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物理教具 激发实验兴趣——浅谈自制教具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张凤仙

任丘市吕公堡中学 062550

摘要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设备条件的制约,某些实验操作无法顺利进行或者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自制教具能够作为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其选取源于日常的物品,如饮料瓶,此类物品紧贴学生日常生活,成本效益低廉且制作简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辅导下自己动手制作,可以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要针对特定的教学要求,凸显关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借助自制教学用具,激发学生在物理实验领域的创新意识。同时,这种方法还能有效补充正规教学设备的不足,对于提高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品质,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

自制教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正文


物理学在以实验为核心的自然科学领域中尤为关键。在针对初中生的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当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诸多实验未能得到有效执行,进而影响了实验成果的达成。自制教具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能够补充实验设备的短缺,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并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为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带来新的动力与可能性。

一、自制教具的重要性

自制教具通常取材于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饮料瓶、易拉罐、吸管等,常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学生易于接触且熟悉的这些物品,能够让学生切实感知物理学的贴近,进而点燃对学习的热忱。自制教具相比购买现成产品,成本较为低廉,原因在于所需材料大多易于在日常生活中搜集,或仅需花费少量资金即可购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辅导下自行制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材料,有目标地创造和构建教学辅助工具,学生也需要在自主制作教学用具的活动中,动脑筋思考,如何将手头资源整合创新,以制作出满足特定实验需求的产品,这一过程能够塑造学生创新思考与实际操作的技能,进而增进其问题解决的本领。

二、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精心选择自制教具项目

精心选择自制教具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至关重要,它能增强教学趣味性,提升学生参与度,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助力教学目标达成。教师应精心选择自制教具项目,来迎合教学的需求,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效率。

以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中的第一节《认识声现象》课程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目的是通过观察和操作,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观察和分析技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一首悦耳的歌曲导入新课,进而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自制教具,如:音叉、小泡沫球、细线。制定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将小泡沫球用细线悬挂在音叉旁边,接着用小锤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运动情况。师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当音叉产生振动时,与之接触的小泡沫球也会随着振动,从而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特点,针对学生的汇总成果,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与优化。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利用手头资源,手工制作一种简易乐器,并探索通过该乐器发出多样化的声响。

通过自制教具,不仅能够弥补部分学校教育资源的缺失,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1]教师应当激励学生投身于实验及讨论之中,以此培育其团队协作和创新思考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制作过程

要想学好初中物理这门课程,学生必须先学会实验和观察,这是物理知识学习的基础。[2]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具的自制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中的第二节《认识浮力》课程内容为例。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教具,来提升自己的操作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涉及浮力原理的影片资料,如海面上航行的轮船、空中飘浮的气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或空气中?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制过程,进行资源分配,提供包括塑料瓶、乒乓球、橡皮泥、弹簧测力器、细线等,学生使用给定材料,组装出一套用于测定浮力的简易实验仪器。在实施制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巡查,并对学生使用工具时涉及的安全问题予以提醒与指导,组织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以归纳实验得出的结果,进一步总结浮力定义、成因以及测定手段。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程所学的内容,重点突出自制教具在物理实验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地位,同时总结提炼课堂所传授的教学知识点,在对学生制作教学辅助工具及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物理实验课堂上,主动投入实验过程中并积极地参与和表达意见。

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教学工具来进行实验研究,不仅能增进自身对物理学科的理解,而且能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

(三)自制教具展示与交流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自制教具展示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现其创作,并相互分享制作的技术与心得体会,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以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认识电路》中的第三节《电路的连接》课程内容为例。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探讨电路的连接问题,通过展示和交流自制的教学辅助工具,提升学生在观察方面的技能以及对问题分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一个关于电路故障的视频资料,来激发学生对电路连接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提问学生:如何正确连接电路才能避免故障的发生?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路的连接。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并配发包括电池、灯泡、开关和导线在内的基础电学实验用品,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从日常生活中搜集诸如纸盒、塑料瓶等废旧物资,用以制作自创教学工具。教师组织自制教具的展示和交流,要求各个小组指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精心制作的电路模型,并详述制作步骤和特点。其他学生对展示的电路模型提问并评价,同时,分享个人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及感悟。在进行电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综合考虑电路的连接方式、稳定性及创新性等关键因素,进而展开评估与互动交流,对在创造性、实用性及美观性方面表现突出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交流。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自制的教学辅助工具及其展示交流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作品进行表扬并奖励。最后,教师要倡导学生在未来的物理实验课程中,保持并加强这种主动参与的积极态度。

自制教具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将其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的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效率。[3]教师组织学生自行制作教具并进行展示交换,能显著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内容的理解深度。

三、结论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制的教学辅助工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弥补实验设备之不足,同时也能够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增强其操作技能及创造性思维,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自制教学工具的设计与运用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工具的安全性、科学原理、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创造性,从而确保自制教具能够高效地辅助日常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主动指导学生参与教具制作与实验,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提升其物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焦政翰.初中物理自制教具的设计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4.

[2]杨静.如何借助自制教具完善初中物理教学[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出版者不详],2024.433-436.

[3]邓善红.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求知导刊,2024(10):92-9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