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网络政治;政治参与;参政议政;公民
正文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itizen's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Zhao Yixuan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elf media, a new way of civic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emerged, namely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 in contemporary times, with directness, diversity, equality, and complexity that tradi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ethods do not possess. Due to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re are some new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The problems mainly manifest in the imbalance, irrational and non-standard behavior of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th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indifference. After analyzing these issues, thre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ere ultimately identified, namely improv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ncreasing online supervision efforts; Exp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annels and optimiz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latform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discussion, and enhance the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in China and promote orderly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in online politics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politics.
Keywords: online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nd deliberation; citizen
引言
网络政治参与又称为网络参政。田瑞兰、袁刚在书中指出,网络参政是政治参与在网络渠道或者网络空间的延伸,是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特别是指利用互联网络进行网络选举网络对话和讨论、与政党及政界人士和政府进行政治接触以及网络动员等活动[1]。本文中,网络政治参与指的是公民通过互联网途径,不受时间、空间、路径、载体等限制,畅通表达利益需求、参与政治决策,从而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虽然,网络政治参与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的方式,但也随之带来很多问题。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一)直接性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可直接通过互联网,这是网络政治参与最重要的特点。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受时间、空间影响,公民不能人人都直接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只能选举“代表”来代替自己参政议政。网络政治参与则突破时空限制,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递,从而实现公民直接参政议政。公民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平台等直接向国家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或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二)多样性
网络政治参与的多样性体现在参政议政内容、形式以及途径的多样性上。互联网中,参政议政的内容不单单是选举和投票,还扩展到国家大事、政府决策、时事热点等。参政议政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如生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让政治信息不再枯燥乏味,极大的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热情。网络参政途径广,例如,微博、论坛、电子邮箱等,公民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对政府政策或国家大事进行讨论。
(三)平等性
互联网为公民提供了平等的参政议政权利。网络上,无论公民在现实中的身份地位如何,贫穷与否,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公民就能凭自己的意愿在网络上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参与国家大事、政府政策的讨论。
(四)复杂性
由于网络的准入门槛低且可采取匿名的形式,网络政治参与的环境也就变得复杂。公民只需要拥有一台能够上网的设备就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参与政治活动。虽然一些网民可能出于对自己安全的考虑不愿用真实身份参加政治活动,但是也有部分网民利用匿名来破坏网络参政,增加了网络参政议政的管控难度。
二、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分析
由于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直接性、多样性、平等性、复杂性的特点,使得公民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表达、政治监督、政治动员等政治生活,但也正是由于网络政治参与这些优于传统政治参与的特征导致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
(一)网络政治参与不均衡
在网络中人人平等,这是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但这是建立在公民会用网络并能用网络来收集、整理和反馈政治问题的情况下。2023年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这也制约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从而出现网络政治参与不均衡的现象。截至2023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1亿,占整体网民的27.9%,城镇网民规模为7.77亿,占整体网民的72.1%,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5.1%,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0.5%[2]。由此看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和使用率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公民成为“信息贫穷者”,城镇地区公民则反之成为“信息富有者”。这样导致公民在网络上参与政治生活时出现地域差异。
(二)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非理性的行为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辨别,而且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网民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可匿名发表言论,从而导致公民的自控能力减弱,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过程中存在非理性行为,如盲目跟风、思想偏执、宣泄情绪等。部分公民在参与网络政治生活中缺乏独立的判断,产生人云亦云的心理。另一部分公民由于受自身思想维度的局限或经历的影响,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表达问题时较为片面。另一部分公民将自己生活中不满的情绪宣泄在网络中,在参政议政中对他人或政策进行语言攻击。这些公民的非理性行为会干扰正常的网络政治参与秩序,破坏网络安全。
