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流行语“摸鱼”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田孝怡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摘要

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摸鱼”由成语“浑水摸鱼”省略简化而来,通过隐喻机制引申出了不同于本义的新内涵。本文将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浅析“摸鱼”一词,探究其如何通过隐喻实现语义泛化,并分析其流行的语言内部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大众心理因素。


关键词

流行语;摸鱼;语义; 隐喻

正文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各类信息快速传播,大量新奇事物接踵而至,网络流行语更是层出不穷。俗话说,语言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网络流行语属于一种特别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同样反映了大众的心理感受和现实境遇。近两年,“摸鱼”一词被赋予了不同于往常的内涵,在朋友圈、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上频频出现,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被人们广泛使用。本文将浅析网络流行语“摸鱼”的语法特点,从认知视角分析其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并试图讨论它流动的原因。

一、“摸鱼”的语法特点

 

根据施关淦、范晓、胡裕树等先生的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研究语法特点要进行语义、句法、语用多角度的观察和挖掘。下面我们将对流行语“摆烂”进行这三个因素的简要分析。

(一) 语义演变

1. “摸鱼”的本义

最早有记载的“摸鱼”出现于唐宋时期,唐有教坊曲《摸鱼子》,宋有词牌名《摸鱼儿》。至明清时期,东莞流行的一种“木鱼歌”也称“摸鱼歌”。例如:

(1)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2) 其歌之长调者,如唐人连昌宫词、琵琶行等,至数百言千言,以三弦合之每空中弦以起止,盖太族调也,名曰《摸鱼歌》。(居大均《广东新语》)

但此时的“摸鱼”意义未经考证,实际的语素意义并不清楚。后又有“浑水/混水摸鱼”一说,原意是指将池子里的水搅浑使鱼儿呛晕,然后乘机轻松抓鱼,形容在混乱的情况下乘机获取利益。例如:

(3) “其余那些人,有的是浑水摸鱼,乘机会弄个资格。”(老舍《四世同堂》)

因而归结起来,带有实际意义的“摸鱼”是成语“浑水摸鱼”省略而来的动宾短语,由动词“摸”+名词“鱼”构成,本义为“捕捉水里的鱼”。

2. “摸鱼”的网络新义

在网络中,“摸鱼”源于画手圈,画手们用“摸鱼”一词表示自己随手画小画、画草稿的行为,有自谦的意味。例如:

(4) 考上美院前的摸鱼本。(Bilibili用户)

(5) 摸索新画风的摸鱼产物,上色真的很拉,如果有人喜欢草稿可以拿去上色。(微博用户)

随着“摸鱼”在画手圈的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这个新鲜词汇,并对其不做正事的含义产生共鸣,因而内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使之快速流行于各行各业,成为了网络流行用语。特别是现在有极大压力的企业员工们。例如:

(6) 摸鱼的关键点是要装出你其实在认真工作的样子——打开网页,谁知道你是在查资料还是冲浪?(百度)

(7) 人在工位摸鱼,心里飞向五家新店。(腾讯网)

例(6)、(7)是在上班的时候做出假装工作的样子,实际上是在做自己的私事或者开小差发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打工人和学生们也常偷偷开小差。例如:

(8) 上班好无聊啊天天摸鱼,手机都要玩腻了。(微博用户)

(9) 每天上课摸鱼摸到手机还剩十几格电。(微博用户)

例(8)和例(9)是大众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偷懒,做不相干的事情,比如玩手机。

综上,“摸鱼”作为网络流行语被赋予了【-努力】【-积极性】【-干正事】的语义特点,新用法有三种,一是画手圈内部专用术语,表示画草稿或谦虚,二是假装学习或工作,三是不干正事,偷偷做与学习或工作无关的事情。

(二) 句法功能

句法功能是指语法单位在句子结构中所担当的角色,即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根据收集到的语料,“摸鱼”的用法十分灵活,可充当的句法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定语。

1. 充当主语

“摸鱼”充当主语时通常作为陈述的对象,有时与“的”字搭配构成“的”字短语整体作主语,均为名词性成分。例如:

