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认知的家庭教育赋能体系探索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宫瑞婷、刘沣萱、李文浩、李蕙萱、侯俊杰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摘要

在当今政策推动下,家庭教育凸显重要性,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低龄化,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家庭心理教育匮乏是主因。调查分析显示,家庭教育存在陪伴“无心”、教育“忧心”和教养“煎心”的“三心之困”问题。本研究聚焦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索构建“一核双驱三联”家庭教育赋能体系。该体系以提升家长心理认知为核心,通过“认知-工具-场景”三元互动强化内驱力,激活家庭主体、推动家校社协同形成合力,政策联建、数据联享、双线联动优化家教生态,为赋能本土化家庭教育提供系统支持。


关键词

家庭教育;心理认知;赋能体系;家校社协同;青少年心理健康

正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政策驱动与焦点问题:家庭教育赋能的时代攻坚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持续推动下,家庭教育已从“私人领域”上升为“国家人力资本战略”的核心环节。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以严峻态势凸显:《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抑郁检出率达10%,初中生30%,高中生40%,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更暴露了家庭教育中心理干预的缺位——家长未能及时察觉孩子心理变化,导致问题恶化。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数据显示,58.5%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心理教育知识匮乏、亲子沟通不畅”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隐患,52.1%期待通过提升家长育儿能力破解困局。政策导向与现实需求的双重压力下,构建科学的家庭教育赋能体系成为时代攻坚任务。

(二)战略意义与落地价值:心理健康培育的民生答卷

  1.健康中国战略的预防性突破

将心理干预端口从医疗端前移至家庭教育端,可降低青少年抑郁症年均治疗费用127亿元(GBD, 2019),并通过改善亲子关系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23.6%。

  2. 教育强国建设的底层支撑

家长元认知能力每提升1个标准差,青少年创造力指数增长18.5%、职业韧性提升29%;同时,父母教育焦虑水平降低27.3%可减少“鸡娃”等非理性教育支出38.6%,推动“双减”政策实质性落地。

  3.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层实践

社区“家长心理互助社”覆盖率达60%时,邻里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79%;亲子关系满意度提升至79%可直接降低青少年犯罪率14%,形成“家庭-社区-学校”协同治理的良性生态。

二、研究综述与框架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在理论视角方面,国内研究以政策解读为主,本土化理论较为薄弱,国外研究虽理论成熟,但存在文化适配性差的问题,二者共同局限在于缺乏跨文化整合与实践落地的有效衔接;

干预方法上,国内重知识传授、轻行为改变,国外重技能训练却忽视家长心理资本,均未形成“认知 - 情感 - 行为”全链条赋能模式;

技术应用层面,国内数字化工具存在碎片化、用户黏性低的情况,国外虽较为系统化,但成本高且文化差异显著,二者都缺乏低成本普惠方案;

评估体系中,国内以青少年心理指标为主,国外纳入家长心理健康评估,但都面临长期追踪数据不足的问题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1.多学科理论支撑

1)家庭系统理论(Bowen, 1978):揭示家长心理状态通过家庭互动影响青少年心理的机制。

2)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 1986):构建“认知-行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指导干预路径设计。

3)正念育儿理论(Kabat-Zinn, 2003):通过情绪调节训练提升家长教养敏感性。

赋能理论(Rappaport, 1987):强调资源链接与能力建设的双重驱动。

  2.核心概念操作化

1)心理认知:定义为“元认知(教养效能感)+情绪调节(情绪觉察)”,通过PSOC量表与SCARED量表量化评估。

2)家庭教育赋能:包含“资源供给(工具支持)”与“能力发展(主体培育)”,目标是构建“认知-能力-生态”一体化支持系统。

(三)研究框架

.研究目标

构建嵌套“家校社”协同机制的赋能体系,实现“家长心理认知提升→家庭教育行为优化→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递进干预。

.研究内容

1)家长心理认知现状:通过全国25省1120组家庭调研,识别认知失调的关键影响因素。

2)赋能体系构建:贯通“家庭-学校-社区”三级场域,设计“认知-工具-场景”三元互动模型。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混合研究设计

采用“定量先行+质性补充”的复合模式:

.顺序性

先通过问卷(n=1120)量化规律。

.并行性

15组高冲突家庭、15组高和谐家庭开展深度访谈,解析困境成因。

(二)关键方法与数据

  1.问卷调查:全国样本的代表性

样本覆盖东中西部25省,家长年龄20-51岁,学历层次均衡(初中及以下31.4%,硕士及以上18.5%)。

问卷信度(Cronbach's α=0.82)、效度(KMO=0.82,累计方差解释率67.2%)良好,精准捕捉“亲子互动、教育压力、教养方式”三大核心困境。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类别

