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王鹏

陇南市武都区龙凤中心小学 邮编:746041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深入探讨其对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价值。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可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数学教材中,学习“多边形面积”单元时,学生合作测量、计算不同图形面积,在交流中深化理解。合作学习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课堂氛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实践表明,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课堂效率

正文


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启蒙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难以提升。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合作学习模式逐渐受到重视。合作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与共同探索中获取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对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提升的价值体现

(一)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对于认知能力尚在发展中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们围绕数学问题展开讨论,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相互碰撞。在学习“大数的认识”时,学生们在小组中交流对不同数位数值的理解,有的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城市人口数量、大型建筑的造价等,来阐释大数的概念,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数位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学生们在合作讨论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运用归纳、类比、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不断拓宽思维视野,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二)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小组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数学广角——优化”单元时,涉及到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优化做事流程等问题,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制定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协调不同看法,最终达成小组共识。通过这样的合作实践,学生们逐渐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学会尊重他人想法,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沟通协作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职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相对单调枯燥,而合作学习模式为课堂注入了活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参与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如数学实验、数学游戏等。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三)”时,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硬纸板制作图形,通过旋转、平移等操作,探索图形运动的规律。学生们在亲自动手操作与小组互动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这种积极的学习体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一)合理分组,确保合作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合理分组是关键。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将学习成绩优秀、中等、稍弱的学生合理搭配在同一小组,使每个小组都具备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性格开朗、善于表达的学生与较为内向、思考深入的学生组合,能够优势互补。以一个班级40名学生为例,可分为8个小组,每组5人,确保小组间实力均衡,便于开展公平竞争与合作。在分组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确各自在小组中的角色与职责,如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过程与结果、汇报员负责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为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奠定基础。

(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究性与可操作性的合作学习任务。在学习“倍的认识”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合作任务:让学生分组利用小棒摆图形,如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摆的小棒数量是第一行的4倍,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倍”的概念与含义。任务设计要难度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缺乏挑战,也不能过于复杂,使学生无从下手。同时,任务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开放性,明确的指向性有助于学生清楚了解学习目标,开放性则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有更多的思考与发挥空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三)加强教师引导与监控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加强引导与监控。教师要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讨论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巧妙引导,使其回归正确方向;当学生遇到困难无法推进时,教师可适当提示,启发学生思考。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在小组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过程中,可能对如何将圆转化为已学图形存在困惑,教师此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尝试将圆分割、拼接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避免出现个别学生“搭便车”的现象。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与监控,保障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总结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对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具有显著成效。从价值层面来看,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创新应用策略方面,合理分组为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精心设计的合作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载体,加强教师引导与监控则保障了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需不断探索与完善。教师需要持续提升自身组织、引导合作学习的能力,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优化分组方式与任务设计。

参考文献

[1]靖汉娇.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策略[J].成才,2021,(08):42-43.

[2]王众杰,陶宜灿.合作学习对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沈丘县实验小学四年级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9):26-27+29.

[3]胡金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33):77.

[4]伊雪飞.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1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