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理念的渗透与实施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材;环境教育理念;渗透;实施
正文
引言
在当今时代,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地理学科与环境密切相关,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包含诸多环境教育素材。通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力,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环境素养的人才。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理念的渗透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采用“自然-人文-区域”的编排体系,在各章节中巧妙融入环境教育内容。在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章节里,除了系统介绍土地、水、矿产等资源的基本特征外,还通过“资源国情”专栏呈现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实,以及“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板块详细分析耕地非农化、地下水超采、矿产资源浪费等现象。例如在讲解土地资源时,结合“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图”和“荒漠化土地分布示意图”,直观展示人类过度开垦、放牧导致的生态退化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角度剖析问题根源,使学生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树立“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资源利用理念。在“中国的气候”章节中,不仅阐述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气温和降水格局的影响,还通过“气候变暖的证据”栏目呈现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等科学数据,同时设置“活动题”让学生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沿海城市的潜在威胁,为渗透“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等环境教育理念提供丰富素材。
(二)结合实际案例深化环境教育
将具有时效性和地域性的环境案例融入教学,能有效提升环境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时,可引入该区域典型的“水乡污染”案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纺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珠江支流,导致河涌黑臭、鱼虾绝迹,如广州珠江西航道曾因重金属污染引发鱼类大面积死亡事件。通过展示污染前后的水质检测报告和居民采访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代价,进而探讨如何通过产业升级、环保技术应用实现“绿色发展”。此外,还可结合教材“长江三角洲”章节,对比分析太湖蓝藻爆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流域综合治理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这些案例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更能培养其从多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三)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强化环境教育效果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生动形象地展示环境问题。在讲解八年级上册“自然灾害”章节时,教师可播放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还可利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呈现环境问题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如在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时,通过展示不同年份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折线图,以及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相关图片,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气候变暖的现状和影响。此外,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问题的探讨中,如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二、初中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理念的实施
(一)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环境教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将环境教育融入其中。在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这些原因应采取的治理措施。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措施,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环境教育的内涵,达成环境教育目标。
(二)开展课外活动,拓展环境教育空间
组织学生开展与环境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环境教育的理解。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可开展“家乡水资源调查”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家乡河流、湖泊的水质状况,采集水样并进行简单检测,同时调查周边居民的用水情况和对水资源保护的认知程度。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并提出保护家乡水资源的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将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还能亲身体验到环境问题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可组织环保主题的演讲比赛、手抄报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环境教育的积极性。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环境教育能力
教师是环境教育理念实施的关键。学校应加强对地理教师的环境教育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环境教育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活动,邀请环保专家、学者为教师传授最新的环境教育理念和方法。鼓励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环境教育模式。例如,教师通过研究如何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与当地实际环境问题相结合,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本课程。同时,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分享环境教育教学经验,共同提升环境教育能力,从而更好地将环境教育理念贯彻到日常教学中。
三、总结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环境教育理念渗透与实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进行渗透,以及优化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等措施来实施环境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能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未来,随着对环境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理念将得到更深入的渗透与更有效的实施,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骞睿.探究式教学法助力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融合[J].贵州教育,2025,(01):86-88.
[2]梁春玲.初中地理人居环境主题教育内容研究[J].知识文库,2024,40(24):33-36.
[3]肖乐婷.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与提升路径分析[J].华夏教师,2024,(35):111-113.
[4]梁宇君.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