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主题活动中数理思维与德育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高杰

海阳市亚沙城初级中学 265100

摘要

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如何将数理思维与德育有机融合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传统的说教式德育往往效果有限。本研究基于实际教学经验,探索了三条创新路径:通过数理情境创设让数据说话,借助问题链和AI工具深化理性认知,运用仪式化实践固化行为习惯。当学生能够用数学方法分析道德问题,通过智能平台验证自己的选择,在量化评估中见证行为改变时,道德教育就实现了从外在规范到内在认同的转化。这种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更培养了学生用理性思维理解社会、用数据支撑价值判断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

主题活动;数理思维;德育融合

正文


引言:在初中教育阶段,数理思维与德育的融合具有特殊价值:一方面,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为理性德育提供了认知基础;另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容易对单纯说教产生抵触,需要更生动的教育载体。当前,虽然许多学校都在探索德育创新,但往往缺乏系统化的实施路径和可操作的方法指导。本研究将提出三条具有实操性的融合路径,旨在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找到数理学科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培养出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新时代青少年。

一、数理情境创设,以数据撬动道德感知

数据是客观世界的语言,它剥离了情绪干扰,以真实、可验证的方式呈现问题本质。数据具有客观、直观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触及道德思考,避免了传统德育容易出现的说教感和距离感。比如教师带学生算一笔账:全校同学每人每天浪费半碗饭,一年下来就是多少粮食?这些粮食能养活多少人?不用教师多讲,学生自己算完就知道节约粮食不是空话。这就是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自然培养了学生们的品德。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理情境,让他们计算、比较和分析,既能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情感。比如教师比如,教师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一个月的零花钱支出情况,分析哪些是必要消费,哪些是冲动消费。通过数据的对比,学生不仅能学会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数字信息,还能体会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甚至引发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思考,从而培养节俭和感恩的意识。再比如,在环保主题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如果分类回收可以减少多少浪费,这些数据会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环保行为的实际价值,远比单纯呼吁“要保护环境”更有说服力。数据就像一座桥梁,它连接了理性的数理思维和感性的道德体验,让德育不再是抽象的道理,而成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计算得出的真实认知。这样的教育既扎实又生动,学生不仅知道该怎么做,更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最终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二、数理思维引导,以理性深化道德理解

(一)问题链驱动

问题链的构建遵循认知发展规律,通过环环相扣的递进式提问,引导学生完成从现象观察到价值判断的思维跃升。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堆砌问题,而是精心搭建好思维阶梯,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触及道德认知的核心维度。比如在探讨“诚信”主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链:为什么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作弊对个人学习效果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所有人都作弊,最终会导致什么后果?通过数学建模分析作弊行为的短期收益和长期代价,用数据揭示诚信的价值。教师循序渐进的追问能极大地帮助学生突破道德认知的表层,让他们在理性思考中真正理解诚信不仅是规则要求,更是维护公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必要品质。

(二)AI工具的使用

AI技术的介入可以为初中教师的传统教育注入智能化的新维度,比如情境模拟的沉浸感,教师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出可以同学生们互动的道德困境场景,把抽象的的道德原则具象化;而且AI技术的反馈具有即时性,系统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实时评估和数据可视化呈现,让道德选择的后果变得可观测、可测量。

AI软件豆包的使用为例,教师开展了“校园零花钱理财计划”这个主题活动,活动开始时教师先让同学们在豆包上创建个人理财账本,记录两周的零花钱收支情况。每天放学前的5分钟,学生打开豆包APP,用语音或文字记录当天的花费,比如“早餐5元、文具12元、奶茶8元”。经过一周的数据积累,豆包的智能分析功能开始发挥作用:它会自动将消费归类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并生成个性化的消费报告。比如系统提醒某位同学:“你这周在零食上花费了86元,相当于3本课外书的价钱”。这些直观的数据对比让学生们第一次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消费习惯。第二周是实践阶段,每位学生要根据第一周的数据,制定一个优化后的消费计划,并在豆包上设定每日预算。然后AI助手就会实时跟踪执行情况,当某位同学快要超支时,豆包会弹出温馨提示:“今日零食支出已达预算的80%,建议停止购买”。活动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性消费的社会意义”,把数理思维自然升华到道德认知。整个活动通过真实的数据采集、生动的AI互动和具象的可视化呈现,让“量入为出”“理性消费”这些抽象概念变成了学生们切身体验的生活智慧。

三、实践行为固化,以仪式固化道德行为

仪式活动具有可重复性,这能为学生提供持续稳定的行为训练,而且仪式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对强化行为背后的价值认同很有帮助。教师把数理思维融入仪式设计,可以使道德行为获得理性支撑,避免流于形式。

。以"班级环保银行"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个把环保行为量化为虚拟货币的长期实践系统。具体来说,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了详细的环保行为积分规则,如垃圾分类正确投放每次积2分,节约用纸10张积1分,这些量化标准本身就蕴含着数学思维的运用。教师还在每周五下午设置固定的“环保结算日”的仪式,由值日小组运用统计图表公示全班学生的积分情况,计算出个人排名和小组平均分,这个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又营造了集体监督的氛围。每月末教师会举行“环保拍卖会”的特别仪式,学生可以用积累的积分竞拍文具、书籍这些物品,而教师会适时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计算“投入产出比”——比如坚持三周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一本心仪的书,实践证明,具象化的价值换算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良好行为的实际回报。这种仪式化实践的成功之处在于:量化标准赋予学生行为可操作性,固定仪式为学生提供了行为持续性,数据可视化强化了学生的行为成就感,三者环环相扣,使学生们的道德养成既有数学的精确性,又有教育的感染力。

结语

数理思维与德育的融合创新,本质上是让道德教育扎根于理性土壤的实践探索。通过数据实证、理性分析和行为量化,传统的道德说教转变为学生可参与、可验证的成长体验。实践证明,这种融合不仅没有削弱德育的人文性,反而因其严谨的逻辑和真实的反馈而更具说服力。未来广大教师可进一步探索不同融合路径的适用情境,开发更精准的评估工具,并关注这种模式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将数理思维引入德育领域,正是为了让这棵“德行之树”生长得更加挺拔、更加茂盛。

参考文献

[1] 张弘.德融数理理念在初中英语德育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25,25(04):171-174.

[2] 王欣.德育视角下初中英语跨学科阅读教学研究[J].英语教师,2025,25(01):126-131+137.

[3] 张媛.“德融数理”理念下的德育课程项目化实践与探索[J].山东教育,2024,(34):40-42.

[4] 姜蕾蕾.“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24,24(15):99-1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