(10) 摸鱼使我快乐。(微信用户)

(11) 摸鱼虽好,可莫贪图太多,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腾讯网)

(12) 摸鱼的真让人讨厌。(微博用户)

2. 充当谓语

“摸鱼”充当谓语时对主语进行说明和描述。例如:

(13) 上班忙着摸鱼,一会刷微博,一会看小视频。(微博用户)

(14) 我看起来很忙,其实是在摸鱼。(微信用户)

3. 充当宾语

“摸鱼”充当宾语时是受谓语的支配,常用在“喜欢”、“禁止”等动词后。例如:

(15) 企业纷纷开始禁止摸鱼。(搜狐网)

(16) 据调查,90后人群最喜欢摸鱼。(新浪网)

4. 充当定语

“摸鱼”充当定语十分常见,现也与各类中心语组成短语如“摸鱼游戏”、“摸鱼神器”等,用在句中多与“时间”、“技巧”搭配。例如:

(17) 如何在摸鱼的时候让老板觉得你很忙。(微博用户)

(18) 你有哪些高超的摸鱼技巧?(知乎)

(19) 老板勿进!打工人收好这份摸鱼攻略!(豆瓣)

(三) 语用指向

语言意义在不同的形式和语境下会传递不同的信息,这就是话语的语用指向。网络流行语“摸鱼”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其语用功能可分为叙实与评价、宣泄与调侃。

1. 叙实与评价

语言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映射,一般处于同一言语社区、具备共同文化背景和类似生活习惯的人们,使用某些词语不只是为了追求语言的时尚,还因为该词客观地描述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即具有叙实和评价的语用功能。如今大众们尤其是企业员工和大学生们频繁使用“摸鱼”,一方面是以言行事,表示了社会内卷加剧,学习枯燥的大环境现状。他们用“摸鱼”一词进行吐槽以试图消解压力。另一方面,“摸鱼”现象引发了许多主流媒体的报道与剖析,如人民日报20198月的《被迫“摸鱼式”加班:“领导不走我不走”为何一度在上演》。对此,大众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上班族支持“摸鱼”缓解焦虑,甚至创业者还由此挖掘商机,顺势而为涌现了一批“摸鱼”网站和“摸鱼”游戏;而管理者们则主张拒绝“摸鱼”,呼吁上进,多家公司开始修改规章制度,补充于员工偷懒相关的处罚措施。

2. 宣泄与调侃

人们在言语交际往往伴随着自身的情感因素,“摸鱼”现象背后揭示的是当下职场加班成风、官僚系统形式主义盛行、高校课程缺乏活力等现实问题。“摸鱼”即隐喻着人们在生活中对这些问题的不满,任由自己“不务正业”,趁机消遣,是一种压抑且无助的情绪的宣泄。同时,“摸鱼”也是人们在日常交谈时自嘲自己没有认真做某件事的一种调侃。

 

二、“摸鱼”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语义泛化是语言发展演变中重要的一环,它是指在隐喻、类推等的作用下,词语的基本义保持相对稳定,但是新的语义语用空间不断扩展,纳入了更多的义项,指称对象和范围有着动态的发展变化特征。网络流行语“摸鱼”的新内涵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上的语义泛化的结果,而隐喻现象则是与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感知密切相关的。Lakoff & Johnson1987)认为,概念系统的实质大都是隐喻的,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对我们重要的概念要么是抽象的,要么就是我们的体验所描述不清的(如情感、想法、时间等),因此就需要借助清晰的概念形象(如空间方位、实体事物等)来理解它们。另外,隐喻的实现需要喻体和本体的某一方面满足同一性,使始源域的结构特征成功映射到目标域上。

