提升教师在文化内容教学中的专业表达能力,并完善家园社协同机制,拓宽课程实践边界。
参考文献:
[1] 张琸玡.学前教育视域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本课程开发路径探析[J].大学,2020,(07):80-81.
[2] 李波.黑龙江省区域文化背景下幼儿园主题绘本的研发与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4):31-33.
[3] 李丽.图谱解构:非遗视角下幼儿园意象剪纸活动探索[J].教育观察,2024,13(36):6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