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及促进策略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邹裕盈

宁波大学 315301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接纳的力量,通过分析“接纳”、“自我接纳”、“接纳他人”的内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机制,揭示接纳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本文还研究了接纳的限制因素,并针对性提出了促进接纳的策略。


关键词

自我接纳、接纳他人、心理健康、限制因素

正文


一、 有关“接纳”的基本内涵

在心理学上,关于接纳的讨论主要聚焦于两个具体的概念: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在心理学中,接纳被视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并被认为是促进个体和社会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认为,接纳的第一层含义是“接”,即承接、连接、接触;第二层含义是“纳”,即容纳。总的来说,接纳就是在了解某个对象的基础上,允许它以原本的样子存在,甚至去享受将它们纳入自己世界的过程。

二、 接纳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机制

(一) 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机制

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研究发现,人群的自我接纳水平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而言,自我接纳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

那么自我接纳是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呢?首先是压力和焦虑情绪的减少。当人们不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失败时,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会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相反,当人们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失败,不对自己过分苛求,人们会感到更轻松愉悦,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提高。其次是自信和自尊的提高。接纳自我是肯定自我的一种方式。当人们接受自己、肯定自己时,人们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这种自信和自尊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让人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从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接纳他人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机制

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接纳他人在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之间有中介作用,其影响路径为:自我接纳→接纳他人→心理健康。也就是说,自我接纳能力会影响接纳他人的能力,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当人们不接受自己时,也会对别人不公平地苛求,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相反,当人们接纳了自己,也就能更好地接受别人的不足,更平和地对待他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改善就能够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 限制接纳发生的因素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选取典型对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访典型对象,了解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探索限制她接纳的因素。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取了一名有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困扰的典型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通过网络平台交流,了解了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心路历程。具体内容如下:

婷婷(化名)是一名大一的学生。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因为一些双方家长的原因,关系并不和睦,常常在她面前争吵,婷婷经常为父母关系而担心,会偷偷躲在被窝里流眼泪,甚至用一些轻微自残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上学以来,婷婷的成绩一直都很优异,她认真踏实,成绩在班级里数一数二。但由于性格比较腼腆,婷婷不怎么交朋友,在寝室不怎么说话,甚至吃饭也是一个人。婷婷常常认为自己的交际能力很差,与人交流也不自信,常常不敢正视别人。10岁的时候,她的妹妹出生了。随着妹妹慢慢长大,周围人的评价也让婷婷自卑。每次和妹妹出去,周围人总会说妹妹更漂亮、更活泼可爱,随之而来的是婷婷的容貌焦虑。高考时,婷婷出色发挥,达到了她梦寐以求的警校的分数线。可父母却坚持认为既然分数可以上211,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以“学院”结尾的学校,在亲戚朋友面前失了面子,亲戚朋友也是对婷婷百般劝阻,认为警校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婷婷的坚持下,父母才勉强同意她就读警校。

上了大学以后,婷婷为自己远离了家而高兴。妹妹打电话来关心她的近况,即使知道妹妹是真心关心,婷婷也控制不住对妹妹的不耐烦。有男生追求婷婷时,婷婷总是不假思索地拒绝,认为他们并不是真心的。宿舍里,舍友们分享零食,她也总是拒绝,认为她们不会无事献殷勤。

(三) 研究结果

通过对“婷婷”这典型对象的分析,本研究总结了以下几个限制接纳发生的因素。当然,由于研究对象单一,深度的分析还需要今后更深入的研究。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限制接纳发生的内因。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的接纳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性格外向的相较于性格内向的而言,其接纳的水平较高。婷婷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也是导致她接纳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形成自我与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个体接纳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研究对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原生家庭的不幸福,不能从亲人身上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和家庭关怀程度对自我接纳具有较大影响,亲子关系良好、家庭关怀程度高的个体往往自我接纳水平也较高。婷婷的父母不顾婷婷的想法与感受,常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对婷婷关怀程度低,没有让婷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在二胎妹妹出生后,父母对她的关注度更是少之又少。在不被爱的环境下长大,婷婷性格敏感,自我接纳水平较低。同时本研究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对自我接纳也有显著影响,过度干涉孩子日常生活、常常否定孩子想法的教育方式会使子女的自我接纳水平严重下降。婷婷的父母固执己见,不尊重她的选择,给予她肯定的赞美,这些都是限制她自我接纳的重要因素。而自我接纳能力受限又导致了接纳他人能力受限,婷婷不接纳内向、不被爱的自己,也不接纳爱她、关心她的所有人,因而在面对妹妹、异性、朋友的关心时,婷婷一概不接受,她的自卑感指使她无法从容的接受他人的示好。

3学校因素

学校是个体受教育的第二场所,从上幼儿园开始,个体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尤其是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会产生许多矛盾心理,他们既渴望长大成人,又留恋童年的天真美好。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对朋友的交往需求、对异性关注的需求都会大幅度提升。如若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在很大程度上能对早期的接纳水平进行修正。婷婷虽然一直都学习优异,但却未能与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没有感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快乐。学校是她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在这里,婷婷没能收获美好友谊,也不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比赛,只是埋头读书,她爱的缺口仍然没有得到填补。研究表明,接纳水平的高低与人际关系的好坏密切相关,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导致了婷婷的接纳水平较低。

四、 促进接纳的策略

有人说,要想促进接纳,就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坦然面对。这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本文认为所提的促进接纳的策略必然是要切实可行的,是每一个存在接纳问题的大学生都可以尝试去做的。促进接纳主要是要促进自我接纳,因为自我接纳能力提升了,接纳他人的能力也会提升。

首先,本研究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进行自我反思促进接纳。每当负面自我评价浮现时,我们要及时地为自己打断,并去思考“为什么我会这么想”、“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正面的影响呢”,即努力看清事情的两面性,用积极的想法填补消极心理。

其次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许多大学生上了大学后开始无止境的自我放纵,熬夜追剧、打游戏,一日三餐敷衍了事,从不运动。我们要保持自律,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这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都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持续地学习和成长,以增强自信和自尊。当然,适当的发泄也是有帮助的,可以通过呐喊、运动、大哭或大笑发泄自己的苦闷情绪,让心情好转。

最后是寻求非专业帮助和专业帮助。如果你偶尔失意,内心苦闷,可以选择与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如自己的家人和关系亲密的朋友,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助你建立自信和自尊,提升你的接纳能力。但如果自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持续存在并且已经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如有长期失眠、自残倾向等,那么建议寻求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制定专业的治疗计划,坚持治疗,通过心理疏导或是药物治疗缓解不良症状。

参考文献

[1]童敏,邓洁.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转向:从接纳个人到接纳现实[J].新视野,2024,(03):119-128

[2]王光辉,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接纳[J],中国德育.20083(3)65-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