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困境与路径研究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陆 超 戴昌明

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

开展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倡导知行合一,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是深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需要。当前,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有所增强,但仍存在融合内容上浮于表面、融合形式上较为单调、融合效果上缺乏实效等现实困境,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出加大红色文化资源要素挖掘、创新红色文化资源教学模式、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校园建设的融合路径,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性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困境;路径

正文


1引言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革命物质文化、革命精神文化和革命制度文化的总和。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载体多样,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2023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正式通过,于202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其中提到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发掘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红色资源,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存在的现实问题

2.1融合内容上浮于表面

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征,而当前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在内容上不够深刻,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红色故事大多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体现在红色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相似、展现的革命精神相似等。当前大多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往往将这些红色故事其作为独立个体进行碎片化运用,不深层次地探究其历史脉络与彼此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却以相同的内容展现相同的意蕴,丧失吸引力。另一方面,红色资源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红色资源会不断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革新其精神内核,彰显其蓬勃的生命力。

2.2融合形式上较为单调

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革命遗迹、革命文物等物质层面的内容,以及革命政策、革命动员、革命口号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还包括革命信念、革命精神、革命品质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共同见证了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风雨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一方面,高校更加偏向于将静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与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融合。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是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往往是单向性输出,尤其缺乏对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使得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学融合形式局限而单一。

2.3融合效果上缺乏实效

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最终追求的是教育效果的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否具有实效性,是衡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开展得是否有序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当前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停留表面、形式单一,使得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感知不够,难以引发其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难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获得真正的认同感归属感。加之部分高校并未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建设,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创设不够突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日常生活等都未真正对大学生形成长效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反馈机制尚未形成,难以直接获取受教育者的教育感知并做出及时调整,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不足。

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的有效实现路径

3.1加大红色文化资源要素挖掘,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宝库。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爱国主义要素时要深入探究革命历史以及挖掘其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不仅要挖掘物质层面的红色资源,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科学地将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两个层面与之结合。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升华,深入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发大学生情感共鸣,激发爱国热情,将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精神血脉,厚植对党、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胸怀祖国和人民,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

3.2创新红色文化资源教学模式,焕发爱国主义教育活力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丰富手段,创新教育方式,利用新时代技术手段,打破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界限。一是要利用科学技术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融合。利用新媒体技术向大学生直观展示地方红色资源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利用VR等新技术帮助学生切身体验革命先辈的奋斗经历,继而引导其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二是要利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衔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视频、音像、歌曲等形式呈现,依托红色话剧,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习红色资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了解红色资源的同时增强学习获得感,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三是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模式,将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作为教学课堂,把实地素材当作教材,借以情感渗透和环境熏染能够让学生融入现场、走进历史。

3.3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校园建设,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使师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洗礼。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校园景观建设中,将红色元素融入校园宣传过程中,提升大学生沉浸式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红色精神,汲取革命力量,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风、学风建设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和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践行爱国主义。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新媒体宣传,通过公众号、短视频、微博等学生易接受和受欢迎的媒体进行多样化推送,借助新兴媒体弘扬传播红色文化,通过优质的红色文化宣传内容,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激发大学生内心真正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4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完整性好、现实感强、感染力强,是当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库。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大学生成长全过程,将“爱国之情”落实为“爱国之行”,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周泽宇,肖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理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1):78-80.

[2]朱泽原,邵芳强.红色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3,31(01):55-58.

作者简介:陆超(1982—),男,江西南昌人,讲师,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学工办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戴昌明(1982—),男,江西南昌人,助教,南昌大学前湖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南昌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题编号ncufdy202412)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