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苗族蜡染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非遗;苗族蜡染;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实践
正文
前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更加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国家不断出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政策,直观体现了国家对非遗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因此做好非遗保护可以帮助民众更深的了解我国的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苗族蜡染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保护。但是蜡染技术与新兴技术脱节,导致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这就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主体的共同参与,保证蜡染技术的持续传承。
一、非遗蜡染概述
(一)非遗蜡染的文化渊源
蜡染古称蜡缬,起源自我国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市等地区,是苗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传承的手艺,属于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术之一。苗族蜡染作为蜡染技术的重要流派,代表着我国古代先进的印染技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凝聚了苗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因此,苗族蜡染在2006年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古代,苗族人民会为了躲避战乱而不定时迁徙,这就容易造成文字的缺失,所以为了记录文字、记录历史而逐渐发明了在衣服上蜡染的技术。蜡染是文字的象征,也是对苗族文化的记录,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对自然以及对传说的敬畏和崇拜,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愿景,也是苗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苗族蜡染技术从唐宋时期起源,以蓝色为主,并在衣服上使用图案进行点缀。苗族蜡染在明清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即人们可以在衣服上涂抹熔化的蜡后再进行染色,这样可以获得会更为精细的纹样,艺术美感大幅提升。20世纪初,伴随工业革命的浪潮,市场对蜡染手工艺品的需求大幅降低,传统蜡染工艺受到极大的冲击。20世纪中后期,我国社会长治久安和人们的审美水平的提升,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更加关注。在传统蜡染技术中引入先进的技术,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使其价值得到实际变现。社会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不断增强,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宣传和继承蜡染技术。21世纪后,苗族蜡染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深入探索苗族蜡染的继承和发展路径,使苗族蜡染技术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
苗族蜡染是在经久不衰的传承中得以演变,蕴含了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更迭,展现着苗族独特的文化,是总结和记录区域文明的重要载体[1]。每个历史阶段都为苗族蜡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所以相关历史研究人员以此为载体,深入研究过往,从而深入了解苗族蜡染技术,使其发扬光大。
(二)非遗蜡染的制作流程
苗族蜡染是我国蜡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蜡染多用青白两色,并加入花鸟虫鱼等图案,经过繁复多次的蜡染得到富有意趣的工艺品。非遗视域下的苗族蜡染技术具有独特性,其原理就是在布料上利用防水的蜡进行绘图,完成之后再进行上色。如果没有被蜡覆盖的区域就会上色,而被蜡覆盖区域就会保留颜色,从而形成各种有趣的图案。
苗族蜡染涵盖点蜡、染色和去蜡等环节。第一,点蜡。点蜡是苗族蜡染的核心环节,如果点蜡技术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成品的质量。传统的点蜡要先熔蜡,用蜡刀蘸取已经熔化的蜡液,绘制各种各样的图案。非遗传承人必须具备高超的点蜡技能,绘画能力尤为出众,甚至不用打草稿便可获得精美的图案。第二,染色。苗族蜡染通常会使用当地的马蓝进行着色。首先,选择新鲜的马蓝叶茎作为染色的原料,并将其浸泡在清水中。静置一段时间,等到清水变成青绿色时再加入石灰进行发酵。将获得的蓝靛泥进行拍打。拍打完成之后静置一天,将沉淀物与米酒混合静置,完成染色制料的最后步骤。值得注意的是,蜡染人员要选择合格的原料,保证成品质量。将完成点蜡的衣服浸入染料,保证上色均匀无偏差。将衣服在染料中浸泡物五六天之后取出,完成染色。第三,去蜡。将浸泡好的衣料用高温蒸煮,待蜡熔化,进行水洗,完成去蜡,获得一幅精美的图案[2]。
二、非遗视域下苗族蜡染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一)崎岖的地形导致苗族蜡染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足
苗族蜡染多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而这些地区以高原、丘陵和山地等地形为主,土地破碎、环境封闭、交通不便,导致沟通不畅。人们缺乏交流的机会,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文化环境闭塞,这都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崎岖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苗族蜡染的传播和发展。在资源极为有限的背景下,当地政府会将发展重心放在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行业,而对蜡染文化和技术的宣传力度不足,这无疑会使本就出现传承问题的蜡染工艺更加雪上加霜,加剧传承蜡染文化的难度。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象不足加剧传承难度
蜡染技术是一种动态的非遗技法,需要学习者必须全面掌握技法,深入挖掘蜡染文化,形成蜡染品牌,扩大蜡染的影响力。但是在实际传承中,当地很多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选择去城市谋求机会,放弃学习蜡染技术,这会使非遗蜡染传承后继无人,甚至面临技法失传的局面。高校对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传宣传的力度不足,学生对蜡染技术的未来前景认知不明朗,所以进入社会后也不会将继承蜡染技术作为首选。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不足将会使蜡染技术难以形成标准加工、销售等体系[3],导致蜡染市场难以打开局面。教育对象不充分和市场不开阔形成恶性循环,不断阻碍蜡染技术的发展。
(三)蜡染传承方式的单一性阻碍传承的扩大化
传统的蜡染技术大多在家庭作坊、小微企业等结构中单一传承,难以形成规模化传播,创新创业对象人数不足。家庭作坊是以家庭为单位,并且技艺只在家庭内部流动,会生产小规模的成品,产生的经济效益极为有限。合作社是在家庭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市场+合作社+成员”为运作模式,需要动用多方资源,使蜡染技术逐步打破家庭垄断,技法和文化向外拓展,形成专门的蜡染市场,从而吸引更多创新创业对象。小微企业需要政府进行经费支持,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高水平的蜡染技艺传承人,鼓励其学成之后自主创业[4],但是这需要政府做到深层次宣传。但是现阶段来看,我国缺乏完整系统的蜡染技艺传承方式,传承规划和布局不合理,导致蜡染技艺传承辐射范围极为有限,文化延伸力度不足,难以打开除苗族以外的市场。
