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正文
一、引言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内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开展民俗文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分析
(一)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分布情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广泛分布在各个年级和不同的单元之中,犹如繁星点缀于知识的天空。从传统节日方面来看,七年级下册的《社戏》展现了江南水乡在社戏期间独特的民俗风情,让读者感受到乡村节日的欢乐氛围;八年级上册的《端午日》详细描述了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等传统活动。在民间艺术领域,九年级上册的《变脸》为我们揭开了川剧变脸这一神秘艺术的面纱;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则从建筑艺术的角度,体现了民间建筑的精妙之处。而风俗习惯方面,七年级上册的《济南的冬天》中对当地冬季的生活习惯有所描绘,八年级下册的《云南的歌会》更是将云南地区独特的歌会习俗生动呈现。
这些民俗文化内容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内涵,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户。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春》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节期间的热闹景象,如“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这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节的喜庆与活力。同样,八年级下册的《吆喝》一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街头巷尾的各种吆喝声,如“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的果子。”展现了老北京独特的市井风情,使学生对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二)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呈现形式
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呈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化宝库。课文作为主要的载体,通过生动、优美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述,引领学生走进民俗文化的奇妙世界,让他们充分感受其独特魅力。比如,《安塞腰鼓》中“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样激昂的文字,将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插图作为辅助手段,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例如,在《苏州园林》的课文中,配有精美的园林景观插图,学生通过观察亭台楼阁、假山池沼的布局,能够更真切地感受苏州园林所蕴含的独特美学和文化韵味。
三、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民俗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的民俗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开展高质量的民俗文化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主动参加各类民俗文化培训课程,这些培训通常由专业的民俗学者或文化专家授课,能够系统地传授民俗文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此外,教师还应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如《民俗学概论》《中国民俗文化史》等学术著作,以及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有关民俗文化研究的论文,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价值、发展脉络以及研究方法。通过不断学习,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民俗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营造出逼真的民俗文化场景,使他们仿佛置身其中,从而深刻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社戏》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江南水乡社戏的场景和氛围,教师可以精心挑选高质量的视频资源。这些视频可以包括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社戏舞台的搭建过程、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片段等。通过播放这些视频,学生能够看到河道中摇曳的船只、舞台上五彩斑斓的灯光、演员们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听到悠扬的戏曲唱腔和观众们的喝彩声,仿佛自己也身处那个热闹非凡的社戏现场。
2.小组合作探究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民俗文化知识。
在学习《端午的鸭蛋》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鸭蛋在端午节中的特殊意义展开探究。小组内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查阅历史文献,有的负责采访长辈或民俗专家,有的负责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后,各小组可以通过制作 PPT、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
3.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民俗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春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写春联、剪窗花等活动。写春联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春联的历史渊源、格律要求以及书法技巧,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春联。学生们在书写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书法能力,还能体会到春联所蕴含的美好祝福和文化寓意。剪窗花活动则可以让学生发挥创意,剪出各种形状和图案的窗花。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引入现代元素
将民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能够赋予民俗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其更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民俗文化的动画。以端午节为例,可以制作一部以屈原投江为背景,讲述端午节由来的动画短片。在动画中,融入现代的动画制作手法和音效,让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还可以开发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游戏,如端午节赛龙舟游戏、中秋节猜灯谜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学习民俗文化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俗文化,能够让他们发现民俗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感。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家乡的风俗习惯,如婚丧嫁娶的仪式、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等。对于传统建筑,学生可以记录其建筑风格、结构特点以及背后的文化寓意。比如,有些地区的古民居采用四合院的布局,反映了家族团结和尊卑有序的观念。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不仅能够提高对民俗文化的认知,还能培养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四、结论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民俗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马辽娜,刘晓惠.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的传承[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06):26-28.
[2]彭一迪.地域文化视角下初中语文现当代作品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3.
[3]丁亮霞.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