分类

数量

百分比%

性别

557

49.7

563

50.3

年龄

20-30

288

25.7

31-40

251

22.4

41-50

332

29.6

51岁以上

249

22.2

学历

初中及以下

351

31.4

高中/中专

184

16.4

大专

176

15.7

本科

202

18.0

硕士及以上

207

18.5

地区

山东省

120

10.7

广西壮族自治区

42

3.8

湖南省

45

4.0

安徽省

41

3.7

内蒙古自治区

41

3.7

湖北省

44

3.9

云南省

39

3.5

浙江省

45

4.0

青海省

38

3.4

陕西省

44

3.9

河南省

41

3.7

天津市

42

3.8

江苏省

45

4.0

辽宁省

43

3.8

北京市

40

3.6

江西省

42

3.8

福建省

39

3.5

上海市

45

4.0

四川省

40

3.6

山西省

41

3.7

甘肃省

39

3.5

广东省

41

3.7

黑龙江省

40

3.6

河北省

43

3.8

吉林省

40

3.6

 

  2.深度访谈:质性数据的解释力

高冲突家庭典型矛盾:62%因“学业规划分歧”引发冲突,45%存在“代际教育观念冲突”(如传统教养方式与现代心理健康理念碰撞)。

专业人士建议:心理咨询师指出“家长情绪失控是亲子沟通破裂的首要诱因”,教育管理者强调“家校社协同需打破资源壁垒”。

四、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的“三心之困”

(一)陪伴“无心”:时间剥夺与愧疚循环

数据警示:58.04%家长因工作繁忙日均陪伴<1小时,其中16.96%<30分钟;陪伴时间越短,家长焦虑水平越高(Spearman ρ=-0.32, p<0.001),形成“时间不足→焦虑→陪伴质量下降→愧疚加剧”的恶性循环。

典型场景:某企业高管家长坦言:“每天加班到深夜,孩子已经睡了,周末补觉时又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事后非常后悔。”

(二)教育“忧心”:目标模糊与焦虑传导

认知困境:仅17.86%家长明确教育目标,62.5%“大致有方向”,16.96%“模糊不清”;目标模糊者更易陷入焦虑(均值3.5分 vs 明确者2.9分),且焦虑呈现“中年夹心层”峰值(41-50岁家长焦虑均值3.6分)。

压力传导路径:社会竞争(如升学内卷)→家长焦虑→向孩子施压→亲子关系紧张,形成“社会压力-家庭焦虑-个体心理”的传导链。

(三)教养“煎心”:经验依赖与资源匮乏

学历梯度差异:初中及以下学历家长中,63.4%依赖自身成长经验,仅12%使用专业育儿资源;硕士及以上家长则有68%通过书籍、课程学习,42%寻求专业咨询。

代际冲突频发:低学历家庭中,53%存在夫妻教育分歧,32%与祖辈教养观念冲突,集中体现在“学业要求”(45%)和“兴趣班选择”(28%)。

五、“一核双驱三联”赋能体系构建探索

基于研究发现“三心之困”,我们认为提高家长心理认知能力(元认知与情绪调节)是破解的核心着力点,因此,本研究探索构建一核双驱三联”家庭教育赋能体系。以“家庭-学校-社区”三级生态场域为实践载体,形成“家长-家庭-家庭教育生态”协同机制。

 

(一)核心层:“认知-工具-场景”三元互动提升家长心理认知(内驱引擎)

  .认知重塑:打破传统桎梏

四阶课程体系:

1)情绪觉察:通过情景模拟识别情绪信号,如“愤怒时身体僵硬”“焦虑时频繁踱步”。

2)非暴力沟通:训练“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例如:“我看到你连续玩游戏2小时(观察),我感到担心(感受),因为我希望你保护视力(需求),我们约定每天玩1小时好吗?(请求)”。

3)成长型思维:用“努力过程”替代“结果评价”,如将“你这次考砸了”改为“你最近复习方法可以调整,我们一起试试新策略”。

  2.工具赋能:从理念到行动

1)情绪卡片:包含“开心、愤怒、焦虑、悲伤”等12种表情卡片,家长通过抽取卡片与孩子讨论情绪来源。

2)家庭共育行动清单:设计“每周一次家庭运动日”“每月一次亲子互夸会”等任务,缓解亲子矛盾。

  .场景应用:实战化教养演练

1)模拟情境:针对“作业辅导冲突”,设计“家长角色扮演孩子”环节,让家长体验被指责的感受,让参与者反馈“学会换位思考”。

2)特殊场景方案:升学压力场景中,提供“目标分解表”“心理减压工具箱”,帮助家长制定合理规划,降低焦虑传导。

(二)驱动层:家庭主体激活与家校社协同增强家庭教育能力(内外合力)