通过对“摸鱼”的大量语料进行整理,我们发现“摸鱼”的本义和隐喻义都包括获取有利利益、在不被注意的时候趁机行动、不做正经的事情等这些特征概念,隐喻性思维贯穿该词表达的全过程。首先,古代鱼类属于一种生存的物质资源,可以用于消除饥饿或物物交换,因而抓到鱼可以使人们得到好处,“摸鱼”从而引申出“使之有利于自己”这个新义。这之间包含着一种与文化经验连贯的隐喻。接着,“摸鱼”出自成语“浑水摸鱼”时预设的情景是在混乱之中,现在的“摸鱼”则引申出事件发生在“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的比喻义。最后,“趁人不注意”和 “使之有利于自己”两个典型特征又引申出“不干正事”“假装工作或学习实则做私事”的词义。总之,“摸鱼”始源域的时间条件“混乱 和事件获取不正当利益,与目标域的时间条件别人不注意时和事件偷懒或做无关的事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因此 摸鱼便借助隐喻机制获得了网络新义。

 

三、“摸鱼”流行的动因

 

网络用语的流行必然建立在较高接受度的基础上,除此以外,“摸鱼”的流行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语言内部因素

词语作为传递意义的工具,需要对言者和听者来说都经济、省力,即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复杂完整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要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网络用语是一种独特的媒体语言,在瞬息万变、快节奏的生活下,更需要避繁从简。“摸鱼”一词由“浑水摸鱼”省略而来,提高了话语表达质量,而且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律,使表达更加精炼,能够准确描绘不做正事、偷懒的状态。因此“摸鱼”具有方便快捷、简单经济的特点,符合经济原则。

(二) 社会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摸鱼”的流行与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技术不断提高,企业间竞争越来越大,上班族因此要面对的就是“996”“007”等畸形加班文化,几乎没有自己的放松和休闲的时间,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于是只好在工作时“摸鱼”来平衡某些生活上的需求,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同时,新媒体的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平民性使大众更加容易表达自我,于是年轻人通过社交平台将“摸鱼”这类网络用语大肆传播发酵。此外,享乐主义也在侵蚀着年轻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至于他们在工作和学习压力面前选择偷懒、开小差。当代年轻人对于“摸鱼”这种放松的学习工作态度的认同和,映射了社会文化的现状。

(三) 大众心理因素

语言使用者惯用网络流行语“摸鱼”主要出于求简心理和求新求异心理。求简心理指追求交流时的便利和效率。此前我们讨论过“摸鱼”符合经济省力原则,因而也充分符合大众的求简心理。求新求异指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追求新奇、陌生的表达方式。在网络环境中,使用“摸鱼”能够起到表达自我,得到他人关注和追捧的效果。另外有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群体中16-40岁年龄段占比最多,他们更容易盲目跟风,而同时他们也正是当前社会倍感压力的学生或打工人。“摸鱼”的新内涵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满足了他们在工作和学习压力下自嘲和宣泄的表达需求。这些因素均促使了“摸鱼”的走红。

 

四、结语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社会。新词语的产生反映了当下最真实的大众心理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摸鱼”一词由“浑水摸鱼”引申到“不务正业、假装很忙”的词义是隐喻机制、社会文化、和大众求简求异心理等多角度的共同作用。人们高频使用“摸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行业内卷、企业加班文化及生活学习枯燥无趣的无声反抗,以排解压抑焦虑的情绪。本文浅层次讨论了“摸鱼”一词,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但对这类网络用语的探究,是学习和丰富语言现象的重要途径,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若宏,杜敏.“躺平”的流行及其语用指向[J].语文建设,2021,(18):78-80.

[2] 吴玲竹,何亮.网络新词“摸鱼”的语义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2,39(01):82-87+93.

[3] 伍思宇,康健.流行语“摸鱼”的旧词新用[J].名作欣赏,2022,(09):178-180.

[4] 征南.认知视角下网络热词“躺平”的词义引申与隐喻内涵[J].保山学院学报,2021,40(06):84-89.

[5] 朱志勇,韩东时,李瑾皓.认知隐喻视角下网络热词“躺平”的语义泛化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2,42(05):74-78.

作者简介:田孝怡(1998-),女,安徽六安人,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接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