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非遗文化;传承现状;对策研究
正文
引言: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幼儿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时期,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当前幼儿园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亟待探索有效的传承路径。
一、现状分析
(一)非遗文化,融入不足
当前,众多幼儿园在尝试将非遗文化融入教育过程中,普遍面临力不从心的困境。一方面在于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尚显肤浅,缺乏深入的挖掘和理解。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只是触及非遗文化的表层,而难以触及其核心精髓和价值所在。例如,幼儿园可能只是简单地展示一些非遗项目的图片或视频,而未能引导幼儿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部分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上过于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文化情感熏陶的重要性。这种倾向导致非遗文化的传承沦为一种形式,而未能真正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在非遗文化传承的实践中,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地区或幼儿园由于经济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来支持非遗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这些幼儿园可能面临资金匮乏、教学设备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等困境,导致非遗文化传承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与此同时,另一些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则可能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丰富的教学材料以及先进的教学设备等。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合,这些宝贵的资源并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问题剖析
(一)重视不足,融合不深
幼儿园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其传承的成效。目前仍有部分幼儿园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持有一种表面化的态度,仅仅停留在口号宣传和形式主义的层面。这些幼儿园未能将非遗文化真正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导致传承工作与实际教育活动的脱节。
此外,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和课程设计的不系统也是阻碍非遗文化与幼儿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缺乏具备非遗文化素养和专业教育技能的教师,使得幼儿园在传承非遗文化时显得力不从心。同时,没有科学、系统的课程设计作为指导,非遗文化的融入往往显得零散而无序,难以形成持续、深入的教育影响。
(二)传承方式,单一乏味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普遍呈现出单一乏味的特点。许多幼儿园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非遗文化作为一种静态的知识进行传授,而忽视了其动态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同时,由于缺乏创新性的传承手段和方法,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展现。幼儿园在传承非遗文化时,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展示和讲解方式,而未能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或创新教育理念进行拓展和延伸。
三、对策探讨
(一)精选资源,因材施教
面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问题,幼儿园应当审慎而精心地挑选适合自身条件和教育目标的非遗文化资源。这不仅要求幼儿园充分了解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各种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教育价值。在选择资源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幼儿兴趣、具有教育意义的非遗项目。例如,可以选择剪纸、泥塑等传统手工艺,或者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让幼儿在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此外,幼儿园还应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与合作,与其他教育机构、文化部门或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还能够提升非遗文化传承的整体水平。
(二)搭建平台,课程融合
为了实现非遗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有机融合,幼儿园需要搭建一个专门的平台,将非遗元素巧妙地融入日常课程中。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也可以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通过平台的搭建,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接触和学习非遗文化的机会。
在课程设计上,幼儿园应结合非遗文化的特点,创设主题活动和实践操作环节。例如,可以设计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让幼儿在制作节日食品、装饰节日环境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组织手工艺制作、戏曲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幼儿在亲身参与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创新方式,多元互动
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幼儿园应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幼儿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可以为幼儿呈现一个更加生动、形象的非遗文化世界。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幼儿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或传统节日的庆祝场景,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鼓励幼儿通过表演、创作等方式表达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类表演活动或手工制作比赛,让幼儿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华。
(四)家园共育,合力传承
家庭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是非遗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家庭氛围。通过定期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方式,幼儿园可以向家长传递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教育价值,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融入非遗元素。
同时,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家长讲座或工作坊,讲解非遗文化的知识和技艺。这不仅可以提升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还能够促进家园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幼儿园和家长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幼儿园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积极探索有效的传承路径和方法。通过精选资源、搭建平台、创新方式以及家园共育等对策的实施,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俞杭英.聚焦空竹创玩 传承非遗文化——幼儿园空竹活动的载体,路径,策略运用研究[J].考试周刊, 2023(25):159-162.
[2] 宋旸.幼儿园中非遗文化的渗透与实践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3:4-6.DOI:10.12219/j.issn.2095-4751.2023.29.004.
[3] 季倩雯.非遗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J].求知导刊, 2023(5):11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