(三)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不规范
网络政治参与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破坏了社会民主制度,打乱了网络秩序和法规,弱化了执政党的权威性和个人对党的依附性,进而弱化执政党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对社会具有相当冲击力和破坏力的思想行为。有部分目的不纯的人借助网络技术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运用政治舆论来恶意抹黑国家和政府、制造舆论导向、煽动普通网民,最终造成政治混乱。
(四)网络政治参与中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是一种政治参与态度,“即在一定的民主制度下,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与参与程度明显地滞后于现有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简单来说,就是公民对社会政治不关心、不参与的一种现象[4]。罗伯特·达尔曾将政治社会中的公民分为四类,为无政治阶层、政治阶层、谋求权力者和有权者。他指出,在现代政治社会中,经常参与公共事务并对政治事务非常感兴趣的公民是占少数的,而对政治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公民是绝大多数。在当代社会当中,政治冷漠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例如,公民在参加政治选举的过程中,会出现“选谁都行”,“谁选的人多选谁”等想法,对自己政治权利及义务的意识较弱且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五)政府政治参与网站建设滞后
政府政治参与网站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网站建设还存在滞后性。大多数的政府网站内容更新速度慢,公民对服务项目的使用体验不佳。这一方面导致政府网站形同虚设,没有起到一定的服务作用,公民不愿意到网站上了解和反馈信息,政府部门也不能通过网站得到公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政府网站的管理维护人员较少,有些政府网站只以发布政策信息作为主要用途,与公民网络互动交流少。政府政治参与网站建设滞后性会导致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低,政府部门与公民互动性差和政府行政效率低的后果。
三、治理网络政治参与现存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虽然颁布了一些维护网络秩序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规避所有网络安全问题,且适用范围有限。因此,首先,政府应细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的信息环境,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例如,可以推进网络实名制建设,杜绝一系列网民制作舆论、浑水摸鱼的现象发生,让网民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其次,健全政府的监督管理机制。政府应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社会各界的网络安全监管,建立由多个部门联合组成的网络监管协作机制,共同确保网络政治参与能够合法有序的运行。最后,社会媒体应增强自我管控力度。社会媒体作为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媒介,是公民了解政治信息的重要渠道,应杜绝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舆论引导等不良行为,还应加强对使用网民的监管力度,确保网民合法使用网络平台参与网络政治生活。
(二)拓展政治参与渠道,优化政治参与平台
现今,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但大多都是在非政府官方网站。因为政府官方网站的宣传力度不够,信息更新的不够及时,回应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大多数网民都是通过非政府官方网站获取政治信息、参与政治生活。因此,一方面应增加网络政治参与各项资源的投入力度。政府官方网站应该是最权威、最能传递真实信息的网站。政府官方网站应加强对平台技术、资金的投入,对平台经常性的维护、升级,不断优化信息检索及反馈回收机制,改善城乡差距的问题,让城市、农村地区的网民能够在平台上进行畅通的民意表达且能将民意得到实质性的搜集整理。另一方面应增强政民互动,重视在网络平台上的回应机制。网站对网民政治参与时所提的诉求、意见回应的速度、方式会影响网民在政府官方网站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政府设置专门管理平台的岗位,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政府将网站上信息的回复内容、回复时间、回复率、舆论处理及时性等作为考核依据进行有效考核。
(三)提高参政议政素养,增强参与积极性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面对多渠道来源的信息也需要公民能够准确的去辨别,并且理性的对待。再者,由于我国政局稳定,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度降低,公民的追求逐渐从精神层面过渡到物质层面,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因此,为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可以:一是政府应积极引导公民加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学习,教授公民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报纸等正规途径参与网络政治,提升公民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合理、合法的向国家、政府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促进网络政治参与高效、有序的进行。二是公民应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要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主动的参与政治生活,为祖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5]。公民还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行使自己作为公民权利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言论是否违反法律道德,杜绝偏激的非理性行为。
结语
网络政治参与是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方式、新途径,要合理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带来的风险。理性、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秩序需要政府、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加强网络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田瑞兰,袁刚.新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4.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出版社,2023.
[3] 苏玉娥 & 王泽浩.(2020).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桂海论丛(05), 63-66.
[4] 郑蓓蓓. (2014). 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分析. 河南农业 (06), 50-51.
[5] 李丹. (2014).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法制与社会 (07), 160-161.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4.07.076.
作者简介:赵一璇(2000),女,汉族,山东青岛莱西,武汉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