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谏类思辨性阅读的三个维度——以《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联读教学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黄舒君

福建省罗源第三中学 福建福州350600

摘要

讽谏类文本蕴含丰富的思辨价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本文以《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联读教学为例,从三个维度探讨思辨性阅读的培养路径:通过生生合作,引发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前设定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索与探究;强化逻辑推理,培养理性思考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多层次引导,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提高其思辨素养,以此可以有效的为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读者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

讽谏类;思辨性阅读;三个维度;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思辨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而讽谏类文本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思辨性阅读提供了良好载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通过讽谏方式传达智慧,蕴含逻辑推理与权衡思考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停留在对文本表层的理解,缺乏深入探究和批判性思维。基于此,接下来本文尝试通过联读教学,结合问题引导与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以此可以有效的培养理性思考素养。

一、在生生合作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以《曹刿论战》为例,在生生合作探究中,可以围绕文本细节展开深入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例如,曹刿只是一个普通的乡人,却能得到公与之乘的待遇,这意味着他的才能受到了认可。那么,他凭借什么能超越朝中大臣,获得与国君同行的资格?这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才选拔机制。此外,文章并未详细描述战于长勺的过程,而是将重点放在曹刿的判断与指挥上。这是否意味着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战斗本身,而在于正确的决策?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战斗胜负与战略智慧之间的关系。战争中,鲁庄公决定击鼓进攻,但曹刿却认为未可,庄公听从他的建议,暂停进攻。这说明什么?曹刿并非军中统帅,庄公为何如此信任他的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探讨曹刿的军事智慧及鲁庄公的决策能力。进一步思考,为何齐军必须三鼓后才全力出击?这是否与士气的激发方式有关?而仅凭击鼓的策略,齐军为何会迅速溃败?这是否意味着战争不仅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对士气与战机的精准把握?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有何深意?是简单的观察,还是对敌情的深度分析?生生合作探讨这些问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阅读真正成为一场深入的思想碰撞与探索。

二、提前设定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索与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提前设定关键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例如,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的表达方式进行创造性复述,尝试从面刺、书谏、谤讥三种不同的方式重新讲述故事。例如,如果邹忌选择直接当面指出齐威王的缺点(面刺),会不会引起齐威王的反感?若改为上书劝谏(书谏),是否更能让齐王冷静思考?或者,如果通过百姓私下议论、外界舆论施压(谤讥),是否更容易让齐威王认识到自身问题?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带来不同的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在特定语境下的作用与限制。此外,教师可以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为古代备受推崇的劝谏方式,为何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似乎并未得到直接赏赐?齐威王为何没有明确奖励邹忌的劝谏?是因为他认为这是臣子的本分,还是他更看重制度化的纳谏方式,而非个人的谏言?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回归文本,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统治者对讽谏的态度,进一步理解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深入梳理文言文内容,还能结合自身理解进行创造性复述,在复述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三、着眼于理性思考,强化逻辑推理

《曹刿论战》作为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其原文在《春秋》仅有短短的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这简短的叙述经左丘明的解释与扩充,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课文篇幅。在教学中,通过这一背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与逻辑推理。首先,学生可以探讨为何原文如此简略?《春秋》为何只是简洁地记录事件,而缺乏对战争过程的详细描述?这一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分析历史记载的目的与形式,理解《春秋》作为史书的精炼与简约。进一步,结合史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齐国内乱,是导致齐鲁两国发生战争的直接原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提到齐伐我,为纠故,而《史记·齐太公世家》也有类似记载。这两个史料的并列展示,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齐国为何在内乱后选择主动出击,并攻打鲁国。通过对比不同史料,学生能够理性推理齐国选择战争的背后动因,是由于政治动荡还是战略上的考虑?此外,战争本身的胜败也可以从战略角度进行分析,为什么鲁庄公在决策时选择了曹刿的建议?是否存在某种隐性力量,促使鲁庄公更加信任曹刿的判断?基于此,通过这样的理性思考与逻辑推理,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曹刿论战》背后的历史背景,还能够体会到战略决策的复杂性与智慧。此过程强调对事件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全面分析,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联读教学,本文探讨了讽谏类思辨性阅读的三个维度:生生合作激发思辨性表达、问题设定引导深入思考、理性推理强化逻辑分析。尤其是这些教学策略不仅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讽谏类文本的教学,不仅仅是历史或文化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基于此,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思辨素养,从而可以有效的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安成果.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J].汉字文化,2024,(11):133-135.

[2]邬娇.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路径探析[J].华夏教师,2023,(26):76-78.

[3]吴燕.一篇带多篇 妙""更生花——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20, 000(007):P.32-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