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产教融合;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专业建设思路
正文
一、引言
当下,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应用场景几乎覆盖各行业。伴随产业深入发展,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需求“量质齐升”。数量上,需求显著增长;质量上,对人才的实践操作、创新思维及 与行业需求适配能力提出更严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阵地,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产教融合作为创新模式,在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间架起桥梁,为专业建设开辟新路径,也为培养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方案,助力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二、产教融合实践模式研究
(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校企协同育人是产教融合的关键实践形式,其核心在于确立清晰合作目标与准则。双方应遵循资源互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以保障合作公平且长效。为此,可成立专门合作协调机构或管理委员会,统筹合作事务,明确权责,规范流程,并搭建高效信息沟通平台,实时跟进合作进展,及时反馈并调整策略。
在合作实践中,校企可联合制定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实践教学环节应融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升其实操能力。同时,邀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担任兼职讲师或实习导师,与校内教师形成育人合力。例如,某中职院校与知名IT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并提供实习机会。众多毕业生毕业后顺利入职该企业,这充分说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能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二)实践基地建设与利用
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用,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依托,涵盖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四阶段。选址要综合权衡便利性与辐射范围,优先选学校近、交通便利且资源丰富之地,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基础。
规划时,围绕专业特色与教学需求,科学划分实验室、实训场地等功能区域,让各区域功能明确、协同高效。设计环节需兼顾企业需求与教学目标,合理确定设施设备配置、布局与数量,确保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建设阶段则严格依规划推进,保障基地设施完备、设备先进。
在实践基地利用上,要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学校制定详细教学计划,明确学生实践任务,教师有序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开展讲座与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像邢台技师学院,利用实践基地开展世界技能大赛集训,通过校企协同,使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接轨,为学生打造仿真工作场景,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让产教融合真正落地。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思路
(一)产业需求分析
产业需求调研是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点。学校需全面且深入地研究产业发展趋势,精准洞察企业用人标准、行业规范及技术动态,以此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尤其要聚焦 5G 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分析其市场需求与人才供需状况,这些领域是未来就业的重要方向。
学校可与互联网企业、通信运营商、数据机构、网络安全企业开展多元合作,如校企共建项目、实训基地等,梳理岗位能力需求,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同时,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要对标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认证要求,确保培养出的人才契合市场需求。
(二)课程设置与内容设计
产业需求调研是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应深入探究产业发展趋势,精准洞察企业用人标准、行业规范以及技术动态,以此为依据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架构。尤其要关注 5G 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领域,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方向,全面了解其市场需求与人才供需格局,这些领域是未来就业的关键赛道。
学校可积极与互联网企业、通信运营商等展开多元合作,通过校企项目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等途径,精准梳理岗位能力需求,让学生获得实战锻炼机会。此外,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需紧密对标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认证要求,确保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三)教学资源建设
完善与升级教学资源,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言,具有关键意义。其建设工作需从教室设备、实验室配置、图书馆馆藏以及数字化资源平台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规划。
在教室与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上,要将其作为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性强,因而打造现代化的教学与实验环境十分必要。教室应配置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助力教师开展多元化教学,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实验室则需配备高性能计算机、专业网络设备以及精密实验仪器,让学生能够开展网络搭建、配置调试、故障诊断等实际操作训练,从而切实掌握技术应用技能。
图书馆文献资源与数字化平台建设也不容忽视。鉴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换代快,学校图书馆需及时更新图书、期刊、学术论文等资源,使师生能获取前沿技术信息。同时,构建智能化在线图书馆系统,支持文献便捷检索与在线阅读,这种灵活高效的学习模式,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培养其独立钻研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需积极招揽各方人才。不仅要吸引学术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还要引入行业里经验老到的资深技术专家。此外,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和研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当下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
师资培训体系也至关重要。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培养机制,定期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题研讨、学术交流以及教学研讨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成果与经验,助力教师紧跟行业步伐,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提升其学术与科研水平。
完善的激励机制更是不可或缺。学校应优化薪酬、职称评审、奖励表彰等制度,对在专业建设与教学中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五)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核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增强学习实效性,为职业发展奠基。
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样,除传统实验课外,还可开设专项实践课、企业实习课与毕业设计。实践课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前沿技术与经验;实习课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网络技术项目,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养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学校可通过搭建创新实验室、组建技术研究团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与资源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技术竞赛,如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展示专业技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推动专业发展。
四、结论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需紧扣产业发展脉搏与社会实际需求,突破传统教育桎梏,深度融入产教融合理念,打造契合现代产业需求的人才培育新模式。通过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强化实践基地建设与运用、精准开展产业需求调研、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优化实践教学等一系列举措,方能培育出实践操作娴熟、创新思维活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丹凯,李金豪.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研究[J].职业,2024,(04):58-61.
[2] 艾建红.产教融合视域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构建研究[J].微型计算机,2025,(08):187-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