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以福建同安为例

期刊: 学子 DOI: PDF下载

吕海霖

厦门市同安实验中学

摘要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内容。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福建同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文以福建同安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红色文化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运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红色文化资源;初中教学;福建同安

正文

基金资助:本文为“2022年度‘我为建设新福建献良策’(统一战线专项)课题”(项目编号:JAT22053)的研究成果。

 


引言:挖掘和利用好红色资源,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传承红色文化的热潮。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将红色资源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福建同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和革命先烈,这些都是宝贵的道德教化资源。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同安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是驱动人奋发进取、开拓前行的精神动力。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1]。同安红色文化资源中诸如在抗美援朝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中,指挥志愿军27军英勇奋战歼灭美军“北极熊团”的铁血军长彭德清,虽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出生入死和经济建设的艰难曲折,但仍不改简朴本色,更立下家训教育家人:“莫悔今生艰苦奋斗,严于律己自力更生,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晚年,彭德清提笔写下的述怀诗:“岁月易逝丹心在,理想信念将永存。”既是他在长津湖战役中坚定意志的写照,也是他一生对革命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再如中共闽西南同安县工委书记彭金励,人生虽短暂却一生为党为国为民,犹如一颗“不灭的流星”照耀星空,原泉州第七中学校长朱彬于1952年与彭金励一起参加省委土改大队,深情地为他作诗一首:“胸怀宏志为民先,山海驱驰善着鞭。风暴苍松犹挺立,丹心映照碧云天。”这些革命先烈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理想而甘于牺牲、矢志不渝的高尚品格。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能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有利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同安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比如抗战时期南(安)同(安)边区地下党领导人之一,原同安县立初中校长(现同安实验中学)李安水,一边投身于地下党活动的革命事业,一边奉献在三尺讲台的教育事业,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的价值取向。再如,为信守对开国少将彭德清的承诺:像水仙一样,只需要一点水,就能长叶开花,不怕三九严寒,给人间送来春天气息中共同安县委代理书记陈先查,在白色恐怖弥漫的时期,婉言谢绝外逃南洋,坚持武装斗争,先后动员上百人走上革命道路,孜孜不倦地传播着革命的火种,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友善"的道德追求。通过学习这些先进典型,可以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外化为自觉行动,成为有道德、有品行、有操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三)有利于培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福建同安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涌现出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都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比如,中共同安县委委员许英宗不畏牺牲、坚守信念,开展破狱斗争”、“打盐关”战斗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胸怀和担当。再如,荣获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感动人物提名奖、“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和“福建省身边好人”等光荣称号的陈尚远,一生捐赠60多万元,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话:“党圆了我的读书梦,我要尽己所能回报党和社会。”实现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学习先烈模范的英雄事迹,能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3]

二、当前同安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

目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侧重红色文化知识的灌输,满足于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教育引导。课堂教学流于表面,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红色基因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在教学中提及谷文昌事迹时,一些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谷文昌治水治贫的过程,而没有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谷文昌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使学生感悟不到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价值引领效果大打折扣[4]

(二)重理论说教,轻实践体验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运用红色资源时,往往采取说教灌输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获得感和成就感。事实上,同安当地有许多红色资源,如中共闽粤赣边区厦门市委机关旧址(使命馆)、德安古堡、葫芦山烈士陵园等,这些都是难得的德育实践基地。但在教学中,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参观、寻访调查等体验式学习,师生互动不够,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红色基因传承实效性不强。

(三)重革命历史,轻时代精神

有的教师在运用红色资源时,过多停留在讲述革命历史、英雄事迹上,而没有注重挖掘蕴含其中的时代精神,使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难以彰显。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广大青少年要自觉把个人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教师应立足这一时代主题,引导学生从红色资源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自觉把爱国情、报国志化作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然而,不少教师对此认识不足,未能很好地结合时代要求,赋予红色资源以鲜明的时代内涵,使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效运用同安红色文化资源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用好红色资源大课堂

教师要主动作为,创新教学模式,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这一大课堂。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载体功能,把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德育素材。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学形式,综合运用体验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在体验中受教育、在参与中获启迪。

例如,在教学"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中共闽粤赣边区厦门市委机关旧址使命馆,感受李安水、王新整等革命先辈为国家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通过情境式教学,学生能更直观地感悟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进一步坚定捍卫国家利益的信念和决心。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在烈士陵园举行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自觉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挖掘先进典型,用活红色基因

教师要着力从同安的红色资源中挖掘先进典型,用活红色基因。一方面,要善于从时代的视角去审视红色资源中的先进典型,探析他们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启示。另一方面,要把先进典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理想追求紧密结合,用他们的事迹教育感染学生,让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例如,在教学"勇担社会责任"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讲述同安后宅村林氏祠堂彭德清的革命事迹。彭德清是同安县彭厝村1929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组织后宅村等农民夺回被地主霸占的土地、平分坟山果实,发动群众开展"大破庙,小破坟,光身借债不还钱"的斗争,为群众谋利益。彭德清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社会责任,在各自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丰富实践活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行走的课堂",带领学生沿着"一心三线"的红色旅游路线,实地探寻革命足迹。在葫芦山烈士陵园,学生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聆听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洗礼。在五峰德安古堡,学生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同时,学校还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进身边的红色教育基地,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红色历史,用脚下的步伐丈量红色足迹,在实践体验中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四)善用信息技术,扩大红色资源辐射面

教育工作者要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AR/VR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红色资源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提升红色资源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安"云上红色馆"网上展馆,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了解同安红色历史。"云上红色馆"以图文、视频、H5等形式,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学生可以移动端观看馆内的珍贵历史照片,聆听革命故事,亲身感受信仰的力量。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VR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红色体验。学生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走进"革命旧址,感受革命先辈当年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接受心灵的洗礼。总之,教师要与时俱进,用好信息化手段,让红色基因植根学生内心,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重任。

结语:

总之,把同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项有益探索。教育工作者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这一宝贵财富。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红色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力度,又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德育实践活动,用红色资源滋养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进玉.用好红色资源 让思政课“活起来”——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研究[J].青海教育,2024(1):53-54.

[2]白鹤珍.红色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求知导刊,2024(1):113-115.

[3]李莉容,陈月阳.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4,10(1):76-79.

[4]邓慧.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3):0137-014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