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中发散性思维应用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育;发散性思维;应用策略
正文
1发散思维概述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这种思维在考虑问题时没有特定的途径与方法,能够突破原有认知规律和框架,强调自由思考,大胆想象,能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很多独特的新思想,最终使问题获得全面解决。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不关注事物之间原有的逻辑规律,也不以通过唯一的方法解决问题为目的,而是强调就同一问题以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它并不受制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局限,也不受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它所追求的是以往并不存在的新事物。不同于传统的线性思维,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以及独特性的特点。流畅性是指主体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产生足够多的观念;灵活性是指主体在思维方向上具有多个指向,它需要主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独特性是指主体在思维的主导下所产生的思想具有独特的成分,这一特点是发散思维中重要的一个特质。在当前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
2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意义
2.1激发学习热情
托兰斯教授提出“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欣赏学生表现出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自主结合生活、学习中的相关事物赏析科学作品,或是探寻科学作品创作灵感,用引导代替直接说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在课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艺术创作灵感,为高质量、高效率的科学课堂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1]。
2.2培养创造精神
发散性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学生不需要基于任何事实、前提或是条件分析事物,这种思维方式强调自由,从事物的某一特征出发串联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多角度分析事物特征,多层次分析、多角度探索,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形成多种形式的不被确定的答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独特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另辟蹊径,探索出独属于自己的对美学的定义,创作出独特的科学成果,为学生科学表现力、审美判断力和创意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3激发学生潜能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教师的讲解、展示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忽视了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则不同,通过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学生既可以掌握更多的方法,又能在拓展思维过程中激发各项潜能,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在更高阶段上进行拓展,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题能力。
3小学科学教育中发散性思维应用策略研究
3.1加强探究式学习模式,深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探究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真正地运用于解决问题中。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必须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但也并不是完全的引导,给学生指明清楚方向,把接下来的探索之路大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从迷茫到重见光明的过程,感受探究过程的快乐,体验自己动手操作所获结果的喜悦[2]。
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出“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会引发学生狂热地回答,有的会说敲打、有的会说碰撞、有的会说用手捶……面对以上局面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说,并且要及时地给予话语上或者实际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有被看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小组成员之间要耐心倾听他人的想法,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得出“通过敲击鼓面、弹拨橡皮筋和钢尺、敲击音叉一系列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2创新,打破固有思维的局限
发散性思维强调“不走寻常路”,用开阔的视野和思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从全新的角度观察事物,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以及内在联系,使人们对原有事物产生全新的认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另辟蹊径看待问题,旧有的思维认知容易局限人的思想,教师要让创新精神充盈科学课堂,帮助学生打破固有思维的局限性,需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社会认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模仿能力较强,缺少创新性和独立性,为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将“一问多思”学习方法引入科学课堂,引导学生从已有问题出发,发挥想象力,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突破固有思维的局限性,为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3]。
3.3营造氛围,为思维发展创设环境
思维的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发散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消除自己的顾虑,在思考问题、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才能不受过多的限制,这样思维发散的范围才会更加广阔,思维发散的效果才能更加显著。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教师应注重为发散思维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在具体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重视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应给学生设置过多的限制和束缚,而是尽可能让学生自由发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第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寻找更多有效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研究从小学科学课堂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未得到较大的重视出发,对小学生的科学学习状况以及上课模式进行研究,得出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主要是以传统式的讲授为主,大多数科学课都被上成了语文课,学生的探究能力并未得到发展,发散性思维更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首先科学课堂应从问题出发,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要把科学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发展的眼光去发现我们的世界。学生在生活中要不断学习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发散性思维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变通,一题多解,要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相信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定可以得到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勇. 发散性思维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以测量水中硬币的深浅为例[J]. 物理教学, 2023, 45 (07): 77-79.
[2]俞红群. 运用发散性思维提升解题能力[J]. 现代中学生(初中版), 2022, (18): 34-35.
[3]吴文杰. 指向思维提升的课堂追问策略[J]. 小学教学研究, 2022, (13): 88-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