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信息化;农村小学数学;家校共育;探索与实践
正文
引言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迅速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家校共育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新道路和新方向。具有远见卓识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主动颠覆教学传统,积极“跳出”课堂和教材,在与学生家长密切交流和互动中共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及优势。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逐步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农村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的现实问题
小学阶段的家校共育尤为关键,关乎学生的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科学高效的家校共育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铺路。在基础教育改革工作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农村小学数学家校共育质量迅速提升,数学教师学校以及家长越来越关注协作育人。但是传统的育人理念存在诸多的历史遗留因素,现阶段的家校共育问题较为棘手。
首先,有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对家校共育不重视,还未意识到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颠覆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和手段,双方之间的合作及交流局限于定期家访,家校共育的时空范围还未被打破。其次,小学数学教师没有结合数学学科属性以及主要课程内容深度分析基本学情并优化设计家校共育任务,难以为家庭教育指明道路及方向,无法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齐头并进和齐抓共管,两者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1]。最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个人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难以灵活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整合优质的家校共育资源。学生只能够依靠课堂学习获取数学知识,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的数学知识比较有限,有的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存在焦虑情绪。
二、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的实践意义
首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及发展。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不容忽略,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性格兴趣和思维模式。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学校教师能够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重担,带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家长则能够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的身心发展速度逐步加快,能够实现全面成长及发展。
其次,有助于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通力合作、互利共赢和优势互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性格特点、教育经验、教学功底、学历背景各有不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受经济收入、工作环境、知识水平以及性格特点的影响,家长的个人素质高低不同,如果能够加强家校交流及沟通,主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就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双方能够在互提意见及时沟通的过程中实现协同育人,保障最佳的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铺路。
最后,有助于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与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相比,基于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优势更为明显,能够实现校内教育向校外教育、线下教育向线上教育的有效过渡和拓展延伸,学校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迅速提升,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能够为学生的知识学习、社会实践和习惯培养助力。
三、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家校共育的实践
(一)转变固有教育理念,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
在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后,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比较严格,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如果教师沿袭学练式的教学理念简单灌输理论知识,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数学训练任务,简单布置家庭作业,按照学校要求定期开展家访工作就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家校共育。基于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转变传统的家校共育理念,灵活驾驭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顺利实现家校共赢目标。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尤为关键,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扮演课程引导者的角色,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小组内部合作。在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后,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微课为学生的家庭学习铺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确保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能够在微课的支持下主动弥补短板。
其次,教师需要践行现代化的家校共育理念,基于微课技术探索新的家校共育路径,将微课作为家庭教育的“支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确保学生能够在家庭学习中巩固和强化学科内容,形成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鸡兔同笼”时,很多学生存在认知短板和思维定势,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微课视频,用微课指导家庭教育,科学设置家庭指导微课,鼓励家长在家中带领孩子一同学习数学知识,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专业系统的教育资源。
(二)依托主要课程内容,优化设计家校共育任务
在家校共育中数学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保障最佳的协同育人效果,数学教师应努力搭建家校共育“桥梁”,尝试多种家校沟通方式以及合作育人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依托主要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制定家庭微课学习单,针对性地设计家校共育任务,用任务指明家校共育思路及方向[2]。首先,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基本学情,深度挖掘教材,领悟编者意图,罗列重难点知识,结合主要教学内容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微课系统,尝试多种微课表现形式,整体规划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家庭教育,有机融合学科教育和家庭教育。其次,在有机整合家庭指导教育资源时,数学教师应形成教研团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结合学情和教情共同准备教学资源,由学科带头人整体策划和组织教学研究工作,保障家庭教育指导资源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一致性。
再次,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学科教学规律优化家校共育资源,实现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利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为家长精准提供契合学生认知期待和学习需求的家庭教育资源,确保家长能够获得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支持,主动配合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时分秒”时,教师可以结合主要课程内容设置难易适中的微课,有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扎实,教师就可以围绕“时分秒”创编主题学习题目。有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教师可以设计典型计算题以及内容复述题,整合多种题目类型,提前将题目上传到家校共育平台中,主动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确保不同水平学生的家长能够提前了解家庭作业,更好地在家庭教育中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协作完成家校共育任务,提升家校共育质量和水平。
(三)灵活利用信息技术,高效整合优质课程内容
在主动创新家校共育模式,提升整体融合效果时,教师应注重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以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合优质的课程内容,顺利实现家校共育目标。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盼以及实际需求,结合学情以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优化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3]。微课在家校共育中非常常见,内容短小精悍,耗时较少,家长能够迅速上手,直观清晰地分析数学知识重点和难点。数学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家校共育准备工作,优化制作微课课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综合考量家长的疲惫心理,抓住教学重难点,在高效整合优质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为家长的家庭教育保驾护航。
其次,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整合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课程内容,围绕重难点知识优化设计教学主题,反复训练学生的薄弱环节,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再次,教师需要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实现双方通畅交流和一对一指导。家长可以借助课程内容和家庭教育资源自主选择微课开展家庭辅导工作,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鸡兔同笼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设置生活场景——在马拉松比赛中有100名参赛者,举办方需要将100份物质分给参赛者,其中每三位未成年人参赛者可以获得一个物资包,一个成人参赛者可以获得三个物质包,那么总共有多少名未成年人参赛者和成人参赛者呢?基于问题转换场景,优化设计生活化微课内容,正确指引家长的家庭教育。
(四)完善构建反馈机制,优化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在全面开展家校共育活动时数学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需要参与其中,教师需要在与学生家长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发挥家长的价值,深度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数学教育。首先,教师应理性分析家校共育的基本效果,综合考量固有的家庭教育问题,提出改进对策,在理性分析和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课程反馈机制。作为家庭共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家长交流沟通关于数学教学的看法,分析学生和家长的态度,逐步形成学生、家长以及数学教师三方联动的反馈机制[4]。
比如在围绕“时分秒”开展微课复习活动时,教师可以登录在线教学平台及时回访学生和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其次结合最终的沟通交流结果,教师需要总结普遍性问题和个性化问题,理顺教学思路,在分类处理中扫清家校共育的障碍。最后,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家校共育模式,构建立体成熟的反馈机制,依托网络会议、线上家长会等形式给予家长针对性指导和专业建议。确保家长能够灵活利用多种专业系统的教育策略和工具出色完成家庭教育工作,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家校共育非常有必要,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主动颠覆教学传统,积极践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深度剖析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及标准,有效整合及梳理主要课程内容,灵活驾驭多种信息技术,逐步完善家校共育反馈机制。将更多的新鲜血液融入数学教学,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个性化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李惠红.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学研究, 2017(5):3.DOI:10.3969/j.issn.2095-2791.2017.05.022.
[2] 金虎泰.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策略分析研究[J].成功, 2023(22):0094-0096.
[3] 陈厚芳.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家校共育模式[J].世纪之星—小学版, 2021(23):2.
[4] 魏田,康艳艳.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成因剖析及应对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 202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