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家园社协同教育的创新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家园社;协同教育;创新实践
正文
1家园社协同教育的现状分析
1.1家园社协同教育工作方法不够丰富
随着幼儿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家园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默契程度不断提升,这样就形成了巨大的教育力量。一些幼儿园没能真正理解家园社协同教育的实质内涵,教育方法不够灵活和丰富,仅仅开展几次家长会,或者举办几次亲子活动,他们认为这就是家园社协同教育,进而导致教育方法单一化现象显著,工作目标不够清晰,工作内容不够完善,工作机制缺乏保障。
1.2家园社协同共育活动内容比较简单
幼儿园教育需要充分挖掘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实现不同类型资源的共享,但是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的时候容易忽视其他主体的作用,家园社协同教育活动在开展的时候大多是教师讲授和家长参与的形式,幼儿朋友和家长基本上围绕园区开展活动,活动设计的互动性不足,学生和家长的体验感较差,这样将会不利于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教育,并且合作共育的效果不佳。
1.3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
家园社协同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处于高度的站位,融合丰富的社会资源,然后形成一股有效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幼儿朋友的健康成长。可是幼儿园老师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往往忽视家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自己更懂幼儿教育,教育经验比较丰富,他们在教育上起到主导和控制作用,这样就不利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双向发力。此外,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存在偏颇,他们认为幼儿园阶段要为小学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能充分意识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没能理解幼儿园的游戏教育理念。
2新时代背景下家园社协同教育的创新实践
2.1做好幼儿家长的引导和配合工作
家园社协同教育模式中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幼儿朋友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幼儿的相处方式、自身行为方式等都会影响幼儿的成长。所以幼儿园与社区要做好家长的引导和配合工作,不断提升家长的育人意识,形成完整的育人纽带,有效地贯穿家庭、幼儿园和社区。首先,幼儿园要开展家长教育培训会议,聘请知名的教育专家和心理老师,指导幼儿家长如何扮演好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者角色,可以围绕儿童心理健康、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家长在这些培训会议中增加了幼儿教育有关的知识,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第二,强化家长、幼儿园和社区的联系密度,社区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社区家长们分享育儿经验,更好地促进家长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家长群等媒体方式,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等。此外,积极地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或社区的亲子游戏中来。第三,亲子阅读课程的设置需要幼儿园老师做好相关调研和分析工作,幼儿园老师要挑选出优秀的亲子阅读课程,指导家长亲自教育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借助亲子共学的形式,家长自身的教育理念得到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有所改善。第四,家庭、幼儿园和社区需要长时间合作。幼儿园、社区要依靠社会力量,打造系统且完整的协同教育网,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丰富。
2.2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家园社协同教育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使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沟通更加有效,真正地做到资源的分享。首先,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要建立线上信息沟通平台。通过最新的科技手段,打造信息化交流中心,这样可以更好地捕捉信息,还可以促进家庭、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真正地达到协同教育的目的。信息沟通平台的建立能够让家长获取更多资源,了解幼儿园的工作计划和活动布置等,及时地了解幼儿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等,从而做好多方面的协调与沟通。第二,畅通线下信息的交流通道,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线下会议和座谈会等形式,实现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交流。比方说,幼儿园和社区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园区活动,提供家长们沟通交流的平台。第三,确保信息交流呈现双向。家长们使用信息沟通平台来了解幼儿的学习表现,幼儿园老师也可以知晓幼儿的家庭表现,家长可以将反馈意见直接提交到幼儿园与社区,幼儿园和社区将会配合家长做好相关工作的整改,积极听取家长对于教育工作的意见。第四,信息沟通平台内部包含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这些都可以为家长提供教育方面的指导,比方说,亲子活动建议、育儿经验、图书分享等。综上,信息沟通平台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信息传递上更加便捷和高效,家庭、幼儿园与社区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
2.3树立全员育人的责任意识
家庭、幼儿园和社区都要把幼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彰显育人思想理念。首先,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要让家长具备育人的主体意识,因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参与了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家长要自觉且主动地承担教育责任,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各项亲子活动。其中,促进幼儿园和社区的广泛交流和合作,家长要知晓幼儿在校的学习情况,制订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协同教育方案。其次,幼儿园老师也要具备育人责任意识,老师们承担着培育祖国花朵的神圣使命,在日常教学和管理的时候要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充分了解幼儿学生的成长变化,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三,社区人员也要树立育人责任意识,幼儿在社区中成长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社区人员要做好幼儿健康成长的保护者。其中,通过志愿者组织等形式号召广大爱心志愿者加入到社区服务中,配合家庭和幼儿园开展协同教育工作。比方说,基于社区的基本情况,开展特色的亲子教育讲座,多元的亲子活动,还可以在社区建立图书阅览室等,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更多丰富的学习资料,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第四,政府部门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做好帮扶工作,制定关于家园社协同教育机制,推动全员育人氛围的形成。政府部门还可以做好培训的指导工作,利用媒体的力量,做好家庭教育的宣传,让社会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浓厚氛围,政府部门要提供关于家庭育儿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优化家长的幼儿教育水平。
2.4基于社区土壤,打造实践基地
家园社协同教育模式下需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其中,社区作为重要的力量来源,务必思考如何配合家庭和幼儿园,做好家园社的协同教育工作。幼儿园要同社区展开交流和沟通,了解社区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状况,基于社区的文化土壤,打造具有社区特点的实践基地,这样将更好地开发幼儿园以外的教育资源。比方说,教师要前往社区,了解所在社区的文化和资源特点等,然后找到贴合社区特色的实践基地,比方说,农名工比较多的地区可以建设农民工子女支教基地,红色文化比较浓厚的地区可以成立红色文化交流中心等;实践基地的建立需要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和管理,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前往实践基地,学习和了解社区文化和历史。另外,幼儿园老师也可以组织孩子和志愿者,邀请一些民间艺人和手工艺传承者,让他们分享一些生活常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也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充分使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幼儿园与社会在幼儿成长道路上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幼儿如同新生的幼苗,需要多方的呵护方能健康且茁壮地成长,所以家园社协同教育理念的推行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也是幼儿教育的指南,通过丰富且全面的教育支持,幼儿将更好地走向社会,那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努力,提供更多适合幼儿成长的优质条件,发挥这种育人模式的最大价值。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家、园、社区协同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Q23-04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以攀,李天凤.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困境与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3(7).
[2]孙伯乐,冯桃.协作教育导向下家庭、幼儿园与社区三方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构建策略研究[J].教师,2023(28).
[3]张雪.安吉游戏理念下对幼儿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J].辽宁教育,2022(20).
[4]唐艳艳.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探索:以大班主题活动“互访日”为例[J].幼儿教育 研究,2024(4).
[5]杨彩霞,张玲玲,郑党.学前儿童家庭德育的有效路径———基于中国儿童中心家园(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探讨[J].中华家教,2021(04):74-80.
[6]韩凤梅.以社区为教育实践基地: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之路[J].学前教育研究,2022(12):87-90.
[7]刘雪佳.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新局面[J].教育家,2023(1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