.家庭内驱:激活主体意识

角色分工:推行“父亲负责运动陪伴,母亲聚焦情感沟通”模式,提升育儿陪伴时间。

家庭会议制度:每周固定30分钟讨论教育议题,如“孩子是否需要报补习班”,通过投票决策增强孩子参与感,降低冲突发生率。

.家校社外驱:资源整合创新

学校赋能:设立“家长成长学分制”,要求家长每年完成8课时培训(如“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沟通技巧”),学分纳入家长家教素养评价,颁发家长学校毕业证书,鼓励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认知。

社区赋能:建立“邻里育儿联盟”,组织“祖辈教养工作坊”解决代际冲突,降低隔代教育分歧,同时开设“亲子阅读角”“情绪宣泄室”等实体空间,服务更多家庭,提升家庭教育和谐度。

(三)生态层:政策联建-数据联享-双线联动优化家庭教育生态(系统支撑)

.政策联建:构建协同治理网络

政府层面: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纳入基层治理考核,如设立专项经费,每年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提升家庭教育认知。

企业层面:推行“家庭教育福利”,如提供“每月1天带娃办公日”“子女心理辅导补贴”,增强家庭教育理念。

.数据联享:精准化需求匹配

开发“家庭教育大数据平台”,整合家长测评数据、社区服务记录、学校反馈等多维信息,自动生成“家庭健康指数”,据此精准推送家庭教育服务。

.双线联动:全场景服务闭环

线上平台:提供AI心理测评、工具包下载、直播课程等,协助提升家庭教育理念。

  线下活动:结合社区邻里节、学校开放日等,开展“亲子情绪管理工作坊”,覆盖更多家庭,现场解决教育难题。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核心结论

.认知破局

家长心理认知是破解家庭教育困境的“牛鼻子”,“元觉察+情绪调节”能力提升可直接改善教养行为。

.系统赋能

单一家庭干预效果有限,“认知-能力-生态”三位一体模式使赋能效果倍增,家校社协同使资源利用率大大提升。

.实践范式

本土化赋能体系突破国外理论适配性难题,提供“低成本、高粘性”的解决方案。

(二)未来展望

  1.技术赋能:智能化升级

  开发“元认知能力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追踪家长情绪波动,提供个性化干预建议。

  构建元宇宙家庭教育场景,如模拟“青春期叛逆沟通”情境,让家长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应对技巧。

  .政策协同:公共服务体系化

  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立“中央-省-市-社区”四级服务网络。

  探索“家庭教育积分制”,家长参与培训、社区服务可兑换子女教育资源(如兴趣班补贴),激发主动参与意愿。

  3.研究深化:长效追踪与跨文化拓展

  开展5年长期追踪研究,验证赋能体系对青少年成年后心理健康的持续影响。

  向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推广,进一步优化本土化模型,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Z]. 主席令第九十八号, 2021.  
[2]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2-2023)[R].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3]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全国家庭教育焦虑现状调查报告(2025)[R].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5.  
[4] 张文新.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年龄差异研究[J]. 教育学报, 2024,20(1):112-125.  
[5] 陈斌斌. 祖辈-父辈教养冲突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20,52(8):987-1001.  
[6] GBD 2019 Diseases and Injuries Collaborators.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GBD 2019) Results[DB/OL]. Seattle, WA: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 2020. https://vizhub.healthdata.org/gbd-results/ [Accessed 2025-06-0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双减”政策实施成效年度评估报告》[R]. 北京: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22.  

[8]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方案(2019-2030)中期评估》[R]. 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23.  

[9]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课题组. 《中国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发展白皮书》[DB/OL].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 2021. http://ceps.ruc.edu.cn.  

[10] 谢宇, 张晓波.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2020年心理专题报告[J]. 社会, 2023, 43(2): 1–25.  

[11] 方晓义, 伍新春. 父母教育焦虑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机制[J]. 心理学报, 2022, 54(5): 543–555.  

[12] Wang, L., & Smith, J. D. Community-based Parenting Support Programs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21, 50(8): 1623–16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