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模式实践研究——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管理;模式
正文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背景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国家政策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意见》明确,要重点抓好9个方面的任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意见》强调,各地区、各高校要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强化督导,加强宣传,抓好改革措施落地。各高校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等,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几项措施。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意义和作用
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创青春”等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练中学”“学中会”,达到以赛促学、以学促创、以创成才的目的。同时,探索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模式,也有利于推动各个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指导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国家、省市关于创新创业的指导性文件都需要有关创新创业途径、平台、载体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各级创新创业类比赛应运而生,参赛过程中,从项目的申报、研究、结题、答辩等各阶段,既需要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通过参加比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增强了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视野也得到了提升。这一过程体现了创新创业竞赛对教师能力以及对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促进。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建设
(一)搭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架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政策和时代步伐进行适时调整。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组建以学校院长为主任、分管创新创业工作的副院长为副主任、创新创业学院、团委、系部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大学生竞赛组织委员会。在全校形成以部门主抓、各系联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
(二)建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制度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指导教师能力为核心,为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先后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考核管理及激励办法》、《指导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教师职称评审量化计分细则》,建立并完善了制度保障。
(三)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规则及流程
每年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下发竞赛文件,由学校大学生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制定当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方案,各有关部门、各教学单位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竞赛的宣传动员工作,为师生参赛创造条件,由系部统一组织,发动教师、学生组队参赛,各系部学生可跨班级、跨系部组建团队参赛,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筑基。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三级竞赛组织管理体系
学院建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牵头——各系党总支指导——各系团总支实施”的三级竞赛组织管理体系。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课程,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培训(SYB),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参赛奠定基础;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类创新创业课题、发表创新创业类学术论文、编制创新创业类教材,逐步建成有梯度的包含创新项目、通识类创新创业基础课、专创融合课的课程群,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各系党总支负责指导本系的创新创业工作,重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类比赛,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各系团总支向各班发出招募令,鼓励老师报名指导、学生积极组队参赛,做好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相互匹配,以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双向互动,并通过团队的方式进行梯队建设与传承。
(二)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的参赛项目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帮助,指导教师可以是项目的指导者,也参赛团队指明工作方向,也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协助项目攻关技术难题,还可以获取对项目有利的资源。在选拔指导教师时,应该注重教师有对应项目的专业背景,在该项目所在行业有深入研究;在项目难题上可以提供技术指导,有丰富的参赛指导经验;有意愿为项目投入时间和精力。因此,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指导能力、投入的精力对项目的帮助和优化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组建优秀的参赛团队
组建一个专业性强、分工合理、团结协作的创业团队是在比赛中能获得优势的关键。由于参赛项目各部分、各阶段的工作需要不同类型知识结构的支撑,所以团队成员在专业知识、个人能力等方面要互为补充、合理搭配,在有了初步的创业想法和设计以后,指导教师对项目所需的工作任务进行大致分配,根据分配的工作再针对性筛选出合适的队员。在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时,可以跨系、跨专业组队,在打磨项目过程中逐步筛选出来的都是在相关专业中专业技术较强、综合能力较强的队员,这样也有利于打造一个专业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参赛团队。
(四)强化训练方法和完善训练内容
创新创业大赛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于团队成员而言,参赛不仅是一次经历,更是成员们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全面成长的机会。备战大赛经历宣传、选拔以及集训过程,过程中,由指导教师和往届参赛队员带领新组建的团队成员进行日常准备和训练,包括不断修正商业计划书内容、心理素质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等;校赛结束以后,由院团委聘请专家对参赛省赛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集训环节更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关键时期,每位成员各司其职并要选择合适的路演人员,要求其深入掌握创业项目的演示文稿、思路清晰、讲解熟练、表达流畅,能充分体现出该项目的优势和价值。
(五)促进校企合作,提升竞赛实践效果
首先,校企合作是提高创新创业竞赛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可以引入企业资源,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增强竞赛的实战性。学校与系部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竞赛评委,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提高竞赛项目的市场适应性和可行性。
其次,开展企业实训项目。在竞赛准备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在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项目研发和实践,增强项目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市场应用价值。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实训项目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双赢。
最后,设立企业奖学金和资助基金。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可以设立企业奖学金和资助基金。企业可以通过资助优秀项目和提供奖学金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这也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四、促进创新创业比赛与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效融合
近年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创新创业类比赛,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平台。2023年,我校学生参加第十七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3项、三等奖6项;参加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奖2项,参加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银奖3项、铜奖5项。
(一)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创业竞赛对大学生个人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考验,也是对参赛团队的心理素质、配合程度、团队效能的全面检验。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培养,在针对性训练、实践性磨炼的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等到相应提升,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也逐渐摸索出一条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创新竞赛为引导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模式。
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学生不仅可以在真实的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竞赛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提升其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此外,竞赛中的实践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增强其自信心和持续学习的动力。这些经历和能力的提升,可极大增强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以赛促教,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不仅对大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对于指导教师来说,也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创新创业竞赛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以便在指导学生时提供准确和实用的建议。通过参与竞赛,教师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实际项目,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竞赛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增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合作。
在备赛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这就促使指导教师在专业知识、创新理念、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主动学习与提升,综合素质的增强再反哺课堂,丰富了课堂理论授课、实践教学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内涵,从一定程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建设。
(三)专创融合,促进科研项目落地和研究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实质上就是一个项目从创新走向创业的过程,将一个创意层面的理念落地实施,就是完成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项中,参赛团队设计规划了项目从创意到落地执行的所有方面,甚至有些还进入了实践阶段,体现了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让原本只是理念层面的科研项目得以在实际行动中展现,让原本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有效同市场对接。
首先,建立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科研项目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通过课程设置、项目实践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科研成果。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可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调整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适应性和转化率。
此外,可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通过孵化器和加速器,可以将科研成果迅速推向市场,形成产品和服务,实现科研成果的商业化。
最后,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转化机制与成果分配机制,确保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通过技术转让、专利许可等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总之,我校对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实践中对该组织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我校将继续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作为立足点,不断竞赛组织的经验,拓宽竞赛建设渠道,探究更完备高效的竞赛组织管理模式,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建校.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5
[2]孙豫峰,栗铂峰,王哲.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0
[3]耿悦杰.大学生竞赛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04
[4]黄玲.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管理模式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03
作者简介:陈晓桦,女(1982.12),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管理工作理论与实践;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学生管理等。
作者简介:范晓南,女(1992-),工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土木建筑、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项目来源:四川省教育厅2022- 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GZJG2022-486)
联系地址:四川省德阳市嘉陵江西路325号,陈晓桦,13548263783
...