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视角下中外学生表情符号的使用与意义解码差异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表情符号;意义解码;跨文化交际
正文
一、表情符号的概述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具有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表情是表现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是非语言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所传递出的情感或情绪在人们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交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传递情感、态度或其他抽象概念,网络表情符号应运而生。表情符号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符号,通常采用图形或图像的形式来传达信息,例如面部表情、手势、图案等,这既丰富了沟通的方式,又使文字交流更富有情感和表达力。
二、中外学生表情符号的使用对比及意义解码差异情况
网络表情符号作为非语言符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正确理解和使用对提高交际双方的沟通效果至关重要。本部分主要根据前期设计的关于不同国家留学生对于微信表情符号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结果,进一步分析中外学生微信表情符号的使用情况和意义解码的差异。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某大学的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其中,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有13人,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有20人,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有7人。
(二)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1.中外学生对微信表情符号的使用情况
在调查中外学生使用微信表情符号的不同目的之前先对中外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45%的中国学生在微信交流中“总是”使用表情符号,50%的中国学生“经常”使用,5%的中国学生“偶尔”使用;相类似地,35%的外国学生在微信交流中“总是”使用表情符号,40%的外国学生“经常”使用,25%的外国学生“偶尔”使用。可见,中外学生对微信表情符号这一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使用非常频繁。
2.中外学生使用微信表情符号的不同目的情况
在调查中外学生对微信表情符号的使用情况后,笔者又针对中外学生使用表情符号的不同目的展开了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国学生认为使用微信表情的目的是“表达情感与情绪”、“避免尴尬与调节气氛”、“弥补语言障碍”;而外国学生除了上述几个目的外,还有15%的学生是出于“融入中国社交圈”的目的使用,20%的学生认为可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这说明,使用微信表情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已经成为中外学生日常网络交流的一部分。
3.导致交流障碍与误解的因素
在所列举的影响微信表情使用的影响因素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外学生都认为导致交流障碍与误解的因素多为“年龄”、“文化背景”、“来华时长”和“汉语水平”,而较少一部分中外学生则认为其与“性别”、“年龄”、“聊天者的亲密程度”有关,但我们并不能否认这三个因素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4.中外学生对同一表情符号的认知差异
本次调查问卷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选取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表情作为分析对象,来简要分析中外学生对同一表情符号的不同理解情况。
(1)“”:关于这个表情符号,中外学生对其理解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其可以表达“礼貌”、“开心”的含义,不同之处在于:80%以上的中国学生认为该表情符号还暗含“不满”、“不开心”的意味,但是仅有37.5%的外国学生持有和中国学生相同的看法。
(2)“”:关于这个表情符号,中外学生对其理解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大部分外国学生认为该表情符号仅表达“装饰指甲”的含义,但有85%的中国学生认为该表情符号传达出“I don't care.(无所谓)”的意味。
(3)“”:这是一个含有隐晦含义的表情符号。75%的外国学生认为其表示“桃子”的表面含义,同时也有65%的中国学生认为该表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蜜桃臀”。
(4)“”:作为一种面部表情的非语言符号,80%的中国学生认为其含有“紧张”“尴尬”的含义,仅有20%的中国学生认为其表示“一种笑的方式”;在外国学生眼中,该表情多表示“一种笑的方式”,很少有人联系到“紧张”“尴尬”的含义。
(5)“”:作为一种动作手势的非语言符号,所有的外国学生都认为其表示“欢迎”,但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中国学生认为其表示“注意”的意思,多见于活动通知中。
三、中外学生表情符号使用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微信表情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工具,其设计和使用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导致了符号的文化内涵差异。表情符号通常以简洁的图形形式表达情感、动作或状态,但其具体含义可能因文化差异而变化。在一些表情符号中,微妙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可能在不同文化中被理解为截然相反的情感或态度。例如在上述对意义解码情况的分析中,“”在某些文化中可能表示友好和欢快,但在另一些文化中也可能被解读为讽刺或轻视。
(二)不同语言因素的影响
微信表情符号与语言的搭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在中文和英文等语言中。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语言表达方式和语境的不同。表情符号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主要受到所用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的制约。在微信中,使用者主要用中文进行交流,因此一些表情符号与中文的表达方式更为契合,具有更为直观的文化内涵。例如,“”、“
”等表情符号在中文语境中往往与搞笑、夸张的情境相得益彰,因为它们与中文俚语或网络用语有机结合。然而,这些符号在英文环境中可能需要更多的解释,因为其文化内涵与英文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四、表情符号使用的建议与对策
语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非语言符号便成了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表情符号作为非言语符号的一种,具有简洁、直观、生动的特点。善于运用网络表情符号恰恰体现了中外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技能。
(一)适度使用,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
在中外学生的网络交往中,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应建立在深刻的文化理解基础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跨文化理解。中外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对方文化中表情符号的使用习惯,通过开放式的对话分享各自文化中的表情符号的使用经验,促进双方的跨文化理解。其次,在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时,需要注意适度,避免出现由于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而导致信息不清晰的情况。
(二)注意协调性,增强语境敏感性
表情符号的使用与语言表达的协调性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项重要的交际技能,这要求两者在交流中要形成一个统一且完整的交流体系。首先,表情符号的使用与语言表达应相辅相成。通过合理的表情符号搭配言语,提升交流的深度和效果。其次,语境的敏感性也是正确使用表情符号的一个重要方面。表情符号的意义受到语境的影响,会随着语境的不同而变化。
(三)尊重文化差异,建立和谐交际氛围
尊重差异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一环。了解不同文化对表情符号的独特解读有助于避免潜在的误解或冲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对表情符号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可能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应对各种表情符号的使用,促进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提升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45-52.
[2] 吴茜青.微信表情包在留学生汉语习得中的作用分析[C]//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18年对外汉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一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2018:8.
[3] 余光武,秦云.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表情符号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11,No.181(01):130-135.
[4] 郭晨.网络表情符号使用对心理距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9.
[5] 林纲.网络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与表义的顺应性[J].传媒观察,2019,
422(02):4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