三、非遗视域下苗族蜡染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要想实现高质量的蜡染传承必须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扩大高校和社会的技能培训,扩大蜡染传承的范围。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改革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使其符合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实现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将传播蜡染技术作为自己的责任,进而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提升教育质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体现地域特色,也能展示文化自信,是根植于国人内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使高校学生从蜡染等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获取文化创意素材,还能将双创项目与政府扶持政策相联系,加快蜡染技术的传承。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可以强化高校的育人体系,为非遗保护和文化传播带来更多的人才力量,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蜡染工作,为蜡染技术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5]。
(二)实现区域特色与创新元素的高效融合
蜡染技术的传播离不开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有些区域对蜡染技术的创造性不足,有些项目仍旧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操作,所以技术与时代发展出现不适配的情况。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于蜡染技术,结合当地艺术和现代科技,探索市场中对蜡染技术的风向,生产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工艺品,扩大目标受众,让蜡染技艺和文化走出去。另外,高校可以开展非遗技艺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感受非遗的魅力,了解非遗项目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探寻非遗背后的人文故事,将活动的优势内容穿插于课程中,便于学生在无形中加深印象。将非遗活动纳入教育实践,便于学生掌握非遗精髓,为传统技艺赋予新的时代印记,为传统技艺的发展注入活力。
四、非遗视域下苗族蜡染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本文以某个蜡染工作室进行举例,研究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下的运作方式,为后期非遗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蜡染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简介
蜡染工作室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打造一系列具有时尚感的工艺品和饰品。蜡染工作室可以利用网络在抖音、微博等平台进行强有力的宣传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蜡染工艺,做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创办蜡染工作室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也是弘扬非遗技术的关键路径。蜡染工作室与非遗传承人进行合作,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扩大传承人的数量和规模,强化校企合作,定期举办蜡染技术培训活动,为促进非遗蜡染文化的传播打下基础。建立非遗蜡染技术培训中心与对应的产品销售网络平台,为非遗蜡染传承培养新生力量,加快艺术革新。
(二)蜡染工作室的运行模式
蜡染工作室可以将具备非遗传承技术的教师团队进行整合,并鼓励其他教师自发参与其中,探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模式和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和流程,扩大蜡染技术的影响力。首先,高校可以利用社团鼓励学生自发了解蜡染工艺,并形成高校联合,提升蜡染品牌影响力。其次,学生自发参与和传播蜡染工艺,联合知名企业、教学单位以及公益组织,举办多样化的蜡染训练项目,强化蜡染技艺的社会吸引力,提升蜡技术[6]。利用网络销售平台宣传非遗元素和蜡染工艺品,扩大蜡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大工艺品的销售力度,满足人们对工艺品的需求,促进更多的人参与非遗蜡染技术的传播。
(三)蜡染工作室作用
在开展蜡染工作室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精美的传统手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强烈的使命感,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实现对学生艺术品质的培养,使其重视文化传播。本文以蜡染技术为研究对象,不仅希望学生在专业领域提升技能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使其深刻感悟丰富灿烂的文化和技艺。
蜡染工作室采用线上和线下共同培养的方式,帮助学习者主动了解蜡染技艺,做到文化自信。深层次了解蜡染技艺背后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底蕴,做好定期培训,获得更全面的宣传和带动效果,逐步形成品牌影响力。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清晰了解和把握蜡染技术的操作难度,从产品类别和培训方面开展差异性的培养服务,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方案,利用微信公众号和训练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蜡染文创产品的用户群体应做到精准的定位,并用苗族蜡染技法和传统文化进行产品设计[7]。高校可以将蜡染课程引入乡村,开展免费的蜡染课程,使乡村人获得一技之长,强化蜡染技术的继承和传播。蜡染工作室可以为乡村人赠送如抱枕、钥匙扣等文创产品,吸引民众的兴趣,打开蜡染产品的销售通道。蜡染工作室可以创造工作岗位,缓解失业问题,加快农村振兴。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苗族蜡染技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也是区域特色的集中体现。非遗视域下苗族蜡染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民众深层次了解蜡染技术,完善技术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杨宝鑫,沈一帆.非遗视域下苗族蜡染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研究[J].西部皮革,2022,44(20):40-42.
[2]宗诚,邱欣妍,白新蕾. 非遗视角下苗族蜡染技艺的数字化传承[J]. 印染,2024,50(05):102-105.
[3]王廷荣. 苗族蜡染技艺项目研培成效分析——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02):138-139.
[4]郭闯,王思琪.基于AI图像生成技术的非遗传承保护与设计应用研究——以苗族蜡染艺术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4,53(04):114-117.
[5]田素美,丁月.文化记忆视域下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传承与数字化开发研究[J].东南传播,2024,(07):40-44.
[6]韦依帆,马红.非遗视域下苗族蜡染图案的活态传承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3,52(05):99-101.
[7]胡芯圆,郑钧城,田秋霞.基于“非遗+”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探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绣、蜡染为例[J].时代报告(奔流),2022(11):101-103.
作者简介:
李启淑,女,1979,汉族,大学本科,副教授,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单位邮编,644100
基金项目:
基于双创背景下非遗类课程的“非遗+”课程探索与实践——以苗族蜡染为例 GZJG2022-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